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光明日报策划了一期纪念陶行知诞辰125周年的专题,请来多位专家畅谈陶行知先生的乡村教育运动和生活教育理论。有专家认为,陶行知办乡村教育主张村民要有改造乡村社会的精神和能力,而不是被动接受改造或教育。他反对使乡村越来越贫困的"分利"的教育,主张乡村教育要为乡村生活和社会发展"造血"而非"抽血"。乡村教育不在于使乡村为城市服务,也不在于将村里人简单地转化为城里人,城乡之间应形成平等互动的良性生态关系。 今天回过头来再看陶行知的乡村教育主张,它们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陶行知所处的时代,农村比较落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不高,其办农村教育的目的是让村民要有改造乡村社会的精神和能力,提高农人和农人小孩的成长与发展以及他们的生活力。今天农村的办学条件比过去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新问题、新矛盾更加突出,更加难以解决,譬如,城乡教育的差距也在拉大,教师无序流动问题,学生的择校问题等。农村教育占我国教育的半壁江山,农村的办学水平影响着我国教育的品质。 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育质量和效益,乡村教育的品质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优秀师资却纷纷离开农村。一位曾在乡村中小学任教7年的教育学者在《我不赞成优秀乡村教师"留"下来》一文中写道:"老教师在一天天的倒计数中,等待着退休的到来;年轻教师,则想法设法寻找着离开的出路。城里下来交流的老师,注定是要回城的……在周围人看来,能调走的,就是‘能人’;留下来的,都是‘没本事儿’。我发誓要离开这里,不为了高工资、高收入,只为了体面的生活和有尊严的活着,为了孩子的前途和命运。" 观看了几届"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以后,我由衷地敬佩那些乡村教师,敬佩他们痴心不改的教育理想,纯粹而坚毅的灵魂,普通而崇高的精神,平凡而非凡的坚守,他们的执着与博爱,耕耘与奉献,困苦与坚守,诠释了乡村教师之大"美"。不过,每当看完,在感动的同时我心里也很纠结,纠结的是在呼唤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的责任哪里去了?乡村教育仅仅依靠企业的那点资助够吗?仅仅依靠少数教师的坚守,不为偏远地区的教师提供有保障甚至更加丰厚的工资待遇行吗? 今天,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精神境界已经不足以支撑农村教师留在农村,"有未来"才是留住乡村教师的关键,乡村教师渴望拥有更好的生活、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和改变下一代的命运。真正留住优秀教师,就要做到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环境留人。政府和社会要努力改善条件、提高待遇、采取倾斜政策,让乡村教师经济收入高、社会地位高、体面教书、尊严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 强教必先强师,全面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素质是乡村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所有的政策都应围绕这个重点来设计。什么时候乡村骨干教师不再想着法子往城里跑,优秀毕业生愿意到乡村任教,乡村教育才算步入了正轨,乡村教育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我们才算给陶行知先生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