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风雨哈佛路》有感 流浪女孩考入哈佛,这不是传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风雨哈佛路》将这个故事搬上荧屏,震撼观众的心灵。父母都是瘾君子,母亲还酗酒,精神分裂,双眼基本失明,父亲沉浸在个人天地,只关心自己。身边的每个人都在谈论毒品、性,试着撑过每一天。丽思就出生在这样一个"不是能出正常人的地方"。8岁她开始乞讨,学业断断续续,大半时光都是在慌乱的流浪中度过,睡地铁,捡垃圾桶里的食物,还要照顾生病的母亲,15岁母亲死于艾滋病,父亲进入收容所,她彻底成为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在没有希望和梦想的黑暗世界里,丽思却学会了用黑夜给她的黑色眼睛去寻找光明,从而改变命运,赢得全新生活。 和丽思一样同处糟糕环境的,还有姐姐丽萨和好友克里斯,影片似乎有意将丽思和这两个人物放在一起对比,让我们看到丽思身上许多珍贵之处。 和丽萨相比,丽思在黑夜里寻找到的第一缕阳光就是让心灵充满爱。 父母建造的家庭脏乱得连狗窝都不如,他们冷漠得只知道满足自己的需要,很少在乎孩子们的基本需求,冷酷的环境让丽萨也变得有点冷漠。为了100元,能买到一点食物的100元,她与东翻西找的母亲死死地扭在一处,丽思害怕了,她拿出钱给了母亲,母亲却跑出去买毒品,丽思担心母亲的安全,趴在窗边大声喊:"别去有水渠的地方。"丽萨冷冷地说:"那又有什么区别呢?""她会摔倒的。""谁又在意呢。"丽萨短短的两句话,让我们看到她对父母很是失望,心里已结下一层冰。可丽思仍然爱母亲,她请求父亲和她一起出去跟随母亲。这种对家人的爱温暖了自己,也温暖了父母,她把乞讨得来的食物放入冰箱,与家人分享;她宁可逃学,也要坐在母亲的病床前。正因为心中有爱,她没有仇恨黑暗世界,没有抱怨贫穷生活,深陷泥淖,心却在灵魂的高处飞翔。她感谢生活:"这就是我的生活,我甚至要感谢它,它让我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往前走,我没有退路。"她感谢母亲:"尽管有时候她连自己都忘记了,但是我一直都爱着她,自始至终。"她也感谢父亲:"你是我世界里最有趣的人···你总有思想,因为你,我才知道有另一条生存的路。"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最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丽思学会了感恩,拥有正确心态,即使她后来不去寻找上学的机会,她也不会重蹈父母的旧辙。 和丽萨相比,丽思在黑夜里寻找到的第二片光亮就是让灵魂不屈服。 丽萨很爱上学,她也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母亲得了艾滋病,父亲进了收容所,为了一个栖居地,她不得不和母亲一块去了爷爷家,虽然她知道爷爷曾经强暴过母亲。最后母亲的悲剧又降落到她头上:"我真是瞎了眼,就像妈妈一样,我很害怕。"这就是丽萨,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为了理想,她隐忍灵与肉的践踏。但丽思却不肯低头,她也曾去过爷爷家,带着同学。"反正你就是个垃圾,和你父母一样。"爷爷的数落像一把尖刀剜进丽思的心头,"垃圾",这是对她人格的歧视和侮辱,为了保持做人的尊严,丽思毫不犹豫地提起书包就走。从此,她哪怕露宿街头,也不住爷爷家。灵魂的高傲赋予她坚韧不屈的性格,这种性格又让她拥有顽强的意志,她可以一边打工一边攻读十门功课,可以用两年的时间完成四年的高中课程。 与克里斯相比,丽思在黑夜里寻找到了一座照亮前方的灯塔:让脚步向前走。 克里斯也是一个不幸的女孩,7岁就遭到父亲的强暴,母亲后又离家出走,她基本上也算是无家可归的人,比身世更为不幸的还是她的思想。富兰克林说:"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为命中注定贫穷或一定老死于贫穷的思想。"克里斯走不出思想的怪圈,她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甚至自甘堕落,但丽思却一直想改变自己,从糟糕的环境里爬出来,"对我来说,我们的情况已经够糟了,我不得不努力去改变它,···我必须要相信有适合我的路。"一个原地踏步,一个尽力向前,不同的行动让我们看到不同的选择:一同流浪时,在楼顶上,克里斯与一男孩挤在一起抽烟,当然还有人打牌,放炮,唯有丽思独坐一旁,认真看书;为了归宿,克里斯投靠教养院,丽思寻找学校;丽思以第一名的成绩取得去波士顿旅游的机会,她用行动向克里斯证明了她们不是垃圾,她想让克里斯上学,可克里斯仍固执地认为:"我会做个捡垃圾的,我会做个妓女,谁在意我会变成什么样的混蛋。"一个人若对自己失去信心,世界也拿她没办法。克里斯的悲观厌世说明了这一点。丽思沿着她的求学之路,奋力向前,她计划两年念完高中,计划上哈佛,计划获奖学金,一步一规划,终于她美梦成真。 一位长者曾对一个抱怨环境的青年人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一双鞋比给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它告诉我们改变自己比改变环境更容易,当黑夜笼罩时,我们不妨像丽思一样,用黑夜给我的黑色眼睛去寻找光明,找到爱,不屈和不懈,就用它们去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