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最后的讲座观后感篇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下面是小编准备的最后的讲座观后感,欢迎阅读。
  最后的讲座观后感篇1
  一个时期里我很少看影视剧,为什么?如今的影视剧太商业化,太娱乐化,太浮躁,太没有教育,太缺乏精神。实在唤不起人们的兴趣,往往给人一种枯躁无聊的感觉。真正能反映贴近贫民百姓生活的作品太少!近日,我无意看了一部名《最后的讲座》的影视剧。一下子把我拉到戏里去了!
  这是一部反映教育界里的一名教授的真实故事,这位教授的名字叫郭丽华。在一所大学里任教,她热爱教育事业,从心里往外的执迷自己的事业。执迷到家庭,爱人,孩子都对她有了意见看法。用她爱人的话说,为了你我自己的一切都舍弃了,从东北到南方,你让我们还得怎么样啊?
  为了一名困难学生的家庭不幸,她四处奔波作工作,号召师生们捐款,可这位学生不理解她,认为是不尊重她的人格,决定退学另找出路。在追回这位学生的路上她晕倒了,当她得知自己已患癌症晚期时,她作出了几件事,她决定同爱人离婚,她让儿子去陪爸爸,她不用学校的钱为自己看病,而同同事们借的钱来看病。
  在上手术台前她说自己自愿把眼角膜捐了,术后她最后登上讲台,向全校师生作了《最后的讲座》。讲了她为什么热爱教师这一行,讲了自己从教二十三年感受,讲了对自己的学生的期望。那种场面感染了我,我落泪了。特别是她讲到,教书育人,首先如何做到自己是个合格的人。我联想到时下我们的一些教育界的一些为钱是教,无钱不教的现象,真的让人失望。
  在戏的尾声,一连串的镜头催人泪下。看!她在生命按时,分,妙计算的情形下。她为老爸理了最后一次发,当老爸问她;你小的时候为什么剪爸爸的电影胶片时。她说我的理想就要做一名教师;她的爱人得知她得了绝症后从外地赶回来看她,又问她为什么不告诉他时,她说;这些年苦了你我要给你自由。两人再次相拥共同回首当年。
  当她就将离别人生的最后时刻,手里就握着当年一段胶片,爸爸最后再一次在女儿的病房里放映了《乡村女教师》。郭丽华满意的走了!离开她的亲人,学生和她执迷的教育事业。我们为郭丽华惋惜,她的英年早逝也给我们如今活着的人提个醒,别忘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最后的讲座观后感篇2
  主角是兰迪波什(Randy Pausch)在他得知自己身患癌症。只有3到6个月的生命。在小时候就要有清晰的目标。感觉自己有很多梦想,实现的非常少,有时自己都没有记录,自己都忘记梦想是什么了,当我回顾过去,我实现了那些梦想呢?
  1、当老师的梦想,把自己学会东西教给大家,分享出去,帮助,理解学生,帮助他们解开迷惑。
  2、当护士,给更多的病人带去欢乐,健身和心态的指引,带来健康。
  3、当心理医生。解开很多人迷惑,好像自己也挺迷惑的。发现痛苦。给他向上的动力。
  4、有一间健身房,还有很多书。自己独立的空间。养只猫和狗。
  6、环游自己喜欢城市,美国,日本,韩国,印度。
  7、能和外国人交流,看懂他们语言。
  8、遇见一个外国人谈一场相遇,不和他结婚。
  还有很多感想,当你犯错时没有人责备你,他们已经放弃你了。他们还批评你。说明还爱你。
  经验是在你无法获得想要之物时才会学到,虽然有很多人肉阻碍,关键要热爱。
  教是最好的学。学的是基础。还有重要的概念,学的是足球,事实是背后的东西,热爱,团队的合作。不屈不挠的精神。学习在无形中。才能最大的收获。
  发现别人的梦想。虚拟人生。实现儿时的梦想。实现脑袋里梦想!
  最后的讲座观后感篇3
  电影以全国模范教师、海南师范大学教授郭力华先进事迹为原型。电影讲述了郭力华教授从教一生的故事。影片以郭力华的最后一次讲座为主线,讲述了郭力华以教书育人为人生志愿,入学师范,支教青海,奉献海南的人生轨迹,通过一个个片断和细节,充分展示其热爱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动人事迹。
  观看了电影之后,作为一名教师,我从影片展现的郭力华教授身上,感受到理想的光芒。影片从那部黑白的前苏联故事片"乡村女教师"开始,一个小姑娘心中那懵懵懂懂的愿望种子逐渐发芽,在人生路上不断用汗水浇灌下,终于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在教学的道路上,郭力华教授,面对无数的困难,始终实践着自己当初的志向。毕业分配的时候,勇挑重担志愿不远千里去青海支教;在青海支教期间,克服自然条件恶劣和身体不适,为藏族学子们带去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到海南,广泛从事教学科研,培养一代代毕业生,为学子们呕心沥血。在科研中研究飞行草、黑冠长臂猿,为海南的生物科学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名师长,郭力华教授始终贯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学宗旨。学生们有厌学情绪,她大胆的改革了课堂,打破了教学成规,让学生们喜欢上了这个魅力老师,也热爱上了那一门门相对枯燥的专业课程。面对那些心高气傲的学子,她用真诚去感动他们,让他们脚踏实地的爱上他自己的专业。对于生活有困难的学生胡小丽,想尽办法从各方面去帮助他们,即使她不理解,也没有阻断郭老师的脚步。
  前进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英雄也有气短时。郭教授的工作道路上也有一个个的困难,一心扑在工作上,使得她与儿子、丈夫产生了隔阂;环境的限制,经费的缺乏,让她麾下的教师们,产生动摇。但这些都没能磨灭她的意志,只是让她更坚强的将教学之路坚持下去。
  对比之下,我不禁想到了我们自己。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也遇到过学生厌学,遇到过学生困难,遇到过教学条件限制,同样也遇到过家庭的各种困难。我们不禁铭心自问:我们是否是做到了和郭教授一样?我们是否坚持了当初第一次走上讲台的那股信念吗?
  郭力华用一生践行的信念,散发着明亮的光芒,为我们这些在教学之路上的同行人,指明了前进方向。让我们永远铭记这名坚持信念的教师的足迹吧:
  "郭力华,198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并志愿到青藏高原工作,1992年调到海南师范大学工作。生前任生物系党总支书记、硕士生导师。从教23年来,她用博大无私的爱和责任铸造师魂,展现了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2007年4月,国家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她"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同年8月7日,年仅44岁的郭力华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
  在那个立志从教的小女孩身上,我们看到了她的坚持。
  生命或有限,信念终永存。
  由于作文本身固有的难度和学生写作水平的个性差异等原因,不少学生经常会产生某些心理障碍,从而影响作文水平的提高。这些心理障碍大致有:自卑心理、畏惧心理、无所谓心理、速胜心理等。要针对其心理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逐一消除。使学生真正理解:畏惧、自卑,大可不必;只要努力写作,全身心融入,又能注重运用以上巧妙方法,定会有长足进步;无所谓和自大,是一种盲目思想的表现,是一种错误思想的熟悉,作文是一种技能,多练就会进步;速胜心理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急燥心理,作文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语言表达项目,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具备多方面和综合能力。
  因此,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挥之即成的问题,而是在长期的精读、多思、勤练相交融的潜移默化中实现的,只有巧妙地诱导学生,轻装上阵,身心融入,持之以恒地坚持一段较长时间的读练结合,学生作文水平才会快速提高。
  最后的讲座观后感篇4
  近期,单位集体组织观看了影片《最后的讲座》、一个多小时,我都是噙着泪水、带着感动的心情认真观看完影片,领悟它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影片讲述的是"全国模范教师"郭力华教授从教23年,严谨治学,爱岗敬业,及面对病魔的威胁时的意志坚强和乐观豁达,为了实现一个儿时梦想——教育事业,郭力华老师用尽一生精力,无怨无悔,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自己的孩子,她都是尽心尽责、故事真实生动,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作为一名人民的公仆,必须有高尚的`品德。
  看了这部影片,我深受启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感悟。
  一、坚持不懈,追逐理想
  从小,郭老师就树立了支教的梦想、面对爸爸的反对,依然去了青海;面对家庭的阻力,依然去了海南、这些决策的做出光靠一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将梦想变为毕生事业的勇气和为之付出一切的魄力。
  现在,有多少人依然记得儿时的梦想?又有多少人对着自己儿时的梦想一笑了之?又有多少人现在依然走在梦想的道路上?很多人都说现在的社会很浮躁,当梦想遇上现实往往不堪一击,晚上一闭眼到早上一睁眼就是新一天按揭的开始、如今,生活压力确实越来越大,梦想往往被现实击败、《最后的讲座》郭力华老师不畏青海的条件艰苦,又放弃已有的生活基础辗转海南、郭力华老师用自身的所作所为向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如果有了坚定不移的理想,生活条件的艰苦和生活压力的巨大等等阻力又算得了什么?
  二、富于爱心,肩负使命
  郭老师对教师事业的热爱,源于她儿时的理想也源于对学生的爱、当她班上一个女生因为家庭变故无力承担书学费在外卖酒时,她组织全校师生为之捐款,尽心帮助、当社会舆论不实报道转向不利于学生成长的时候,她又以自己的饭碗为学生担保、这些无不体现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对学生的爱和身为教师的使命感。
  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年轻干部,从小生活在城市,物质条件优越没有吃过苦,不能真正沉入基层、与群众打交道时,没有耐性,不能真正站在群众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将群众的热盼扔于一边、倘若能够从心底里真正认识到基层事业的重要性,热爱基层事业、身在基层同时做到心系基层,才能真正的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为人民群众办实事。
  三、热爱学习,积极进取
  在郭老师一生的教师生涯中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从刚开始参加工作的粉笔黑板到最后的讲座中的多媒体应用、面对这些新变化,新进步、需要对自己不断充电,需要有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
  在工作中不注意学习,就很难把工作干好,就等于自己放弃了成长进步、丢掉了机会、丧失了机遇、而应该脚踏实地,将精力放在学习上、只有会学习、善学习、学的好的人才能取得更大的工作成绩,得到成长和进步。
  最后的讲座观后感篇5
  在海南的工作生涯中,她碰到了一个叫杨凯的学生,天资聪颖,对生物学着迷也很有见地。这个学生虽然上的是师范学校,但不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他想去非洲开拓自己的事业,在生物学的天地中遨游。郭力华用尽全力说服他去做一名老师,她说教育是世上最有价值的东西。郭老师,郭教授!
  因为自己是一名教师,也希望学生去做教师,这是不道德的,谁都没有权利去策划别人的未来。从道德上说是这样,从事实上说,你是个大学老师,是教授,你的学生都是本科生,他们毕业后从事教育事业,运气好的会被分配到高中,一般的只会到初中教书。试想一个中学老师,有什么资本,有什么时间,有什么精力再去从事自己喜欢的生物学研究?中考,高考,国家要的是升学率,只是升学率。杨凯的生物学研究在这样的重压下,该何去何从?所以,你不能说服他去做老师,除非你可以让他成为一个大学老师,跟你一样的教授。但是,你没有。
  儿子高考落榜,你指责丈夫,埋怨儿子,唯独没有想想自己的责任。是啊,你成就了你的学生,他们或许因为你,多读了几本书,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又多了几分,在你的影响下,或许他们从事教育事业无怨无悔,清贫而满足。但是儿子是无辜的,你没有理由将他撇在自己的视线之外,事业成功的花环不能掩盖一个失败母亲的罪责。噢,我突然想起曾读过的一篇文章,说一个老师带高三毕业班,因为要急着上课,就把生病的儿子锁在家中,等下课回家,儿子高烧不止,眼角膜被烧坏,从此失明了。记者采访这位同为老师和母亲的人,她说儿子不幸,但聊以安慰的是学生都考的很好,我不后悔。文章的作者批判这个不负责任的母亲说你没有权利要一个小生命为自己的成就付出代价,何况这个代价过于沉重,再者,难道你耽误学生一节课他们就考不上大学了?悲痛啊!
  然而,不知道命运之神是不是总是对你非常眷顾。你生病了,像千百个被树立起来的榜样一样,你的结局用一个成语来说叫英年早逝。
  你走了,你的儿子只能生活在你的阴影下。他,必须无私奉献,必须不求回报,遇到跟人有矛盾的事情,他必须让步,他不能争名夺利,不能小肚鸡肠。因为他是你的儿子,头上有你编织的花环。
  你走了,你的丈夫也注定只能生活在你的阴影下。他只能一个人孤独的度过余生,没有谁会有胆量嫁给一个榜样的丈夫,没有哪个女性会在跟你丈夫上街买菜时接受别人的注目和指点而无动于衷。
  所以,教授,你是神,是国家给我们树立起来的奋斗女神,是真正诠释了春蚕到死丝方尽内涵的女神。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十年寒窗,一朝育人,站立于三尺讲堂,夙兴夜不能寐。食尚能果腹,衣也能蔽体,虽不能养生丧死无憾,却能春蚕一生,两袖清风,生命不止,奋斗不已,死而无憾,唯有奉献二字存于胸中;抑或蜡烛一世,风移影动,躯体全无,尚留泪痕满地。
  【最后的讲座观后感5篇】相关文章:
  1.心理讲座观后感
  2.消防讲座观后感作文
  3.王金战讲座观后感
  4.于丹感恩讲座观后感
  5.关于于讲座的观后感
  6.金一南讲座观后感
  7.安全教育讲座的观后感作文
  8.有效课堂的讲座教师观后感
  9.李菲讲座的观后感
网站目录投稿:冬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