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不在于得到,而在于付出。这才是爱的真谛。" 在看过那些囊括了各种对艺术、科学和哲学的著名定义的选集之后,针对爱情这种比艺术更捉摸不透,比科学更心无旁骛,比哲学本身更富有哲理的奇特现象给出一系列饱含诗意的定义,还有比这更好的迎接新年的方式吗?我从长达几百年的文学史中选取了一些最令人难忘和经久不衰的关于爱的思考——敬请欣赏。 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1]对于爱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是有些极端的,不过他对爱的不敬态度中还是有些健康成分的。他在《泰坦星的海妖》(The Sirens of Titan)中如此写道: "无论一个人的人生掌握在谁手里,他活着的目的都是为了去爱他身边那些注定被爱的人。" 阿娜伊斯·宁(Anaïs Nin)[2]在爱情方面所表现出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她所著的《文学的激情:1932-1953年间阿娜伊斯·宁与亨利·米勒的往来书信》(A Literate Passion: Letters of Anaïs Nin & Henry Miller, 1932-1953)中有这样一段话: "爱不过是接纳他的一切,无论他是什么样的人。" 司汤达(Stendhal)[3]在他的一部出色的爱情理论专著(《论爱情》,1822年)中提到: "爱情就像是一场高烧,其来去像风一样自由,不受意志约束…爱情能够超越年龄。" 克利弗·S·刘易斯(C. S. Lewis)[4]同样是一个十分睿智的人,他在《四种爱》(The Four Loves)中提出: "对爱的付出无所谓安全。完全投入就意味着会受伤。爱上任何人或事,你的心中势必会生出烦恼,有心碎的可能。要想确保自己的心完好无缺,就不能把心交给任何人,连动物也不行。得用爱好和一点虚荣心小心翼翼地把它包裹起来,远离所有的纠缠,把它放进你那自私自利的棺木里好好地锁起来。然而,即使那个棺木足够安全、不见天日,静止不动又密不透风,你的心还是会发生变化。它不会碎,反而会变得坚不可摧、无可挽回。要想避免悲剧的发生或者消除悲剧发生的风险,那便只能下地狱了。除了天堂以外,能够保证你免受来自爱的一切危险和不安的就只剩地狱了。" 雷蒙·斯尼奇(Lemony Snicket)[5]在《山葵:你躲不开的苦涩真相》(Horseradish: Bitter Truths You Can’t Avoid)一书中写道: "爱能够改变一个人,就像为人父母的给刚出生的孩子换尿布一样——笨手笨脚而且常常把事情搞砸。"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6]在《肉体受制于意识:1964-1980年间的日志和笔记》(As Consciousness Is Harnessed to Flesh: Journals and Notebooks, 1964-1980)一书中图文并茂地阐释了其对爱的理解,是去年阅读量和分享次数最多的文章之一。 "除了爱情之外,不存在任何神秘之物,也不存在神秘的人际关系。" 查尔斯·布可夫斯基(Charles Bukowski)[7] 曾将爱比作"一条来自地狱的狗",这一比喻广为流传。他还在一次视频采访中提出以下观点: "爱情就像你早晨起床后看见的晨雾,那时太阳还没有升起。就过了那么一小会,雾就散去了…爱是在现实的第一缕阳光的照耀下便消逝不见的晨雾。" 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中写道: "爱不能用眼睛看,而要用心感受。" 安布罗斯·比尔斯(Ambrose Bierce)带着《魔鬼辞典》(The Devil’s Dictionary)一贯的扭曲风格说道: "‘爱’为名词。一种暂时性精神错乱,婚姻乃其治疗良方。" 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在《我:我的人生故事》(Me : Stories of My Life)中写道: "爱不在于得到,而在于付出。这才是爱的真谛。" 极富智慧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所写的《幸福之路》(Conquest of Happiness)中有这样一段名言: "在各种形式的提防中,对爱的提防也许是人通往幸福的最大障碍。" 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在《卡拉马佐夫兄弟》(The Brothers Karamazov)中的言辞则相对激烈: "什么是地狱?我一直认为无力爱人的煎熬便是地狱。" 生物进化学家理查德·达尔文(Richard Dawkins)在一封写给十岁女儿的信中解释了证据对于科学和生活的重要性。 "人们有时会说你必须相信内心的感受,否则你就无法确定‘我妻子爱我’这样的事情。但这话是站不住脚的。能够证明某个人爱你的证据非常多。当你和某个爱你的人一起待上一整天,你会看到、听到很多由小细节叠加起来的证据。这不仅仅是内心的感受,比如牧师带来的启示。内心感受需要外在事物的支撑,比如眼神、温柔的语调、举手之劳和体贴善良,这些都是真正的爱的明证。" 保罗·科埃略(Paulo Coelho)在《扎希尔:执着之书》(The Zahir: A Novel of Obsession)中写道: "爱是一种桀骜难驯的力量。人越是想要控制它,越会被摧毁;越是想要将它困于一隅,越是沦为它的奴隶;越是想要理解它,感受到的却只有疑惑与迷失。" 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10]在《票价:1948-1985年纪实文学作品集》(The Price of the Ticket: Collected Non-fiction, 1948-1985)中提到: "爱的开始和结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爱是战斗,是战争,是成长。" 村上春树(Haruki Murakami)在《海边的卡夫卡》(Kafka on the Shore)中说道: "任何一个坠入爱河的人都在寻找他们自身残缺的另一半。因此,任何恋爱中人每当想起自己的爱人都会变得感伤。就像是重新回到一间你许久未回但盛满了美好回忆的屋子。" 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11]在《飞行员的奇幻历险:夜航/风砂和星辰/飞到阿拉斯》(Airman’s Odyssey: Night Flight / Wind Sand & Stars / Flight to Arras)中说道: "爱不在于互相凝视,而在于向着同一个方向眺望。" 对那种让人精疲力竭的爱略知一二的巴尔扎克(Honoré de Balzac)在《婚姻生理学》(Physiologie Du Mariage)写道: "越是挑剔的人爱得越少。" 英国作家路易斯·德·伯尼尔斯(Louis de Bernières)在《战地情人》(Corelli’s Mandolin)中写道: "爱是一种短暂的狂热,像火山一样爆发,然后平息。当它平息下来的时候,你就得做出选择。你得考虑清楚你们是否像树根一样彼此紧紧缠绕,乃至你无法想象离别的时刻。因为这便是爱的真谛。爱不会让你无法呼吸,不是刺激兴奋,不是对永恒激情的公开承诺,不是朝夕相伴的欲望,不是在夜里幻想爱人的双唇滑过你的每一寸肌肤。这些都不是爱的内涵,不要感到难为情,我是在告诉你一些真理。这些仅代表你在恋爱,即使是傻子也做得到。激情燃尽后留存下来的才是爱的本质,这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意料之外的好运气。"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 M. Forster)[12]在《看得见风景的房间》(A Room with a View)中写道: "你可以改变爱的本质,忽视爱,把它搞得一团糟,但你不能将它从生命中剔除。我的经历告诉我诗人们的看法是正确的:爱是永恒的。" 以下这段话由设计大师米尔顿·格拉瑟(Milton Glaser)援引自英国小说家艾丽丝·默多克(Iris Murdoch)所著的《如何像一位伟大的平面设计师一样思考》(How to Think Like a Great Graphic Designer)一书: "爱情让人难以理解之处在于:除了你自己以外,只有爱是真实的。" 也许在所有这些对爱的理解中,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13]的理解是最接近真理,姿态也是最谦卑的,她在自传中说的一番话与阿娜伊斯·宁的不谋而合: "虽然这想法有点奇怪,但只有当你看到人们滑稽可笑的摸样,你才会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爱他们。" 译者:易夏殇原文地址:brainpickings.org 注释: [1]库尔特·冯内古特(1922—2007年):美国黑色幽默作家,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在灾难、荒诞、绝望面前发出笑声。这种"黑色幽默"风格始终是冯内古特小说创作的重要特质。其代表作《五号屠宰场》、《猫的摇篮》抓住了他处身时代的情绪,并激发了一代人的想象。(译注) [2]阿娜伊斯·宁(1903—1977年):世界最著名的女性日记小说家,西班牙舞蹈家,著名作家亨利·米勒的情人,被誉为现代西方女性文学的开创者。(译注) [3]司汤达(1783—1842年):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原名马里-亨利·贝尔(Marie-Henri Beyle),"司汤达"(又译斯丹达尔)是他的笔名。代表作有《阿尔芒斯》、《红与黑》(1830年)、《巴马修道院》(1839年)。(译注) [4]克利弗·S·刘易斯(1898-1963年):英国作家。曾执教于牛津大学(1925~1954)。1954~1963年任剑桥大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英国文学教授。所著儿童故事集《纳尔尼亚纪事》情节动人,妙趣横生。其他作品有《爱情的寓言:对中世纪传统的研究》(1936)以及科幻小说三部曲《来自沉默的行星》(1938)、《佩里兰德拉》(1943)和《那骇人的威力》(1945)等。(译注) [5]雷蒙·斯尼奇(1970年2月28日-):美国作家及编剧,原名为丹尼尔·韩德勒(Daniel Handler),此为笔名。代表作《斯尼奇的不幸历险》,被拍成电影《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译注) [6]苏珊·桑塔格(1933年1月16日-2004年12月28日):美国文学家、艺术评论家。著作主要有《反对阐释》、《激进意志的风格》、《论摄影》等。2000年,她的历史小说《在美国》获得了美国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s)。(译注) [7]查尔斯·布可夫斯基(1920—1994年):德裔美国诗人、小说家、短篇故事作家。(译注) [8]安布罗斯·比尔斯(1842—1914年):美国记者和恐怖小说家,其短篇小说最为著名,是对早期科幻文学创作有所贡献的作家之一。(译注) [9]保罗·科埃略(1947年—):巴西著名作家,生于1947年。代表作:《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译注) [10]詹姆斯·鲍德温(1924- 1987年):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和社会评论家。(译注) [11]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1900—1944年):法国作家、飞行家。代表作《小王子》。(译注) [12]爱德华·摩根·福斯特(1879—1970年):20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译注) [13]阿加莎·克里斯蒂(1890—1976年),英国著名女侦探小说家、剧作家,三大推理文学宗师之一。(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