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客美学 懂美学的人,连颜值都会变高 茶道,花道,木屐,相扑……考察起来,隔壁那位与我们一衣带水的国家与我国的渊源实在是很多。 而当我们再仔细研读,日本于中国轰轰烈烈的"追星"热潮之下,还留下了一些被我们日常所忽略的"铁证"。 甚至很多中国文化的积淀,在中国没有完全得到传承,却在日本奉为精髓。 日本从中国文化中到底吸取了哪些精华? 日本人又为何如此爱中国文化? 日本的诗意何来? 当我们翻阅古籍,会发现日本有许多诸如《怀风藻》《凌云集》这类的诗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竟然都是用汉字写成的! 我们挑出一首日本人写的诗,请大家来品品。 "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 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该诗是遣唐使阿倍仲麻吕所写,《妖猫传》中也有他出场 如果不说,大家不一定能区分这是一个外国人的作品。而日本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汉诗创作,与中国诗文对其的影响极为相关。 汉字传入日本之始,就从日本宫廷开始,掀起了一阵学习汉学的风潮。据《日本书记》记载,485年甚至还在皇后后苑举办了曲水流觞宴。 而后,汉文化一直在日本源源不断的发展。 唐朝,诗歌进入了发展的全盛时期,日本高层大力的鼓励日本人学习中国诗词。不仅派遣遣唐使和留学生入唐,将作诗作为与中国交往不可或缺的教养,更是仿照科举制度的形式,用作诗来考验应试的文人。 △遣唐使的船 中国诗人编纂诗集,日本诗人也一样。《怀风藻》《凌云集》《文华秀丽集》等等诗集依次编成。 最开始的《怀风藻》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诗的层次还停留在很浅显的层次上,韵律和诗歌的内涵都还不够丰富。比如这首: 卧病已白鬓,意谓入黄尘。 不期逐恩诏,从驾上林春。 松巖鸣泉落,竹浦笑花新。 臣是先进辈,滥陪後车宾。 △《怀风藻》的作品按照长幼加以排序,而非以官职排序。也正是这种排序方法,使得《怀风藻》一集的公正性较为可靠。 而到了后期,我们明显的可以从诗句之中看得到日本诗人的进步。修辞,押韵与平仄都有所改善。 比如这位被誉为是"日本的李白"的梁川星岩所写的诗句: "日车红闪晓风回,树树晴烟次第开。 青压马头惊欲倒,万峰飞舞自天来。" 以及他的妻子梁川红兰所写的诗也很动人: "西征千里更西征,云态山容关远情。 又是刈萱关外水,似闻阿爷唤儿声。" 在明治维新之后,为我们所熟知的夏目漱石也是一样,他在学生时期受过扎实的汉文学教育,一生留下了两百多首汉诗。 △夏目漱石 "白眼甘朝与世疏,狂愚亦懒买嘉誉。 为讥时辈背时势,欲骂古人对古书。 才似老骀驽且騃,识如秋蜕薄兼虚。 唯赢一片烟霞癖,品水评山卧草庐。" 有人说其诗句和鲁迅的风格很像,读过这首诗后,似乎觉得确实如此。 在了解了汉诗在日本的发展过程之后,或许我们不难明白为什么白居易在日本如此受欢迎了。 一则是白居易的诗句用词浅显易懂。 毕竟其诗词被称之为是"老妪能解"所以对于日本人来说,白居易的诗句是最好的"入门教材"。 其二是因为白居易的诗数量大,容易获取。 并且诗句所涉及的范围也很广,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应有尽有。因而也方便日本人作为学习的材料。 △《妖猫传》中的白居易与空海 第三则是他们非常欣赏白居易诗词中的美学价值,或者说,正是白居易帮助他们建立了一套美学体系。 白居易晚年,唐朝内外困境越发突出,于这种情况之下,他选择了"中隐"。 而日本这是也正恰逢天皇式微,贵族权力不复以往的时候,导致了他们厌世情绪高涨。 白居易诗中的那种追求自然融合,心物一体的精神,正好与日本人"感伤","物哀","风雅"的审美风趣。 日本书法什么样? 与诗文几乎是一道传入的,还有中国的书法。在日本,人们将书法称之为是"书道",直到今天在日本也拥有很高的地位。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朝日新闻》的报头。 《朝日新闻》创办的时候,几位筹备委员非常尊崇欧阳询的书法,很想以欧阳询的字作为报头,但欧阳询早在641年就去世了,也没法为他们"题字"了…… 这可咋办呢? 聪明的他们找出了欧阳询的《宗圣观记》,从中选出"朝""日""闻"三个字。但帖中没有"新"字呀……这群人就把"親"和"析"字分别剔除"见"和"木",合成了"新"字。 就这样,欧阳询强行成功为《朝日新闻》"题了字"。 但从这件事我们也可见,即使是到了近代,中国的书法对日本的巨大影响也未消逝。日本书法的发展过程之中也充满着中国影响的影子。 公元八世纪,中国书法进入日本不久。 在日本别有声望的嵯峨天皇、空海、橘逸势的书法被称之为是"唐样",也就是当时的日本人所研习的中国书法风格。 他们的创作比较忠实于中土原作。 △空海,《灌顶历名》,既体现了王羲之的优雅又有颜真卿的革新。 △空海,《风信帖》局部 日本人对王羲之的书法极为推崇。在都城奈良,最有名的寺院东大寺和唐招提寺的匾额均是仿照王羲之的笔法所题。 △嵯峨天皇《哭澄上人诗》 △橘逸势《伊都内亲王愿文》 而伴随着后期日本假名文字的出现,日本书坛上又形成了与"唐样"书法相对立的"和样"书法。 字如其名,"和样"就是指以书写日本假名为主的书体。它的源头就来自于王羲之书法。 △藤原佐理,《头弁帖》 △藤原行成墨迹 △小野道风墨迹 上面三幅图所展现的三位就是当时写"和样"写得最好的三位书法家:小野道风、藤原佐理,藤原行成。 "唐样"与"和样"贯穿整个日本的书法史。 上层的公卿、歌人以及国学家等等热衷于和歌创作,所以更多的使用"和样",而儒学家、僧人等人因为书写汉诗文的机会较多,所以更常使用"唐样"。 但无论如何,两国人对于书法的艺术追求都是共同的。 Japan=漆器? 众所周知,China既是指"中国",也有瓷器的意思。但却少有人知道,Japan既是指"日本",也是漆器的意思。 中国人善做瓷,日本人精于漆。 但实际上漆器技术最初也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 唐代中国漆器的制作非常奢华,以至于唐肃宗在位之时,都曾经颁下相关的禁制法令。 △中国各个时期的漆器 中国的漆艺技术传入日本后,中国的漆树也被引种日本,并且逐渐成为了日本往所出漆器的主要用漆。 奈良时代,日本的漆工已经开始将金粉、银粉运用到漆器之上。使之看起来非常华贵精致。 在学习了中国的「平脱」和「螺钿镶嵌」技术之后,日本人又在已经有的技术上发展出了本土独特的漆工艺。 标志性之一的技法是——莳绘。艺人将以金、银屑加入漆液中,干后做推光处理,显示出金银色泽。 莳绘非常讲究雕琢之功。 比如山川、千鸟、藤、樱等等。纹路花样自然、深沉、含蓄,无不体现着日本特有的审美情趣。 <置稿><!--置稿--> <图案绘制><!--图案绘制--> <丸粉固粉><!--丸粉固粉--> <打磨抛光><!--打磨抛光--> <题字落款><!--题字落款--> 日本人吃套餐的餐盘要用漆盘托着,喝汤的汤碗要用漆碗,装点心的糖果盒子也要用漆盒…… 就像中国人认为白酒放在瓷器中才显得高档,日本人则认为热气腾腾的米饭只有放在漆碗中,米才会显得像珍珠一样,熠熠生辉。 谷崎润一郎道出了日本人为何如此喜爱漆器的原因: 他认为,只有漆器的这一色彩厚重的器具才能与阴翳想配,才是真正的美。"它表面上那锃亮的光泽如果放在昏暗之处,就会照出摇曳的灯光,教人知道在寂静的房间里也时时会有微风吹拂,不由得诱人想入非非。" 漆器那厚重的色彩正符合了日本民众的审美情趣,幽暗,低沉,且带有丝丝哀怨的感觉。 日本为何痴迷中国文化? 日本为何痴迷中国文化?我们回到这个话题。 对于日本来说,特殊的地理位置,让日本文化基因中就有着岛国独有的"吸纳"的特质。而在19世纪以前,中国则是日本最依赖的文化富矿。 日本一直把中国当成自己的老师。并且在文化吸收过程中,不断的内化,将中国文化内化为日本文化。而对于日本人来说,"岛国危机感"让民族凝聚力及民族文化有着执念。 在历史演进中,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两国的文化与艺术都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与文化特质。 强大的中国文化并没有完全吞噬日式美学,两国在随着时代推移的同时,对于文化与艺术的追求都在不断改变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白居易诗歌的海外传播,吴俊奕,西南大学 [2]日本汉诗变迁概说,何乃英,扬州师院学报 [3]探究日本的漆器文化——"生活化",王素娟 [4]物有本末,事有始终——再论日本书法形成中的中国之影响,陈华,山东大学学报 [5]日本"和样"书法与"唐样"书法略说,马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