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汉朝汉武帝时期,儒家的文学可是非常的受推崇的,毕竟那个时候的文学风潮非常的流行。但是没想到的是,后来汉武帝竟然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本来这个是汉朝董仲舒提出来的。但是在汉武帝时期开始广泛推行的。那么汉武帝为什么会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在汉高祖、汉惠帝及此后刘邦夫人吕后掌权时期,虽然也经历了 异姓王的叛乱、外戚"诸吕之乱"等动荡,但上述这种治国方针基本没有改变。到了汉文帝、汉景帝时,则继续将之深化,采取了轻徭薄赋、减轻刑罚等诸多措施,社会经济因而得到平稳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史称"文景之治"。在景帝时,虽出现吴、楚等七国同姓王的叛乱事件,但很快就被中央政府平定,地方的分裂倾向立即得到遏制,社会秩序更加稳定,户籍人口迅速增加,财政逐渐充足,国力也稳步上升。此时已经和西汉初年民生凋敝的局面不可同日而语了。但从另一方面来看,随着社会的活力涌现,各种问题也开始出现。作为一个大国家来说,政府不可能水远"无为而治",这就如同人的病养好了总要恢复锻炼,进行各种活动一样。而这时,就到了汉武帝的时代。 汉武帝16岁便登基为皇帝。当时他的祖母、汉文帝的皇后窦太后还在世,她是"无为而治"的坚定拥护者,还常出面干预朝政。武帝不便违忤祖母,所有朝廷政事,都随时向她请示;连汉武帝的老师儒者王臧,及王臧的同学赵绾都因违逆了窦太后的意旨而被革职下狱可想而知汉武帝要有所作为,改变国策方针,该是如何阻力重重。直到几年后窦太后去世,武帝才能放开手脚,任用大儒董仲舒来进行改革。武帝之所以重用儒生,是因为秦朝过度崇奉法家统治而很快灭亡,西汉立国以来遵行的是道家学说,而这时的儒家已经融汇了战国百家争鸣以来的道、法、名、阴阳等各家学术成果,形成了"新儒家",在武帝看来,这种学说更加适合做统治思想。他根据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只设立儒家的"五经博士"。 其实早在秦始皇年代就已有博士七十人"的设置,但这些人的身份颇杂,并非都是儒生,也有一些文学、方术(如占梦、卜筮之类)之士。而汉武帝时期的博士,则是专门研究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中所记载的历史与政治,他们虽不担任实际职务,但可以参加政府工作会议;他们还有一定的招收弟子的名额初时博士的弟子只有50人,到了西汉末年已增至3000人。由此,"经学"逐渐对汉代政治产生重要影响。需要说明的是,汉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站在官方认可和提倡的立场上来说的,与此同时,其他各种学术流派和思想依然可以存在和发展,这与秦始皇"焚书"几乎禁绝一切学术是有根本区别的。而且,董仲舒的政治学说实际上已经是糅合了儒、道、法、名、阴阳等家理念的综合性学说,并不是停留于先秦时期甚至是孔子时代的那个儒学的概念了。 汉武帝的曾孙汉宣帝就曾明确说,汉代自武帝以来实行的是一种"霸王道杂之"的统治,也就是儒家、法家思想并用的治国方式。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能按照字面的意思,将之简单理解为只信奉和尊崇儒家一家的思想学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都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视频等版权权利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