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山西吕梁的乔子头学校在20世纪初的"撤点并校"浪潮中,生源流失,日渐式微,一度被关闭。然而在关闭3年之后,在新的村委领导班子带动下,乔子头学校又活了过来。(10月26日中国青年报) 不过,村小的"复活"经历了重重困难,也投进了巨额资金。虽然复建后的首批3名毕业生顺利升入初中,其中一个男孩还考了乡升学考试的头名,但以第一年免费、后续少缴费等措施吸引生源、支撑发展的乔子头学校能"活"多久,还得画个大大的问号。 关于"小麻雀"村小撤还是不撤的问题,经历了两个过程。先是"一刀切",只要达不到基本学生数的,不管什么缘由全部撤。而后发现,撤校之后带来了一些隐患——学生上学难,出行危险系数加大,出现了更多的非正常原因导致失学的中小学生,于是有人呼吁没撤的村小暂留待观。也有人像上述新闻中的村领导,努力想保留小学校或恢复小学校。 村领导希望通过兴办教育,让小手拉着大手回来,吸引更多村民回乡建设,让孩子不再成为"留守儿童"的想法无疑是好的。可是,目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只是追求有,还追求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会太顾虑金钱。另外,乔子头学校代课教师工资低,正式教师不足以及公众质疑不断等因素,都极不利于学校发展。所以,好心不一定能办成好事。 像乔子头这样的"麻雀学校"真没必要硬性恢复,撤去比奄奄一息存活着要好。理由有三,其一是利于解放教师。小村小老师少课程多,老师可谓是"校长兼校工,上课带打钟",整天事无巨细忙得连轴转,累就不必说了,估计也没多少时间认真研究课程,吸纳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当遇到不擅长的学科时,没有交流和帮助,更有种"呼天不应"的酸苦。其二是利于唤醒学生。也许有人说学生少老师关注得多是好事,可是学问的"学"和"问",不仅仅指向于老师一个方向,很大层面上是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对那些不足十人的班级来说,学生有多少同伴交往,有多少思维碰撞,有多少竞争和比赛?其三是利于学校发展。"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了一个"小麻雀"重复投入,投入与产出的反差是巨大的,如果能集中起来,实现资源共享,难道不是双赢吗? 所以,与其硬性恢复并艰难扶持,不如转移视角——将有限的资金用到支持教学点的发展中,哪怕用到对本村学生的定点投入中。譬如,有调查反映虽然有的山区孩子在家门口上学,但多数时候家庭教育依然是缺失的——家长文化素质低,不太重视家庭教育,往往三分钟热度。所以,我们可以把宝贵的资金用到为适宜就读学校营造家庭式温暖环境的"一条龙"服务上去。 历史和现实造成的难题,需要我们用智慧来解决。"麻雀学校"撤并的问题既是民情的考问,也在考验着地方政府、社会人士和教育部门解决问题的魄力。不畏艰难,合力做好撤后的最优化补救,不能不说是一种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