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现状及启示


  【摘 要】本文研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验及启示。通过简要分析德国"双元制"的社会背景,梳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经费、招生、实习、考核等方面的特点,总结其在新的历史阶段面对的挑战,探讨德国"双元制"模式在我国职业教育中應用的启示,从而加速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借鉴与启示
  一、绪论
  所谓"双元制"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的职业教育模式,一元是指企业,另一元就是指学校。受训者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约占整个学业时间的70%,主要是使受训者更好的掌握"怎么做"问题,而职业学校理论培训的时间仅占整个学业时间的30%,主要是解决受训者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①学校和企业是法律规定的合作伙伴,共同使学生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之一,职业教育在其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双元制"的模式和产生来看,德国将职业教育赋予了一种使命,这种使命注入到为年轻人投资,为国家的未来投资之中,不仅使得受到职业教育培训的年轻人拥有一技之长,获得安身立命的资本,还为其自身创造条件,使国家的发展拥有更高素质的建设者。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现状及特点
  德国职业教育突出特点是以"职业化"为导向,且教育的学校要与企业密切联系,及分工又合作,共同努力将学生培养成技术过硬、业务过关的专业技能人才。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在经费方面。在德国,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企业承担了经费投入的主要部分。企业将对学生的培训视为自己的"分内事",即对自身员工和企业长期发展的人力资本的投入,因此企业担负了学生在实训期间的器材、设施等费用,还支付企业导师、教师工资等,而作为另一元的政府主要承担学生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费用。因此在经费方面,"双元制"充分调动了政府、学校和企业的三方面的积极性。
  二是在招生方面。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一直备受企业青睐。一方面,较高的就业率大大提升了了德国学生积极踊跃的报考职业院校的意愿。另一方面,在薪资的水平上也是一个很大的诱惑。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不仅在受训期间无需承担学费的压力,而且能定期收到企业的生活津贴,对于家庭条件一般或较困难的学生来说,接受职业教育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三是在实习方面。德国高度重视学生实践锻炼,只有大量的实践操作才能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所以,德国职业院校积极组织安排学生参加实习,大量的实践操作,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岗位技能,提高了学生技能水平,增强了学生职业能力。
  四是在考核方面。德国职业教育在招生时采取一系列的鼓励措施,但并不意味着进了"大门"之后的学生则可以高枕无忧。"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定了一套完整而又严格的考核制度,且淘汰率居高不下。考试主要分为学校结业考试、企业结业考试和行业协会组织的技能证书考试,我国职业教育实施的"双证书制度"与此类似。
  三、德国"双元制"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遇到了严峻的挑战,目前主要面临以下困境:
  一是职教定向分流过早,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德国学生在小学毕业时就可以选择是否接受职业教育,这种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自主的,因为德国的小学教育是四年制,在毕业时学生的年龄不过12岁,其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做出的决定大都是受家长的影响较多。过早的职教定向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会埋没那些有特殊天赋或"大器晚成"的学生。②
  二是过分依赖企业,而企业提供的培训岗位不稳定。在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企业把对双元制教育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入作为是培养和储存企业人力资源的手段;但在经济萧条时,昂贵的培训经费成为中小型企业的沉重负担。企业也就越来越不愿意承担培训费用,也不愿意提供培训岗位。
  三是过于强调专业熟练技能,不利于被培训者将来的职业转换。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培养毕业后能直接上岗从事专业工作的熟练技术工人,其优点是培养的对象专业化程度高,但培训工种比较单一,培训职业过分专门化。如今年轻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他们不会把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作为终生职业,专业技能过于狭窄就不利于他们今后在各种职业间的迁移和转换。
  四、启示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以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缩短了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之间的距离,解决了普通高等教育所无法解决的教育实践难题,对于我国的职业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丰富的启示。
  一是增强我国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视伦理道德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影响,职业教育成为"差生"的无奈选择。职业教育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好事,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阶梯,必须高度重视,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中、特别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对社会的巨大贡献和突出作用。
  二是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在德国,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已结成长期稳定的合作与分工的关系,在结业考核中的比重是有绝对地位的。我国的职业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鼓励"产教融合",但效果不明显。一方面是政府支持鼓励的手段不明显,财政投入的力度跟不上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意识没有建立,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需要源源不断地人力资本的输入,但国内的企业大部分没有意识到自身就是员工最好的"学校"。③
  三是必须完善人才考核模式,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在我国,职业教育的进入门槛低,结业的标准也不统一,学生在毕业后比较茫然,他们无法通过学校和企业提供的资质来证明自己已经具备了何种能力,唯一的途径是通过自主的参加各种资格的认证考试,但是这种考试普遍是理论的考核,没有与学生在接受实操训练的情况相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浪费了学校的培养资源,重复的做过多的理论的审核。
  总而言之,学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我们的启迪是,政府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中其作用可以延伸,除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外,也应通过立法等形式,强制或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把企业教育投入集中起来支持职业院校的发展。行业协会在教师和学生的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的审定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应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崇尚技能的社会风气和"职业、专业、敬业"的"三业精神"。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再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5-14
  [2]陈莹. 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提法之商榷[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7):1-2
  [3]杨明,赵凌.德国教育战略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
网站目录投稿:元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