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中西方经济学的研讨之我见


  摘 要:如今属于经济、文化、科学等不断进步的新时代,对于中西方文化来说,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也在逐步扩大,并且在经济学的各个领域,中西方的文化结合都有一定重要的意义。关于西方的传统经济和中方的传统经济有一定的区别,西方在文化上本身比较倾向于唯心主义,所以在文化传统上比较趋向多元化;经济也是,西方经济主要分为两大方面,分别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相对而言,中方经济形式则主要偏向于政治化,中方经济在此也对西方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中西方经济学;文化与经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关系
  经济学虽然是社会科学门类中的一种,但是其研究的具体方向也可以说属于科学领域,因此经济学领域研究富有科学性,科学领域的研究有时间的推移和发展,根据对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发现,其发展过程也有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经济学领域如今属于一项科学,因为其研究过程秉承着公平、公开、公正,拥有一定的客观性,没有人文主义色彩.在早期经济学的研究方式十分单一,而且,其研究方式仅仅局限于经济学的研究,并没有和其他领域有所关联,因此也导致了经济学研究处于一个一成不变的状态。延伸到如今的中西方经济发展,中西方虽然在文化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针对主流的经济发展趋势仍然存在一定的共通性。
  一、关于中西方经济发展的背景
  (一)西方经济发展背景
  其实在本质上,中国的经济学领域中有西方经济学的影子。对于西方经济学来说,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两种经济形式为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西方经济学自发展到今天已经经过了200多年,其经济形式的创造经过了很长的研究过程。在最开始,研究者执着于如何利用经济学创造财富,于是在西方创造了早期的流通领域,并且科学家也承认了经济与财富的某种联系,这一思想在西方的传递比在东方传递的更久远。在这一阶段代表科学家首次以重商主义的思想提出了劳动价值论。慢慢的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资本的原始积累的进行产生了资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于是在该阶段出现了所谓的真正经济学,也就是出现了一个新的经济学思想。起初亚当提出了国富论,提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把经济学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移到了生产领域,进而丰富了经济学思想,使之处于一个自由的状态,但是这种经济学思想比较禁锢:希望政府不要干预经济的发展。亚当之后,西方经济学主要属于古典经济学,其理论基础是劳动价值论,即经济学家认为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价值由劳动决定。但是在此基础上,该时期有经济学家提出了反对思想,提出了所谓的边际效应,认为价值来源于消费者,所谓的经济也必须有一个标准,这种潮流称为边际革命,于是出现了一定的思想误区,关于价值和经济的关系也出现了混乱。之后阿尔弗雷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二者并不冲突,在他的观点中,将边际效应和生产成本论结合,对主观的价值论和客观的价值论做了个折中,古典经济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之后在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发展十分迅速,但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遇到了停滞不前的大问题,问题一度没有解决,经济危机一触即发,出现了很明显的边缘效应即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在这个问题面前,出现了很多经济学说派,并且分别提出了对眼前危机的看法,后公共选择学派胜出,提出理论观点公共选择的主体是公共选择者的行为研究。以上基本上是西方经济学领域发展至今的一个发展背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经济学理论基础,如今的西方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经济领域已经注入了很多创新方法和手段,丰富了经济学领域的相关发展,并且一定程度上可以连带其他领域文化形式有所发展,为西方的社会发展提供了不少的帮助。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
  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指导思想,以中国的文化背景为基础开展的经济发展研究。如今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步入了一个稳定的阶段,1996年,中国进行了利率降低,这一举动明显的刺激了股市,减轻了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和中央财政的负担,除此之外对其他方面都没有太明显的影响,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并未带来明显的效果。中国的经济领域所存在的政治色彩比较浓厚,1997年香港的回归和中共15大以来,中国经济直面的政治事件有很多,但是如今经济领域的动态已经没有前几年那样丰富,从1996年经济周期标志开始,1997年经济领域被拓宽,经济领域和政治事件被捆绑在一起,经济形式主要以宏观经济为主,政治事件会影响经济领域的发展形式。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结构转换,不可能通过扩大货币发行继续刺激经济发展,所以预计在未来三年,中国主要的经济形式应该不会有所改变。如今的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逐渐达到了小康时代,90年代以来农业的发展非常平稳,粮食及其制品大幅度的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并进一步控制了物价的走势。1996年粮食收成非常平稳,粮价也属于比较平稳的状态,这也是物价一直波动不大的一个重要因素。之后农民已经倾向于土地的兼并,这改善了农村的产业结构,增加了粮食的进出口空间,丰富了经济领域的发展渠道,提高了生产速度。还有就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是1992年的重工业产业结构的发展,是当时比较重要的一个经济发展点。如今没有特别明显的经济发展点,所以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处于比较平缓的一个状态,未来20年的经济增长需要继续抓紧农业和基本设施建设,并且需要通过住宅、汽车、通讯、旅游等产业的带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增加经济领域新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属于宏观经济,大方向上需要很多的领域共同发展才能够促进其经济形式的多样化。
  二、中西方经济的异同点
  中西方主要的差异是文化差异,但是相应的中西方的文化和经济有着必然的联系。中国的文化倾向于多方向上的发展,并且经济发展需要有一个跟随的方向,比较明显的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一个一个的时间点,每一个时间点的代表事件不同,涉及的领域和方向也不同,但是共同点是都与经济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两者从本质上有一定的区别,微观经济讲究从经济学每个小单位入手,而宏观经济则考虑的是整体国民经济,需要考虑的是一个整体控制的过程,可以说是过程决定结果的一种经济形式。西方经济学发展历程简单来说是从微观经济发展到宏观经济。中国经济通常被称为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以吸取国际上的经验、以国际事例作为基本的研究对象,总结分析本国经济形式上的漏洞和弊端,整体来看,中方经济不仅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的理论基础,同样也有中国自身的经济文化传承,中西方相同点都存在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而且都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思想,其宏观经济学都是经济领域中相对重要的形式。主要区别,西方经济学缺乏统一的方法论,而中国的经济学则有统一的方法论,西方经济学的宏观经济学没有共同的前提假设,也没有方法论作为指导,所以西方经济学现状是微观经济上鲜有分歧,而对于宏观经济学来说没有一个具体的指示,有不同方向上的分歧存在,却没有一个主流的理论体系,在经济发展周围领域也没有可以作为参考的方向。其次,西方经济学存在生产过剩的问题,所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总是以这一个问题作为改进源头,以其作为假设,假设一种理想状态,但是却忽视了影响因素,极大的影响了宏观经济学的创新与进步,使其缺少面对不同影响因素的一种控制措施,经济发展缺少完整性和实践性。另外,西方经济学经常存在相互矛盾的现象,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矛盾,还有经济学领域和其他相关领域的矛盾,一旦优化这方向上问题对于相关的方向又会存在新的问题,甚至是两者都存在的问题不能统一化解就存在了矛盾。
  三、结语
  如今,世界经济发展逐步趋近于统一化,中西方文化虽然存在差异,但是其经济上的发展是相互借鉴的,中国的经济属于政治经济型,但是对于西方经济的多元化模式仍然可以学习;同样,西方经济可以借鉴中国经济的传统形式,解决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还有宏观经济学上的问题,促进中西方经济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文进.西方宏观经济学体系和内容批判[J].西方经济,2015.05.
  [2]袁志刚.融合中西,提升中国经济学[J].中国大学教学,2012.02.
网站目录投稿:怀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