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思维导图读书笔记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图书是《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这本书是经典之中的经典,强烈推荐。本书立论严谨,深入浅出,贴近实际,指导性强,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在美国被誉为指导批判性思维"最成功的"书籍之一,是美国大学生必读书目之一。至今已出至第八版。
  阅读完这本书你可以运用在书中学到的知识,来思考一下报纸、电视中的一些逻辑错误。
  微博:http://weibo.com/yiyingjiang
  文件格式:MMAP 制作软件:MindManage
  点击下面的图片,查看全书内容:
  网盘下载:数据银行 微盘
  秋叶老师专门为这本书制作的PPT版本的读书笔记,推荐大家去下载
  WPS官网下载地址:http://www.wps.cn/download/ThreadView/wdid-7700.htm
  Dbank网盘下载地址:http://dl.dbank.com/c0xi564vxj
  UUshare网盘下载地址:http://www.uudisc.com/user/zhangzhifs/file/3707240
  原文地址:http://iamsujie.com/simple_life/reading-critical-thinking/
  前几周读的,贴一下笔记吧。我们大多数人所经历的教育真的很缺这一块,
  Ø "海绵式"与"淘金式"思维:海绵,吸收,知识储备,相对被动;淘金,筛选,知识互动,提问的态度;两种思维在应用上要对立统一,我们似乎只被教了前一种,小学老师都说"要像海绵吸水一样对知识渴求"云云。
  Ø 学校只教我们去回答有正确答案的问题,生活中更多的问题却只有参考答案,只有可行解而非最优解,并且以"如果……那么……"的形式存在。复杂的问题往往没法显性化,只能靠经验积累的传递(中医?)。
  Ø 论题:描述性论题,针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描述是否正确(理由+背景知识 –> 结论,世界是什么样子);说明性论题,针对我们应该怎样做以及对错好坏的问题,涉及价值观,但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想过自己的"价值观"(理由+价值观 –> 结论,世界应该怎么样)。
  Ø 常见推理谬误:
  n 人身攻击:通过让受众讨厌其人,从而反对他的观点
  n 晕轮效应:反向人身攻击,通过赞美其人让受众接受他的观点
  n 滑坡推理:如果某事发生,则相关的很多事情肯定发生,扩大影响
  n 妄求完美:如果某方法不能彻底解决某问题,就不采用此方法
  n 移花接木:利用词语的歧义
  n 诉诸公众:利用公众的观点,公众支持的就是合理的
  n 诉诸权威:利用假权威的观点,通常是A事的权威对B事的观点
  n 砍稻草人:歪曲对方的观点,攻击其并不存在的观点
  n 两难困境:制造虚假的两难困境,其实还有更多选择
  n 一厢情愿:因为我希望A,所以就是A
  n 命名解释:抛专有名词,不给出这个词的解释
  n 偷梁换柱:转移话题
  n 窃取论点:循环论证
  Ø 证据的主要类型:
  n 直觉:很多情况下是有效的,是有经验依据的,只是很难显性的表达出来
  n 个人的经验:"概括草率谬误:仅仅根据群体中少数几个人的经历就得出关于整个群体的结论。虽然结论有可能是对的,但这个推理过程绝对是无厘头的。"
  n 他人的证词:选择性记忆、心理暗示;利益关系;信息遗漏;爱屋及乌。
  n 权威的意见:"权威:对特定的问题,比多数人了解更多的信息源。"
  n 个人的观察:选择性,即价值观、偏见、态度、期望的筛选。
  n 案例:引起情感共鸣,典型的利用爱屋及乌的心理。
  n 科学研究:研究结果不能证明结论,只能支持结论。考虑是否有利益关系。
  n 类比:用熟悉的事物来解释不熟悉的,假如一方面相似,则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似。费马大定理就是用这个思路搞出来的。重点是关注两个事物的相似点与不同点,与话题的关联性。
  Ø 抽样:注意"数量、广度、随机性"。
  Ø 调查问卷的要素;受众诚实、不掩盖真相;问卷措辞无歧义;问题无引导性;问题的顺序,上下文语境;问卷的长度;
  Ø 干扰性原因
  n 干扰性原因越多,某个原因(观点提出者说的那个)的分量就越轻,它可能只是一个"促成因素"。
  n 因果关系过度单纯化谬误:根据一些不够充分的因素来解释某事件,过分强调某一个或某几个因素对事件的作用。(现实中,所有的因果解释都是单纯化的,但要避免过度)
  n 科学研究试图把一些最重要的原因从众多因素中分离出来,找出主要原因,类比到公司里KPI的制定。
  n 人类有天性去倾向"发现"相互关联的事件,或者"在一起"的事件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n XY相关,有可能是:1.X是引起Y的因素;2.Y是引起X的因素;3.Z(或更多)因素引起X、Y;4.X、Y互相影响。
  n 混淆因果谬误:将原因和结果混淆在一起或没有认识到两件事可能是互相影响的。
  n 共同原因疏忽谬误:没认识到两件事可能因为另一个共同因素的影响而相互联系。
  n 必须存在的对照组:除被研究的原因,其他属性基本一致;随机分组,而不是受众自己选择分组;受众不知道研究的假设与目的(甚至是实验的执行人员也不知道,参见双盲实验);结果能够重复。
  n "在此之后,由此引起"谬误:仅仅因为B在A之后发生,就认为B是A引起的。
  Ø 统计数据
  n 不要只看平均值,至少再关注一下二阶统计量:标准差,有分布信息更好。
  n 绝对值和比例最好同时出现,才能看清情况。
  Ø 信息遗漏,是必然的:
  n 表达者,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
  n 受众,有限的注意范围。
  n 表达者和受众,具备的知识有限。
  n 表达者为了达到误导的目的。
  n 每个人都视角不同。(人们容易接受类似的观点,所以说服别人,应该渐渐扭转他的观点,而不是突然变太多)
  n 我相信每天19点整的那档节目,绝大多数都是真话,只不过他们经常通过遗漏信息来"引导"人,所谓"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很好的策略。
  n 怀疑一个推理,如果难找证据,还可以去找反对这个观点的人,他们往往有证据或者有动力去找证据。
  Ø 二元思维:比如"我们应该对A做X么?",尽量转化为"我们应该对A做什么?"
  Ø 一组理由没道理只能推出一个结论,通常是一组有各自适用场景的结论。可以用"如果……,那么……"来表达。
网站目录投稿: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