稻纵卷叶螟在广西年生3代,四川南部4~5代。以3~4龄幼虫在发生地的小麦田、谷子田或绿肥田、休闲田的稻桩叶鞘外侧和秆内、再生稻苗及沟边、塘边游草的卷苞里越冬,翌年4月底开始化蛹,那么如何防治农作物虫害呢?物理机械防治虫害方法有多种,包括光学、电学、声学、力学、放射物理等各方面,不过农村普通的种植户,最适宜常采用的还是下面几种:器械捕杀,例如粘虫网、粘虫板等;诱杀,例如灯光、性诱剂等;阻隔,设置适当的障碍物,防治有害生物为害或蔓延;适时正确施药可以减少喷药次数,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率,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效率,并且还可以减少对天敌和有益微生物的伤害,维持生态平衡,那么什么是稻纵卷叶螟呢? 稻纵卷叶螟,别称为刮青虫、白叶虫,苞叶虫等,是中国水稻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广泛分布于各稻区。除为害水稻外,还可取食大麦、小麦、甘蔗、粟等作物及稗、李氏禾、雀稗、双穗雀稗、马唐、狗尾草、蟋蟀草、茅草、芦苇等杂草。以幼虫为害水稻,缀叶成纵苞,躲藏其中取食上表皮及叶肉,仅留白色下表皮。苗期受害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甚至枯死;分蘖期至拔节期受害,分蘖减少,植株缩短,生育期推迟;孕穗后特别是抽穗到齐穗期剑叶被害,影响开花结实,空壳率提高,千粒重下降。 成虫 成虫体长7~9毫米,翅展12~18毫米。体、翅黄褐色,停息时两翅斜展在背部两侧。复眼黑色,触角丝状,黄白色。前翅近三角形,前缘暗褐色,翅面上有内、中、外三条暗褐色横线,内、外横线从翅的前缘延至后缘,中横线短而略粗,外缘有一条暗褐色宽带,外缘线黑褐色。后翅有内、外横线二条,内横线短,不达后缘,外横线及外缘宽带与前翅相同,直达后缘。腹部各节后缘有暗褐色及白色横线各一条,腹部末节有二个并列的白色直条斑。雄蛾前翅前缘中部稍内方,有一中间凹陷周围黑色毛簇的闪光"眼点·,中横线与鼻眼点,相连;前足跗节膨大,上有褐色丛毛,停息时尾节常向上翘起。雌蛾前翅前缘中间,即中横线处无。眼点",前足咐节上无丛毛,停息时,尾部较平直。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3张) 幼虫 幼虫头部淡褐色,腹部淡黄色至绿色,老熟幼虫体长14~19毫米,橘红色。前胸背板淡褐色,上有褐色斑纹,近前缘中央有并列的褐色斑点两颗,两侧各有一条由褐点组成的弧形斑。后缘有两条向前延伸的尖条斑。中、后胸背面各有茸毛片8个,分成二排,前排6个,中间二条较大,后排2个,位于两侧;自三龄以后,毛片周围黑褐色。腹部毛片黄绿色,周围无黑纹,第一至第八节背面各有毛片6个,也分两排,前排4个,后排2个,位于近中间。腹部毛瘤黑色,气门周围亦为黑色。腹足趾钩39个左右,为单行三序环。幼虫一般五龄,少数六龄。预蛹 长约11.5~13.5毫米,淡橙红色,体节膨胀,腹足及尾足收缩。 蛹 长约7~10毫米,圆筒形,末端较尖削。初淡黄色,后转红棕色至褐色,背部色较深,腹面色较淡。翅芽、触角及足的末端均达第四节后缘。腹部气门突出;第四至第八节节间明显凹入≯第五至第七节近前缘处有一黑褥色横隆线。尾刺明显突出j上有8根钩刺。雄蛹腹部末端较细尖,生殖孔在第九腹节上,距肛门近;雌蛹末节较圆钝,生殖孔在第八腹节上;距肛门较远,第九节节间缝向上延伸成"八"字形。蛹外常裹薄茧。 卵 卵椭圆形而扁平,长约1毫米,宽约0.5毫米,中间稍隆起,卵壳表面有细网纹。初产时乳白色透明,后渐变淡黄色,在烈日曝晒下,常变赭红色;孵化前可见卵内有一黑点,为幼虫头部。 以上是本站小编介绍的什么是稻纵卷叶螟的内容,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关于稻纵卷叶螟的知识,那就继续关注本网生物灾害安全小知识库中的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