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刚入行时自己读了几户全部能找到的关于投资的书籍,理论的实战的,基本分析的技术分析的,财经记者写的以及投资大师们自己写的,自以为融会贯通,掌握了投资的真谛,可在其后的工作中依然屡屡被市场打脸,市场总是相似的,因为背后是几千年很少变化的人性,但市场又是一直变化的,做每一个决策时面临的具体问题都有不同,很多大家都知道的坑一定要自己踩进去才能体会将来如何去避免。这样的坑踩多了,就会不断问自己一个问题:进入这个市场无疑是为了赚钱,可钱不会无中生有自我增值,我是不是要想清楚赚的钱是哪里来的,以及凭什么能赚到这个钱? 长期来看,股票市场上的钱来源无非两个,一是上市公司的利润,二是投资者的本金。我把赚第一种钱为主要目标的叫做价值投资,这不带有价值判断,事实上,进入股票市场就是为了追求资金增值,价值投资并不比较高尚,可是长期来看价值投资的整体确定性最强,因为只有这部分是正和的。可现实的市场波动之大,经常会使得上市公司每年10%左右的收益率微不足道,甚至还不如几天的股价波动,所以大部分投资者关注的焦点自然转到对市场波动的研究,希望赚到市场波动的钱,这也没什么不对,也没什么不好。根据把握市场波动的不同又衍生出许多的风格,如短期或中期,反向或趋势,个股或板块等等,但作为一个投资者,一定要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或者说能力圈,也就是说自己凭什么能赚到这个钱。举个例子,我们公司曾经有个基金经理,原来是医药行业研究员,曾做过一只很大的医药行业基金的基金经理,业绩也非常不错。但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要管理一只全行业灵活配置基金,为此跳到我们公司。今年6月我到新公司不久开始注意到他,是因为换手率非常高,几户两周左右换一遍,其次就是持仓品种几户没有医药股。我就找他聊聊思路,他滔滔不绝讲了十几分钟他最看好TMT 板块及其原因,看好理由自然都是存在的,也难以反驳,我就说既然你有充足理由看好,就拿住了吧,过两周发现组合变成了军工,就又找他聊,他又讲了好多看好军工的理由,然后说到他认为自己的特长就是做行业轮动。我就跟他讨论,一是你不管是之前讲的看好TMT 的理由,还是现在讲的看好军工的理由,大都是今年来一直存在的,这两周内都没有什么变化,是不是能支持你做出换仓的决策,二是你曾是优秀的医药行业研究员,和其他基金经理相比你的优势难道不应该在对医药行业的把握和公司选择上吗,跟那些宏观经济出身和市场磨砺多年的基金经理相比,你凭什么就认为自己在行业轮动会有优势?三是市场多次证明高换手率很难取得长期超额收益,背后是有必然性的。 以前自己做投资的时候,经常会跟领导讲,投资这工作说容易非常容易,每个人都可以拿着事后的市场走势图和产品业绩对一个基金经理指手画脚,说随便做都会做得更好,说难又非常难,最难的是正确的方法和努力短期内不一定取得好的结果,而好的结果也不能倒推出方法就是正确的,其中有很多偶然因素起作用。而且投资不像市场或运营,努力和付出一定能在短期内看到回报,并不是说努力了业绩一定会有提升。可是总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可以指导我们少犯错误。投资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体系,其实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这和自己的性格,教育背景,知识结构,独特资源等都有关系,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改进完善有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逻辑上要自恰。自己总结,很多容易出现的错误都是因为逻辑不自恰。 例如我们在做买入决策时,自己一定要清楚支持这一决策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原因并不是越多越好,一定要有一个最关键的原因,如果支持买入的最关键原因出现了变化,符合逻辑的行动应该是马上卖出,而这一最关键的原因没有变化的话,都不应该卖出,不论股价是上涨了还是下跌了。可实际上,自己却很难做到这一点,更经常的是因为一个事件买入的某股票,之后并没走出预期的走势,然后又出现了其他理由不愿意卖出,比如基本面还不错啊,估值也便宜啦,这次没做成将来还可能再做等等,结果就是越亏越多。 记得03年底自己刚管当时公司自营账户不久,因研究美国10年代的漂亮50发现几户全是消费品公司,04年初买了一批茅台,青啤,阿胶,老窖等,当时还是比较用功的,下班经常会向同行们讨教。1月底和某大基金成名很早的基金经理晚餐交流时,我跟他解释为什么会买茅台,他则向我推荐联通,具体原因有些忘记了,但到现在还记得当时激情推荐的样子,如果只让我买一只股票,我希望那是中国联通,如果再给我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那是3年。(原话)很多亏损都是巧合引起的(这也是教训之一),第二天2月初国务院发了个支持资本市场的文件,集团临时决定增加3个亿的自营头寸,市场毫无悬念的高开,大家都猜到了,开盘我们买了上千万股中国联通,成为当年的最高价。这个事给自己的最大教训,其实并不是冲动决策,而是对买入原因,当时最重要最直接的买入原因是担心大盘持续上涨而踏空,并不是相信别人推荐的基本面,可是随后大盘高开低走,明显非常弱的情况下,不但没有卖出止损,却转而选择相信其基本面向好,期望能走出独立行情。 关于买入理由,还有一个例子我印象比较深刻。12年底我在一家规模不大的基金公司,后来名声大噪的一名基金经理还是IT行业研究员,向我推荐东方财富,这公司她非常熟悉,其中一个理由说服了我:公司正在做很多券商业务,市值只有不到30亿元,而市场上最小的券商市值也超过100亿,肯定是被低估了。买入之后一直持有,在当时弱市中还有一些相对收益。13年3月,她特意过来说,据研究一季度业绩非常不好,可能会亏损,最好先卖出,等季报出来再买。卖出后股价就一路上涨,季报出来果然是亏损的,但股价已较卖出价涨了40%,当时市场并没有上涨,直觉肯定不愿意再买回来了。就此错过了那两年最大的牛股。这个错误,一是当初买入理由是市值被严重低估,却因为回避季报而卖出,二是既然认识到卖错了,应该马上再买回来,这其实也是一种止损。 常见的逻辑不自恰还有,市场经常会以长期因素来预测或解释短期波动,以一直都存在的因素来解释正在发生的波动。以及,投资人员在工作总结中,重点往往是今年判断对了市场哪些方面的趋势或变化,把握了哪些板块的投资机会,抓住了那几只牛股,错过了哪些机会,然后就是今后要加强对市场的跟踪,同业交流,对上市公司的调研等等,到此为止,对听的人毫无营养,对总结者自己也没有帮助。很少更进一步分析对了对在哪里,错了为什么错,是方法体系的问题,信息方面的问题还是专业判断问题,今后如何能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 刚才说到,每个成熟的投资者的方法都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包括一定要想清楚要赚的是什么钱,凭什么可以赚到,怎样才能赚到,很少一种对所有投资者都适用,学会就能赚钱的技巧。市场赚钱的机会很多,方法也很多,但对大部分人,我的建议是只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一种到两种机会进行操作,也不是使用的方法越多赚钱概率就越大。我和投资管理人员讨论最多的,就是不要老看着什么机会都想去把握,每一种方法市场都有无数专门研究的人在使用,你们凭什么就认为你能比他们做得好? 还有,我们一定要对自己方法体系的局限性和风险有清楚的认识。比如价值投资者最常见的陷阱,就是认为股价越跌投资价值越高,而很少止损,有时还会越跌越买,这在逻辑上是没有问题的,可市场现实往往是,市场的下跌会对公司基本面产生负面影响。 02:
接下来谈一下投资策略。决定投资策略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是对大盘走势的判断,是对行业景气度的把握,还是对个股投资价值的研究?我个人的观点,最重要的因素,是投资目标,包括预期收益率,投资期限,风险承受能力等,简单讲,就是目标决定策略,这一点对于管别人钱的投资管理人尤其重要。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半年赚30%和三年下来平均每年赚10%,排名前1/2和排名前5%,最大回撤不超过10%和不在意短期回撤,即使对市场的判断相同,策略上也一定是不同的。比如对保险资金,目标收益率年化8%到9%,可以选择按成本计价,买入市盈率10倍左右,业绩没有显著下滑风险的行业龙头公司大概率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就会成为首选策略。这也决定了,很多时候业绩是受资金性质影响的,一个例子就是在17年大机构大资金业绩表现普遍比较好,如保险,社保以及规模较大的基金,但18年排名靠前的几乎没有百亿以上的大基金。因为自己在公募做投资前负责多年自营资金投资,到公募后一直忽视行业均衡配置,过于注重个股,这方面就吃了不少的亏。 03:
以上的內容属于一些总结,虽然也可能对我们的投资沒有什么帮助,但其观点是基于逻辑推导出来的,很难反驳。下面简单聊一下自己的思考方法,这部分更多属于个人观点,肯定会有很多朋友不赞同。研究生毕业时,光华正是刚成立快速发展阶段,缺人,院里曾希望能留下来做老師,我考虑再三,还是放弃了,当时讲的原因是,在大学做老師,主要任务不是教学,而是写论文,经济学等社会科学要写出长篇大论,必须有一个特长,那就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而自己的特点是愿意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一个几千字甚至几百字就能说明白的问题,写出一篇几万字的文章太痛苦了。这是自己性格里的一个特点,在投资工作对很多问题的分析中都有体现。 比如08年危机后,看空中国经济的观点一度流行,认为中国即将进入日本那样的没有增长,在基金定期报告中几乎每篇我们都会强调:中国经济增长既有空间,又有动力。经济增长的空间主要是由技术水平决定的,而动力主要来自于十几亿人为了提高生活水平愿意付出辛勤的劳动。其实到现在看,虽然空间和动力都变小了,但还是存在,能成为日本是中国人民的福气,最担心的是成为拉美,也就是进入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经济本可以继续较快增长时期过早强调分配的平均化,这种平均化不仅表现为二次分配,也表现为政府越来越多参与到初次分配,从而影响到财富创造和经济活力。再比如对通胀的判断,今年来一直有中国要进入滞胀,我的观点一直是,决定通胀最主要的因素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增长,在全社会出现大规模福利提高之前,不可能出现持续通胀。记得10年前后,中国进口大宗商品都出现涨价,粮食价格也曾大幅上涨,很多分析认为粮价将持续上涨,当时我跟公司基金经理们就说,粮食价格不会持续上涨,因为这是所有人包括最低收入人群的必需品,而让所有人吃得起饭是现代文明的底线。 举以上几个栗子,其实要说的是,我们都受过比较系统的经济学基础教育,对各种事物也都有正常的观察思考能力,应该相信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判断即使并不准确,也很少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而对投资决策,近似的正确好过精确的错误。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迷信各类专家危言耸听的观点,尤其当这种观点并不符合我们常识判断的时候。市场疯狂时,往往是各种常识纷纷被打破的时候,坚持相信自己的常识,至少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很多大的风险。比如原来的海普瑞,作为一家单一药品原料药的生产企业,刚上市就成为市值最大的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即使当时有其合理性,也一定是无法持续的。 记得自己刚从研究转投资不久,大概是04年底前后,去听当时一个明星基金经理的策略推介会,谈起对银行股的看法,说银行股虽然PE比较低,但国际上对银行股的估值不看PE,而主要看PB,以及ROE。我有些不明白,就问了一句:PB除ROE不就是PE吗?……居然冷场了一分钟。以这个故事作为结尾,还是想说只要独立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是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