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病人》是一本由[加拿大] 迈克尔·翁达杰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英国病人》读后感(一):要让书本呼吸 他写那个在沙漠里绘制地图的人总是带一本希罗多德的《历史》,他的朋友总是带一本《安娜•卡列尼娜》,一个间谍在战争中用《蝴蝶梦》来给隆美尔发密电。我喜欢关于书本的隐喻。 那个英国病人说,《吉姆》这本书要慢慢读,要让书本呼吸。《英国病人》也要慢慢读。你跟着他在废墟中的别墅中读书,书里有雨水的重量;在沙漠中绘制地图,感受十八种不同的风,在那里爱上一个女人;学习如何拆除炸弹,一个认真的异邦人;怎样把一个小偷写得可爱;以及一个年轻的护士如何按照自己的意志生长。 吗啡反复出现,他们都是有伤的人,吗啡缓解他们的疼痛,也带来幻觉,以致于他的文字像梦呓一样,虽然由精确的细节(比如炸弹的构造)组成,却完全是诗。好像读的不是文字,而是文字上方弥漫的雾气。 《英国病人》读后感(二):"他们永远不会把这样一个炸弹扔到一个白人国家里" "为什么原子弹落在日本",无论如何,这段文字提供一个新视角 259页: 扫雷兵靠在墙壁上,两只手交叉在胸前,垂着头。卡拉瓦乔能听到他鼻孔里喘息的声音,又快又重,像活塞。 他不是英国人。 美国人,法国人,我才不管。你们对世界上的黄种人扔扔炸弹,你们就是英国人。你们有过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现在你们有该死的美国人亨利.杜鲁门。你们都是跟英国人学的。 不是的。他不是的。你搞错了。如果有什么人是站在你那一边的,可能就是他。 他会说,他不管,汉娜说。 卡拉瓦乔坐进椅子里。……(太长了,中间文字省略)他知道这个年轻的士兵是对的。他们永远不会把这样一个炸弹扔到一个白人国家里。 《英国病人》读后感(三):心伤 读书笔记202:英国病人 一个重度烧伤躺在床上的地图绘制师,一个被砍掉双手拇指的间谍,一个盟军印度籍排雷手,一个失去父亲失去孩子的护士,四个伤心人汇聚在一座破落的修道院里。一个男性作家笔触竟然如此细腻哀婉,难怪莫里森称这本书,深邃,优美,触动心灵。 二次大战欧洲战场的尾声,加拿大的女护士,经历了太多士兵的死亡,逐渐麻木,直到父亲在巴黎重度烧伤死去后,她自责如果她在父亲的身边照料他,或许不会如此。她遇见了英国病人,那个重度烧伤的人,就此不再离开。 哥哥拒绝给英国人效力,宁可坐牢,弟弟前往英国参军,成为排雷手,作为印度人,他的内心始终排斥西方。一次拆除炸弹中,他的老师和两个同事死去,他埋头工作,一路排雷到意大利。内心即将奔溃。 四个人,四段伤心往事,短短的相聚后,他们各自离开,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很多年后,回想往事,说一声,你们还好吗? 《英国病人》读后感(四):"我答应过要告诉你,人是怎样陷入爱情的" 补标 2019.1.31读闭 知道有同名电影,一开始也冲着英国病人的爱情去,最后反而对他们的爱最为无感。我太喜欢这本书了,2019年一开始便能遇到这么美妙的书,每一句都像诗一样,很难说清这个故事,有关四个人的生命有关爱和战争。 坚持如同月光一般冷,太阳一出来,便烟消云散,有些爱也短暂,长久如同埃及的河流,短暂如同你的心跳。 我最爱汉娜为基普唱的那首《马塞曲》,她说—— "这是唱给你听的,这是为你唱的" 她唱的是他的心,是那颗心的回音。 英国病人是不是叫埃尔迈西, 我不在乎。他带着凯瑟琳穿越沙漠,爱她,忘了自己的名字,从火中来,在黑暗里为你讲述那些遥远的故事, 微不足道。 战争结束了。我们偶然遇见、拥抱、亲吻,然后告别,不发一言。 《英国病人》,是安静的、微妙的、优雅的、震颤的,没有什么能比得上跳跃又困顿的人生了。 《英国病人》读后感(五):只爱陌生人 你质疑陌生人中不可能存在爱情?小时候我们只说喜欢,相比之下爱情显得圣洁而深刻,相知相守后才能抵达彼此谅解,互相治愈的彼岸。理解是宝贵的,但我们不是也常常需要各自的空间吗?从这一角度来看,恋人的陌生面亦不足为奇了。《英国病人》讲的就是陌路人的爱情,不是白瑞德对郝思嘉的"我了解你,所以我爱你",而是一种激情式的荷尔蒙冲动,抑或是黎明之前薄雾般朦胧的迷醉,分明很亲密,却总是无法靠近对方,就像书本合上后紧挨着的两页纸。内心渴望对方身后的美妙新世界,同时又各自画地为牢刻意有所保留。这样浓烈的爱意终究无法长久,可是,也永远不会忘记。 明明讲的是热恋,小说语言却像拂晓时分清冷的风,带着诗意化的简洁优美,运用全知第三人称和叙述者第一人称多视角穿插叙事,恰如其分的心理描写常常带来惊喜。这是发生在二战后一幢废弃的别墅里,因缘际会的四个漂泊者的故事,巧妙的是,英国病人和排雷兵哥的人物塑造上有种相似的气质,如命运的车轮驶过同一条马路。 《英国病人》读后感(六):战争的思考 或许还是因为读的书少,从来没有看到过国内的作家能像《英国病人》、《时间的针脚》这样平淡而又从容的讲述二战的故事。 虽然叙事的角色在转换中略有跳跃,但并不影响作者用最优雅的语言讲述四个人物战争背后的故事。因为战争的缘故,女人丢掉希望、老人失去自信,排雷兵没有了思想,伯爵放弃了国家也没有追回爱人。北非的沙漠,英国的田园,意大利的废墟,简单的有些单调的场景,居然给人一种浪漫的写意,像一幅幅西方格调的山水画。 两段爱情穿插其中,一种战时火花迸射,一种战后静默深沉。一切因为战争而起,因为战争结束。死亡和背叛中,没有国家的仇恨,只有战争的思考。 二战结束70多年,一个国家仍然不愿面对历史,洗清军国思想对民族的毒害,继续供奉着纳粹的战犯;另一边仇恨的目标不是一方的法西斯政党和其政治观念,而是其国家和民族。由此看来,二战在欧洲已经成为了历史,但对亚洲的影响却远未结束。 《英国病人》读后感(七):ppp 当我以为这可能是一部战争期间的受伤军人与医护人员之间的爱情故事时,故事叙述的展开超越了我脑中构想的可能性。 书中的主线总是隐约包括沙漠,阿拉伯人,篝火,女人,山洞。作者闪回的笔触过于迅速随意,让我难以追得上他的构想。在这一个终究要死的世纪,偷情比平时的道德负罪感更轻,但爱情却更沉重,躺在床上的病人能做的只是幽灵般地回忆过往。死亡更轻易获得,可人们感兴趣的还是自己生命对过去意味着什么,国籍、立场、种族、与仇恨…所以可以解释卡拉瓦乔才不懈追问病人的真实身份,吉普在得知白色人种向黄皮肤投放原子弹时的顿时燃起的怒火。 而在电影中,最临近死亡的凯瑟琳写下的话却是面向未来的:"We die. We die rich with lovers and tribes, tastes we have swallowed, bodies weve entered and swum up like rivers. Fears weve hidden in - like this wretched cave. I want all this marked on my body. Where the real countries are. Not boundaries drawn on mapswith the names of powerful men." 《英国病人》读后感(八):English Patient 还在读研究生的时候 看了一部电影English Patient 演员阵容很强大 Ralph Fiennes / Juliette Binoche / Willem Dafoe / Colin Firth … 影片一举拿下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最佳配乐 多年后的今天看完了原作 才发现电影所呈现的只是冰山一角 仅focus在了悖德的感情上 而小说所承载和探讨的却更为宏大深刻 伦理的纠结 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信仰的坍塌 战争废墟中的社会 故乡和远方 流浪与融合 年轻的锡克族扫雷兵 身为异乡客却为英军出生入死 就像是庞大战争机器上的一个小齿轮 日复一日地清理德军撤退时疯狂布下的各种样式的炸弹 无数次面对战友阵亡 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却在得知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后 质疑自己所做的一切 变得石头般沉默 从沙漠回到家乡的地理学家 走进教堂参加布道会 牧师语调欢快 激情澎湃地颂扬战争 而他当场开枪自杀 教堂已经丧失圣洁 他做了一件自认为是神圣的事 以一颗子弹结束了战争 大部队撤离后 除了悲伤一无所剩的年轻护士 坚持留在被炸毁修道院的断壁残垣中守护烧伤病人 在一片废墟中寻找书籍 汲取力量和安慰 深受重伤在岩洞里等待爱人的女人 陪伴她的只有无尽黑暗和古老壁画 直到死神拥其入怀 三年后 男人捧着女人走出沙漠 飞向火焰 而这一切的一切 都凝聚在作者精准细腻且寓意深刻的笔法中 又经译者极为优质的翻译得到升华 all in all 非常非常棒的阅读体验 回味无穷 《英国病人》读后感(九):爱的沙漠绿洲 一个不是英国人的英国病人 一个身心俱疲的护士 一个为他国付出的扫雷兵 一个被砍掉拇指的间谍 一本希罗多德的《历史》 一座废弃别墅 几段故事 比较主要的感觉还是战争 情感和国界 因为战争 有人失去了父亲和孩子 疲惫忧郁 有人失去拇指 身陷愤怒与仇恨 有人被误会身份又失去爱人 有人从军 每天生活在紧张与危险之中 失去了朋友 又与朋友爱人成为宿敌 怀念因战争去世的父亲 想念远方守着小木屋和粉色岩石的继母 挂念故乡的家人和进了监狱的哥哥 崇拜又感激关怀自己的上级 有安静而温柔的爱情 是轻轻的依偎和月光下的温声细语 也有沙漠与绿洲的热烈相爱 爱情战胜爱情 爱你的明艳动人 爱你的才华横溢 也爱你不显山露水的机灵和恰好的自信傲气 在沙漠想忘记一切身份 被误会国籍而经历重重的命运 辗转多地的冷漠疲惫 为他国卖命却时刻感觉自己并不属于这一方土地 又因为国籍不同对他国所作所为的愤恨 文字优美又富于想象 很有画面感 叙事顺序有一点点繁杂 需要安静地认真细细品味 很多句子都很有味 献给不认识的无名者的温柔,是献给自己的温柔。 "你最恨什么?"他问。 "谎言。你呢?" "占有,"他说,"等你走了,就把我忘掉。" 基普准备和汉娜跳舞的那段印象深刻~ 现在,如果他朝她走过来,她会盯着他,直到他退下,她会用同样的沉默来对付他。让他去猜吧,下一步该怎么样。她不是没有被当兵的追求过。 但是他是这样做的。他走到房间的中间,手伸在打开的背包里,只露出手腕,背包还挂在他的肩上。他的脚步悄无声息。他在床边停了下来,转过身。等着英国病人长长地呼出一口气,他用剪刀把他助听器的电线剪断了,然后把剪刀扔进背包。他转身,对着他咧嘴一笑。 "我早上会帮他再把线接上。" 他把左手放在她的肩头。 《英国病人》读后感(十):回忆的锋芒 在前不久揭晓的诺贝尔文学奖上,擅长描写战争的白俄女作家阿列克谢维奇夺魁,而她的获奖理由被表述为"对这个时代苦难与勇气的写作"。也许由于今年所处于的特殊时间节点,战争题材的新书老书皆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这样的情形下重读其中的经典之作《英国病人》,亦算是不错的时机,就像好酒经过了时间的沉淀更为芬芳。 在迈克尔•翁达杰的《英国病人》中,战争前方的硝烟若隐若现,几乎规避了前线的鲜血淋漓。在混乱惨烈的战场之后,作者营造了一个近乎封闭的"荒岛",在残破的教堂中,奄奄一息的"英国病人",照顾他的护士汉娜,与汉娜父辈有交情的"贼"卡拉瓦乔以及拆弹印度工兵吉普。在小小的修道院中,柔弱的女性角色汉娜成为整个世界的中心,汉娜为英国病人读书,与卡拉瓦乔交流,甚至与吉普迸发了爱情,一种心心相惜的联结感在四人之间酝酿。然而相对而言四人之间的互动并不是全书的主线,作者的野心亦不限于此。 注射吗啡所勾起的幻觉与回忆交织造就了故事丰富的细节与内涵。英国病人已然困于床笫,唯有头脑仍能穿过人类的地图,飞跃世界的海峡。在他的回忆中,暴力与战火并不是最大的破坏力,人心种族的自相残杀才是悲剧的源泉。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很自然会想起电影中的画面,那想雾又像风的飞在高空中的爱情,那在人类文明代表的壁画边渐渐消逝的生命。当凯瑟琳的丈夫背影消逝在沙漠尽头,一声汉娜在废弃钢琴上弹下的琴音把故事切换到另一个时空,一锤定音。 一段畸恋,一张地图,一生怅然。战争过后,无论是否在战火中失去挚爱,或体无完肤,没有人能够全身而退。在静默的回忆中,却让人感受到一种比打打杀杀更深的沉重。艾玛殊回味着凯瑟琳锁骨中心咽喉底部的凹陷处,他把它命名为"艾玛殊海峡",一个细节足以撑起一段荡气回肠的感情。而在故事的另一面,曾经为战争中失爱而恸哭的小姑娘汉娜,却籍由战争得以成长,在故事的最后能够更为从容地面对与爱人的别离。最终,战争结束了,文明的浩劫却留下了痕迹。纵观艾玛殊与凯瑟琳这对爱侣的结局,从画满壁画的山洞到空荡的修道院,人类的文明与信仰是升华还是堕落,只有另一段时光与回忆能校正答案。 幸好,除了战争的残酷与沙漠的荒凉,我们还有书与音乐,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