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达芬奇笔记大开本精装版经典读后感有感


  《达·芬奇笔记(大开本精装版)》是一本由[意] 列奥纳多·达·芬奇 著 / [美] H·安娜·苏 编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38元,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达·芬奇笔记(大开本精装版)》读后感(一):不错
  很早之前读过,而且还有同名电影。由 朗·霍华德执导。汤姆·汉克斯、奥黛丽·塔图、伊恩·麦克莱恩主演,于2006年5月19日全球同步上映。影片主要讲述了一桩卢浮宫博物馆的谋杀案惊动了符号专家罗伯特·兰登,兰登与死者的孙女索菲在破案过程中,逐渐产生爱慕之情。随着案情的深入,兰登发现所有的解密的密码都藏在达芬奇的作品中。
  《达·芬奇笔记(大开本精装版)》读后感(二):神的孩子对信仰的赞歌~
  首先感谢,能够得到这本书,她真的太精美了。
  我不是绘画爱好者,所以,我是从一个绘画门外汉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
  不得不惊诧于达芬奇的世界,在他的世界里,万事万物都应该是有灵魂的吧
  他像一个神的孩子 这个孩子如此普通,他只是众多神的崇拜者之一,他只能生活在凡俗的世界里,每天看着周遭平凡的生活发生,然而,他是如此崇拜着造物主,沐浴着神智慧的阳光,笃信着万事万物背后有着亘古不变的智慧。
  于是 他开始观察周遭的生活,既然那神性的智慧融化在天地万物中,那么就让我们从身边开始发现他们吧!
  阅读达芬奇的笔记 你会发现正午和傍晚的阳光,会发现山脉氤氲的水汽,会看到物体远近不同的样貌,会看到人体上的一丝肌肉。达芬奇会告诉你门拱支撑的力量来自于哪里,他会模仿鸟类的翅膀,就像神亲自创造了那些骨骼和羽毛一样。
  当你爱上一个人 会不自觉地观察他的一举一动
  当你爱上神的智慧 会开始发现万事万物奥妙
  就是这样一个孩子 当他爱上神的智慧 就开始扑捉神行走人间的蛛丝马迹和规律。
  对我来说 达芬奇笔记就是他对诸神的敬仰和揣摩
  如此的细致 如此的沉迷 以至于用现在的眼光看来 他的行为也有一些疯魔乖张
  所以 现代人依旧会感到 达芬奇笔记里扑面而来的宗教气息和难以言说的神秘
  这是一个神的孩子在对他的信仰顶礼膜拜~
  《达·芬奇笔记(大开本精装版)》读后感(三):传释的人
  很多年前,大约是丹·布朗那部挑衅主流艺术史与宗教史、神秘学与符号学的小说开始,被这种释读法撩拨的读者们,又兴致勃勃开始新一轮达芬奇研究的追魂。
  这种或荒诞或浪漫或猎奇或博宠的追魂仪式,因为涉及太多领域,早已反刍的不是达芬奇一人,比如,还有尼古拉特斯拉,比如张衡,比如歌德,,他们都有一种神迹一般不可能存在的类似体质,可以轻佻且八卦的被臆测为穿越人…
  曾经我们在学习背诵继承捍卫的小黑板下,天真的以为课桌上刻个早字就能奋发图强、白纸上画颗好蛋就能登堂入室。直到有一天你发现厮混半生也不过草莽一段,爱迪生并非纯然良善,鸡蛋王子也绝非只会画蛋。
  达芬奇在手稿里写,据说,蛇怪只要瞟一眼,就能夺取任何生物的生命。这个美杜莎的意像颇让人想入非非。戈耳工三女妖和文艺复兴三杰风马牛不相及,美杜莎死于帕尔修斯以盾做镜的镜像之下,而达芬奇左手为书留下后人不停叩问的镜像手稿。
  这份笔记,所有的画稿更像示范教学的媒介,一一映射于他的镜像文字理论之中,画、论互证。于是,这个人教你几何学,教你解剖学,教你植物学地理学物理学天文学机械学,教你合金工艺锻造模具,教你构建城池修建水利。 你想上天教你螺旋直升机,你想入海教你水下呼吸器,你想攻敌教你连射加农炮, 你想逃跑教你旋转浮桥。
  这样一个人,如有过剩的浮士德般的精力,在无数精准数据及模型建构面前,唯智论溃于蚁穴。宛如一个传释学先知,狡猾的笑着,我证菩提。
  《达·芬奇笔记(大开本精装版)》读后感(四):旷世天才的笔记本
  拿到书,我只想说这本书虽然贵点但真是太值了,满满一整本书都是达芬奇的笔记,满满一整本素描外加图旁边的注释,大大的开本,看起来不要太过瘾,颇有一种偷偷掌握了很多秘密知识的感觉。多年前,看过厚厚的《达芬奇传》,那本书足足50万字,断断续续看了近一年才看完,那本书很不错,就是字太多,图不够,而手中的《达芬奇笔记》三百多页全是图加解释,两本书合在一起,终于觉得我的达芬奇世界完美了。
  C有一套著名的纪录片《素描的秘密》,一开始就是讲达芬奇,讲五百多年后外科医生依然用达芬奇的素描来做心脏手术参考,对于心脏外科医生来说,甚至还有一种"达芬奇切割法",就是利用达芬奇几幅关于心脏的素描得出来的科学方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达芬奇的素描绘画不仅仅是具有美学上的意义,也有科学发现上的重大意义。
  大家都知道达芬奇是个天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虽然是作为画家广为人知,但他的好奇心太盛,根本不止于此。他画了很多植物的图谱,例如几幅百合花的素描虽然是为了画《岩间圣母》做准备,但画得栩栩生动,既详细又清楚,某种程度上他几乎算得上是半个植物学家。达芬奇所在时代很动荡,他为米兰公爵服务,设计了很多战争机器,BBC甚至有一部纪录片专门用他设计的图纸去还原了那部类似现代坦克的机器,所以他是名副其实的工程设计师。
  达芬奇素描里最著名的人体比例图就是维特鲁威人了,《达芬奇密码》里老馆长就是用这幅画中承载的那些神奇密码来给兰登教授悄悄诉说秘密的,看到厚厚开本里那一页维特鲁威人时,好激动,研究半天。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最适合想了解达芬奇思想的人(达芬奇真是很奇怪啊,笔记里所有图里的字都是反着写的,用镜子照才能看出来正确的顺序吧),也很适合想画素描的人临摹,素描图都很清晰,比看电脑下载的图片好多了,达芬奇的素描在绘画史是最出名的,其他素描也很好的画家有伦勃朗、荷尔拜因和丢勒,有空都可以找来看看。
  《达·芬奇笔记(大开本精装版)》读后感(五):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笔记
  书如其名,简单介绍下书的装订和内容。
  装订:
  差不多有本笔记本电脑那么大。精装,彩印纸张,文字双栏排版。封面上达芬奇的笔迹做了凹纹的效果,摸上去很有考古感。书脊上烫金的字,只印了本书中英文的名称:达芬奇笔记,Leonardo‘s Notebook。
  内容:
  达芬奇的数百张手稿(图);
  达芬奇手稿内容的翻译(文)。
  大师涉猎了绘画,解剖,设计等众多领域。在书中所收录的手稿中均有体现。编者已经按分类设定好章节,中文译者更做了精准的标注以方便阅读。
  没有其他任何修饰,纯粹的达芬奇笔记,一本我们能读懂,能真正的去感受大师探索历程的笔记。
  所以,书的作者是达芬奇,那这书要怎么写评论啊?
  最早知道达芬奇是在小学课本上。直达他NB是初中一个学画画的同学告诉我的。说他除了是啊画家还是个科学家,也是大力士。可以挣脱钉在墙上的锁链。但这都的听说的。如今可以真正感受他因何伟大。草稿有些略显潦草,但依然彰显大师的功底。举个栗子,有一个人像,在多处草稿中重复出现,画面重复度几乎0误差。这绝对不是照着模特画了多次。还有一副精美得如同黑白照片,但这只是一副草稿。简直惊叹了。更重要的是大师在500年前能有这样严禁缜密的思维过程。
  最后感谢 【时光写真馆】的赠书活动,经常推荐这么多好书。
  http://site.douban.com/108346/
  也发现了一篇很好的书评,加个传送门
  http://book.douban.com/review/7521576/
  《达·芬奇笔记(大开本精装版)》读后感(六):一个默默在夜里解剖尸体的人
  和机械发明相比,更让我惊讶的是,他对人体的理解与实验,他对人体与世界对应关系的思考。
  文艺复兴时期,人被认为是整个大宇宙中的微缩宇宙,人与世界平行对应。
  达芬奇迷恋这种对应关系,他对人和宇宙的结构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
  为此,他默默解剖了十多具尸体,还进行切片分析。
  这种做法当时很少人能接受。因为在夜里解剖尸体,他还被认为有渎神之罪,并被怀疑实践黑魔法而被驱逐出圣灵医院。
  然而达芬奇是这样说的:
  "尽管人类的巧智能够创造各种各样的发明,自然创造的各种事务更美丽、更简单、更实用。自然创造的东西没有一样存在缺陷,没有一样多余累赘,而她为动物创造那些适于运动的肢体达到了如此精妙的平衡。"
  "你也许认为观察解剖学家进行实际解剖工作,胜过观察这些图画(达芬奇画的人体解剖图)。假如你只用一具尸体就能观察这些图画向你展示的所有细节,那你说的不错。但是,即便你再聪明,从一具尸体的解剖中能够看到并学到的不过是少数几根血管。而我为了获取关于这些血管真实、全面的知识,已经解剖了不下10具尸体,把其他器官全部去掉,把覆盖在这些血管表面哪怕最细碎的肉屑也剔除干净,并防止这些血管流血(毛细血管不可见的出血除外)。因为一具尸体的可利用时间不会特别长,所以我必须用好几具尸体循序渐进地进行研究,直至我最终掌握这方面的完整知识。为了明确可能存在的差异,我把整个研究过程重复了两遍。"
  "即使你对这种研究感兴趣,也可能因为恶心而止步。即使这一点也不能阻止你,在漫漫长夜里与那些尸体相伴也让人担惊受怕。它们被肢解、剥皮,看上去诡异可怖。这样也吓不倒你的话,或许因为缺少展示人体的绘画技巧,你的画还是难以让人满意。又或者,即使你掌握了绘画技巧,却可能没有与透视知识相结合。做到这一步,你可能不懂几何学的证明方法,或者肌肉力量和强度的计算方法。你可能还缺乏耐心,缺乏毅力。至于这些方面在我身上是否能得到体现,我撰写的120部著作应该不证自明,阻碍我的不是贪欲或怠惰,而是生命有限。"
  ————————————————————
  他说:
  "我想要创造奇迹,也许,与其他生活较为稳定的人或者那些盘算着一夜暴富的人相比,我拥有的东西更少。我可能会长时间生活在贫困交加之中,所有追求永恒的人都会遭遇这种情形,就像那些想炼出金银的炼金术士,想让死水流动不止的工程师,还有超级白痴的巫师和魔法师。"
  亲爱的达芬奇先生,您已经做到了。
  《达·芬奇笔记(大开本精装版)》读后感(七):达芬奇手稿的最忠实还原
  若不是达·芬奇手稿里也有一些谬误,我必当以为他是神,如今读完《达·芬奇笔记》和《哈默手稿》,仍然相信,列奥纳多·达·芬奇就算不是神也绝非凡人。《哈默手稿》前言即说"在人类历史上,总有一些天才让后人为之仰望,但达·芬奇不是,达·芬奇只是让人为之绝望……文艺复兴时期的众杰就是复活了的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达·芬奇则是文艺复兴‘三杰’之首。"
  他是终身的彻头彻尾的素食主义者,他甚至为此收藏了一本素食食谱。在《经典素食名人厨房》里,作者描述达·芬奇"在那个宫廷画家还得谄媚逢迎的时代,达·芬奇执拗顽强地坚持自己的信念,尽管御厨奢侈的宰杀牲畜,但他却宁愿以面包、新鲜水果或鹰嘴豆汤、杏仁奶炖豌豆这类菜肴作餐点,或干脆吃生菜沙拉。"这在15世纪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放到现在21世纪也很可贵啊!!)
  他左右手都能写字作画,其手稿全部为意大利文的反书,即镜像文字。通俗说,你要想破解达·芬奇手稿,你首先要有面镜子,然后,看镜子里的意大利文……
  值得一提的是,上周分享书单时,提到的钱锺书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而今在达·芬奇的手稿里也看到了类似的内容,达·芬奇写道:"请始终随身携带一个小笔记本……大脑不可能把它们全部记住,保留这些速写,并把它们当作你的导向和老师。"故而达·芬奇的手稿是图文并茂的,除了记录自己的想法、推断、理论,还画有大量草图。内容涵盖天文、地理、水利、军事、建筑、城市规划、解剖、雕塑、绘画、锻造、数学、物理、发明、箴言、哲理……
  我在做大学生科创宣讲时常常跟学生说,要创造发明先要有灵感,灵感哪里来?"长期积累,偶尔得知"。像达·芬奇这样积累如此广泛而深刻的知识,发明于他真是轻而易举。
  个人在阅读过程中,偏爱《哈默手稿》,因为它不仅还原了达·芬奇原稿,且在保留原稿草图的基础上,做了镜像的中文翻译的重现,且分章节附上了大英图书馆对相关内容的背景说明。
  但可惜的是,《哈默手稿》仅仅是达·芬奇一生积累的5000多页手稿中的72页内容(因较之于5000多页纷乱复杂、模糊不清的手稿,这其中的72页是连续的且较清晰的,故而编撰成书)。
  《达·芬奇笔记》的优点是集中的手稿相对较多,达300多幅,他的很多警世名言可以在这本书里读到;缺点是为了保留原貌,没有更多的后人的文字说明。但毕竟现代人不太可能像达·芬奇那样,在各个领域都有涉猎,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难免不能理解,也难辨达·芬奇所言之对错。当然,达·芬奇本人也交给了我们辨别真理的最好办法:"如果你不懂这些法则,你最好师从自然。"
  万物真理蕴于自然,效法天地,天人合一,方得智慧。
  科(bai)普(du)一下:
  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哈默手稿:传说中的"惯例",根据所有人权利命名,达芬奇手稿于20世纪初被美国商业巨头哈默收购,故名《哈默手稿》。
  《达·芬奇笔记(大开本精装版)》读后感(八):《达•芬奇笔记》:所有知识都源于知觉
  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作为一个天才的达芬奇,在他的一生里,竟从未接受过正式的教育。对于自身对正统"科学方法"匮乏的焦虑几乎笼罩了他的一生,但也许正是因为从未有人在他眼前绘出那棵"知识之树"理所应当的轮廓,"感知与尝试"便成了他观察世界的唯一方式。他执着于此,最终成就了令世人惊异的卓越。
  《达•芬奇笔记》对于为数众多的"达•芬奇迷"来说,应当是一本并不陌生"大书"。对于热衷于探寻神秘的人们而言,比起达•芬奇那十余幅已被奉为"传世经典"的画作,他所留下的大量速写、笔记和文章其实更引人瞩目。这些笔记大多杂乱无章,且有约有4000 份之巨。它们便是后人笼统地称做的"达•芬奇笔记"。
  天才总是极端和专注的,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远离地面,跃上云端。在达•芬奇的年代,"世界尚且年轻",许许多多的秘密等待着人们去揭开,但一个天才往往是不属于任何一个时代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他如同井喷般的发现与创造,贯穿了他的一生。他并不依赖于任何既成的经验体系,他自己就是一个世界,他的感知驱动尝试,他绘出的图像勾勒了本初——以及无尽的可能。
  文字其实并不是最优雅的表达,绘画才是——这是达•芬奇所坚信的观点。于是在他的笔记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文字的部分大多是作为解说呈现。他的书写是"镜像"式的,因而往往会被"神秘主义者"当做噱头。但我更倾向于将"镜像",看做是他对阐释世界的诗化表达——镜子的另一面,是真实,还是仍在镜子之中呢?
  那些如绘画作品般呈现的神秘文字,恰恰将并不优雅的文字泄露的世界的秘密收纳会它原本的所在。这并不意味着,人们永远无缘触及这些真相,而是知觉——绝非阐释,才是人们了解这个世界唯一恰当的方式。
  由于笔记本身散乱,因而其中的篇章,大多是要依赖于第三者的整理,才能有符合普通读者阅读习惯的呈现,因而《达•芬奇笔记》的各个版本之间往往差别很大。这次国家地理图书出品的"大开本精装版",选择的是美国人H.安娜•苏编排的版本。"大开本"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多图笔记"的原画品质,同时在文字上,编者将达•芬奇"肆意张扬"的灵感,整理成符合大多数读者阅读习惯的"舒适版本"——最大范围地让这个五百年前的天才的思考,得到更广泛的认知。
  归根结底,在今天我们阅读"达•芬奇",其意义除了"满足崇拜",还在于人们需要认识到某种颠覆——并没有什么是顺理成章的。一个天才往往是极端的,而实践极端的途径则是无比的专注,但"笃定"却是这一切的起点。在这样一个呼吁"创造力站出来"的年代,人们其实是连站上"起点"的勇气都很缺乏的——你要笃定的是什么呢?你可以用自己的理智与热忱,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吗?
  至于知识,"所有的知识源自于知觉",它的产生如此,获取亦是如此。从没有什么伟大依赖于道听途说的坐享其成。你要睁开眼,去看这个世界,然后去思考,起身去尝试——就像几个世纪前的达•芬奇那样。
  世界会豁然开朗,在你笃定了自己的信念,并为此而全力以赴之后。
  《达·芬奇笔记(大开本精装版)》读后感(九):达芬奇与《达芬奇笔记》
  在已知的十几幅达芬奇油画里,无一不是暗沉色调的打底,暗的足够暗了,那些神迹一样的用光才会格外温度幽明,而画中人物各自着微妙的神情,那些确切,游走在陈述之外的模糊边界里,又似乎每要闪烁着再出离,那是达芬奇的情绪神态营造手法所长。在其中你可以感知画者在探索玩味过程里的自愉之情。
  但是比起他著名手稿笔记的数量4000份,已完成油画作品虽说极致但又的确数量寥寥。显然他的思路超拔同时代的画家,技巧又极为高超,你不能理解他是个有半途而废臭名之人,他常常不顾合约画了一半就废掉。那我想唯一解释是,还没有等到画完,他的兴趣就燃尽结束掉了。他手下画笔的速度一再跟不上自己迅捷的眼光与头脑,于是就弃用。而手稿的好处是:速度记录。于是可以无处不是聚焦,思维火花噼啪。
  站在他的人生终点回看,绘画只成为他兴趣里的一部分,(虽然他仰仗绘画成名,天才有着天才的早慧,时间没有被浪费掉,20岁已经被画家行会记录在册。)大概是因为在他种类繁多的探讨叙述里,绘画是最容易被大家理解的部分,别的,深一些。而这些费解的部分,出处是他遇到绘画问题的延展,比如肌肉比例规律,用光,透视,天上地下潜在与表象的运动形式。于是本书里被划分这样几个分类:绘画,解剖学,植物学,地理学,物理,天文,建筑和规划,雕塑和锻造,发明等。
  在阅读这些手稿里,可以更贴近他本人的叙事思路。看他在用一个理科生的严谨解析手法,来破题绘画这种看似该归为感性思维的事。(另一位上帝的文艺班理科生当然是巴赫)毕竟"美.理性和艺术"说的是:天然本能里的美需要经历理性修枝的阶段,才拾阶为~艺术。这些手稿为我们展示的则是:观察,示图,推理,法则与技术性评判。
  在这些五百年前的泛黄私人手稿里的写绘,视角纵横广阔,平视俯瞰交替。达芬奇如此高妙与众不同,更像是位来自外星系的,为完成《银河系之地球百科》而来的外派采编员。
  比如他与众不同的"镜像写作方式",需要举起手稿的反面对着太阳光来读取,"为解决左撇子都会面临的问题—————从左至右的书写时,往往会把未干的墨汁沾到手上。" 他在乐于工作的同时又承认自己的不善言辞,与人交往的兴趣有限,或者多数人达不到与他乐趣交流的程度吧。还有个达芬奇睡眠法,为更多投入工作发明的每工作四个小时睡眠15分钟,这样排下来,一天睡眠时间只1.5个小时就足够。坚定的精力投注技术实践中,于是他在我们已知几乎所有学科皆有杰出建树。
  我的阅读理解折角:
  勤勉的金牛座。
  中古绘画有着优雅至上的原则,那么多观察解剖得来的数据规律为从属。为视觉优雅,可以牺牲还算合理的突兀。现代绘画则是个反向用力,穷尽姿势放弃旧规则,等于同时减退放弃了叙事性。
  风景写生时,关于将玻璃作为重要工具的运用。
  比起绘画,他瞧不起雕塑。
  类神的诗性:弯曲的树枝使得叶子垂向地面,这些叶子被阵阵风吹起而呈水平方向。假如那棵树处于你和来风的方向之间,那些原本朝向你的叶子保持自然状态,而另一侧那些树梢原本指向与你相反的叶子,也被风翻转过来,也指向你。
  他说:肌肉,筋腱,感官和心灵的关系,就像层层效忠的士兵,队长,军官与领主。那此本记录诸多学科的理念,也是这样层层分属效忠于这个类神或说有神性智慧的领主。他在笔记里完成了诸多的自问自答,热情满满,远超那个时代之外。他说:人类的思想通往希望。在河流里,你接触的水是已经流过去的"尾巴",也是即将流过来的"开头"。时间中的"现在"也是如此。认真度过生命,生命就会长久。
  以上等等。
  75岁过世,这自然是一场以美学为契机的全情奉献。最后,我想他一定是着迷于发现这些规则秩序,但是着迷的原因,不是用来做摹本膜拜的。而是以期进化,变革,打破。一切都是被用作实践自己奔放无俦的想象。
  《达·芬奇笔记(大开本精装版)》读后感(十):巨人中的巨人
  时代的荣光往往通过杰出人物体现出来。作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列奥纳多•达•芬奇无疑是其中的典范。恩格斯评价他是"巨人中的巨人"。
  1651年,法国出版商杜弗里森整理了达•芬奇的笔记手稿,汇编成《达•芬奇笔记》,该书立即引起轰动,至今重版无数次。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此次推出的版本,由美国艺术评论家H•安娜•苏编著,这是国内唯一的大开本精装版,成为《达•芬奇笔记》众多版本中珍藏优选。
  本书收录了达•芬奇的许多名画草稿。比如《最后的晚餐》,铅笔速写、人物比例、初稿上色,几幅图片的下角都配有文字,展现了达•芬奇的构图设想:"一个人正在饮酒,把杯子放回原处,转头对着讲话的人。一个人……"每一个人物都有极其到位的临摹,肢体语言形象、表情神态生动,或紧张、或压抑、或愤怒、或坦然,图像的故事取材于《圣经》,但编排完全是达•芬奇自己的创新,他按照自己的方式安排人物形象,创造出了作品内涵的动态的多角关系,却又保持着各自微妙的平衡,同时他把明暗透视法发挥到如此极致的地步,使他们的个性在朦胧的背景中呼之欲出。
  放大的人物头像的周围,零落散布着许多数学计算式。达•芬奇精研过人体解剖学。本书有专门章节列举了相关数据,以及许多幅细致的解剖图:"人体有11种组织";"直线am与直线hf相交的地方是颅骨的轴心,位于头部的1/3处";"n是颈部的一根椎骨,它连接三块肌肉的起始端"……达•芬奇蔑视教会的权威,偷偷研究人和动物的尸体,他唯一信赖的是经验性真理和亲眼看到的东西。他所有努力的成果在那时候常被看作仅仅是令人难以捉摸的微不足道的东西,先驱者必然是孤独的,我们现在之所以能更好地理解他,因为我们从他的笔记中看到了他博大精深的思想。达•芬奇"任性"地把他的求知欲和雕塑家、建筑师、工程师、科学家以及画家的技能结合在了一起。笔记真实地记录了他对人类社会和科学世界毕生的探索。
  很难相信世上会有天才。达•芬奇的天才之名却当之无愧。达•芬奇对科学的研究初衷或许起始于为艺术服务,或许他有点完美主义,或许他性格偏执,或许他想要向别人指出艺术和科学的亲密关系。他致力于光的性质与法则、色彩、阴影和透视画法的研究,后来他研究动物和植物,人体的黄金比例,以及通过它们的外部取得内部结构和生命机能的知识,再后来他花大量时间进行无休无止的数学计算,解答几何题目,研制飞机,调配各种颜料,以及做各种有关建筑材料的试验。这样那样,这些那些,汇聚成了汹涌奔腾的探索本能,达•芬奇的调查研究实际上已经扩展到了自然科学的许多分支,强烈的的求知欲令他走过的每一条道路不断开裂,分解成无数的幽径曲巷,吸引他前往每一处未知的去处。每一件事情他都做得这么好!达•芬奇以他的卓越成就告诉我们,世界可以有那么多的可能性,未来可以有那么多的可能性。
  本书收录的大卫像草稿,是达•芬奇对米开朗琪罗作品的描摹。达•芬奇用墨汁重重地涂抹大卫的鼠蹊部位,就像中世纪教会用无花果叶羞耻地将性器官遮掩起来一样。据说达•芬奇的这种做法是出于对米开朗琪罗的嫉妒。1504年,佛罗伦萨市政大厅,达•芬奇与比他小23岁的的米开朗琪罗,依照佛罗伦萨悠久的文化传统,公开进行同场竞图,分别作了《安吉利之战》与《卡西纳之战》巨幅壁画。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场巅峰对决,两人迥然不同的创作理念在这次比赛中表露无遗,并长期影响了此后的欧洲艺术发展。达•芬奇笔记之中流露的不耐与焦躁,对大卫像重重叠叠的反复临摹与涂改,是好奇、钻研或困惑、挣扎,或者其他? 达•芬奇的真正想法,我们已经无从知晓,其中隐藏的人性的矛盾依旧令人唏嘘。
  感谢这样的狭路相逢。当伟大与伟大邂逅,思想与思想对撞,造就的是一个时代最亮丽的色彩。翻读大师笔记,遥想群星闪耀: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提香、波提切利……逝去的大师时代,似近犹远,似远犹近。
  主要方向:历史、人文、社科、财经、科普、教育类书籍。喜爱具有知识深度、逻辑严谨、思维周密的书籍。出版社新书约评、报刊编辑约稿,请联系我。
网站目录投稿: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