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share:电影毕竟是要放点心进去的,不是按照统计数据和热门桥段配比调配的鸡尾酒,也不是网罗了票房明星的马戏表演。 着手准备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找出2014全年的公映电影排片表,来看一看有哪些爱情曾经发生过。 "爱情电影"一直以来都是商业类型片中的重要份子,在某种意义上,它甚至比其他类型片更接近于电影艺术的"造梦"本质——有谁愿意在爱情带来的美妙幻象之中自愿醒来呢? 遗憾的是,当回顾一年来的中国爱情电影银幕表现,很难不被一种失望的情绪笼罩——数量不少,佳作难觅,有望晋级经典序列的作品更是销声匿迹。 至于票房,最高的一部很容易猜到——是《分手大师》。 这部邓超的导演处女作,和《变形金刚4》同天上映并最终获得6.6亿票房,在这个夏天引发了一场全民狂欢的爱情癫疯秀。 接下来《小时代3》(5.2亿)、《同桌的你》(4.5亿)、《北京爱情故事》(4亿)、《匆匆那年》(4.4亿,截至12月14日)占据榜单前列。 1、《分手大师》(6.6亿) 2、《小时代3》(5.2亿) 3、《同桌的你》(4.5亿) 作为今年青春爱情电影的代表,《匆匆那年》靠着怀旧和话题赚得盆满钵满 此外,《一生一世》(2.3亿)、《撒娇女人最好命》(2亿,截至12月14日)、《闺蜜》(2亿)、《单身男女2》(1.9亿)、《前任攻略》(1.3亿)、《整容日记》(8300万),以及眼下正在热映的《我的早更女友》(12月12日上映,截至12月14日票房8600万)。 (注:票房数据来源于网络,"中国电影票房吧"及"中国电影票房数据中心",所列之数仅为大概,并非精确数据。) 基本上,这就是目前你所能在中国内地电影院里看到的,主流爱情电影的模样,也是本文所要重点展开讨论的对象。 至于《白日焰火》、《归来》、《后会无期》、《推拿》和《太平轮》等以极端环境为叙述背景且爱情作为故事因素出现的影片,以及更多也许你压根没印象的"一日游"滥竽充数之作,囿于篇幅,就选择性地略去了。 这一年的银幕爱情,热闹是极热闹,华丽也足够华丽,仿佛一场盛大的节日游行,在城市里掀起欢腾的波浪。只是,汹涌翻滚的表象之下,爱情变得陌生起来。 有钱人才有资格谈恋爱 前面提到,"失望"是对这些电影的一个最基本态度。 我是一个三十岁上下的城市已婚女性,按理说,应该属于爱情电影的目标受众群体之一。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我在看完所有这些电影之后,都产生了深深的被抛弃感—— 这是拍给我们看的爱情电影么?是我过时了,还是爱情过时了?为什么我没有被任何一部电影里的任何一段爱情打动?为了印证自己还是爱情电影的忠实拥趸,我第n次重温《诺丁山》,结果依然微笑着热泪盈眶。 爱情和都市有着天然的亲密性。 如果爱情电影是一条连衣裙,那么时髦的都市背景就是为裙子镶嵌的蕾丝花边。这一点对于主流爱情电影来说无可厚非。但怎么把蕾丝花边设计成连衣裙和谐精美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臃肿多余的负担,是需要裁缝动脑筋的。 今天,在很多大陆电影创作者的字典里,都市大概与这些词划等号:摩天大厦、立交桥、高档餐厅、酒吧夜店、五星级酒店、高级写字间、名牌专卖店。 所以,在很多爱情电影里,这就是主演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景。他们的身份动辄是富二代、创业精英、高级白领,哪怕是"杜拉拉",那也得世界500强起步。 以《小时代》为代表的一部分爱情电影,对"物质"的迷恋超越对"爱情"的迷恋 这正是创作者们对"梦境"构成的最肤浅理解——物质堆砌,空洞华丽。五花马千金裘的纸醉金迷成为爱情发生的背景。 无怪乎会有人调侃,看完《小时代》之后,觉得长得好看的有钱人才有资格谈恋爱。甚至在《单身男女2》中,女神最终的选择都是多金又帅气的"渣男"。 以《小时代》为代表的一部分爱情电影,对"物质"的迷恋超越对"爱情"的迷恋,他们更热衷于在电影中表现一场宾客云集的盛装派对,或者一部性能卓越的豪华跑车。 而爱情的男女主角,他们不会在博物馆相遇,不会在书店相遇,也不会在一次有趣的展览上相遇。他们经常是在夜店,奢侈的婚礼现场,游艇,或者什么其他"贵"的地方一见钟情。 这些电影似乎在告诉你,亲爱的,如果你没有一张私人会所的入场券,遇见爱情的几率会小很多。 当功利主义战胜浪漫主义,这个摩登时代的爱情电影,就是你所看到的振振有词的浮夸。 能考虑一下成熟观众的需求吗? 这些年,我们反复听到的一个说法是: 目前中国电影主流观众群的年龄层在22-25岁之间。简言之,90后占领了电影院。于是,主流电影为获得主流观众到青睐,开始进行各种尝试和努力。 爱情电影也呈现出"低龄化"的倾向。 首先,爱情电影的男女主人公基本在30岁以下。不难发现,2014年,关于中年、老年人的爱情基本消失。 表现禁忌之爱的《过界男女》、表达中年危机的《脱轨时代》、《忘了去懂你》,放在市场上悄无声息,波澜不兴。或许对于90后来说,这些大叔大妈太落伍了一点。 至于《归来》,这部"国师"避重就轻的文艺大作,你甚至不知道它为什么制定出一个可笑的、重点面向90后的宣传策略。 结果,任凭出品方和宣传方再卖力吆喝,90后们也依然没有带着父辈祖辈一起,来感受一下这几十年前的,他们完全无法理解的爱情。这种热脸贴个冷屁股的做法,只能证明90后的傲娇和"老年人们"的一厢情愿。 表现禁忌之爱的《过界男女》放在市场上悄无声息,波澜不兴 而趁着情人节卖了4个亿的《北京爱情故事》,虽然涵盖了从少年到老年的各个爱情阶段,但空有野心,并没有准确把握到中年夫妇、老年异性好友之间的生活质感和心理状态,太过敷衍,剩下一堆虚头巴脑的花拳绣腿。 还有那部莫名其妙的《一生一世》,说认真的,谢霆锋和高圆圆是被绑架去拍的电影吗? 蹩脚的抒情散文式的爱情恒久远,人物形象单薄得像一张纸片,轻飘飘地在空中飞来飞去,纯靠颜值和人气留住了铁杆粉丝们的玻璃心。 其次,爱情电影的逻辑思维基本停留在低龄化层面。 这一年,爱情似乎就只有一种:puppy love(爱情认知的初级阶段)。这种爱情不是不美好,只是太幼稚。幼稚也没错,但所有人都这么谈爱情,是不是就过分了?有人考虑一下成熟人群对于爱情电影的需求吗? 《同桌的你》和《匆匆那年》,是今年青春爱情电影的代表,靠着怀旧和话题赚得盆满钵满。 至于电影本身,则乏善可陈。 一个个来自过去的怀旧符号,被简单粗暴地安插在电影之中,和来自当下的演员们混在在一起,拼贴出一副莫可名状的时空图景。 然而,如果省略到这些元素,电影又跟80后的青春有什么关系呢? 《一生一世》的人物形象单薄得像一张纸片 《同桌的你》所表达的puppy love不是不美好,只是太幼稚 可以感到,在表达校园爱情,尤其是高中爱情的部分,创作者们还算得心应手——这个时期的爱情简单直接,有荷尔蒙就有一切,是真正的puppy love,很多人也都有过类似的体验。 而在临近大学毕业和步入社会之后,对爱情的刻画就明显吃力了。人物虽然发生了年龄上的变化,经历也都不再单纯,但为什么言谈举止、心理活动,都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成长呢?巧合的是,两部电影中给女主角带来最大伤害的事件,都是"堕胎"。 可见,在编剧们的思维之中,这就是青春、初恋所带来的最不堪、最痛苦、最无法承受的伤害。 而"堕胎"又完全是一个生理性的叙事动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的电影创作者是相对天真的,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对人性的理解,是偏向低龄化的。 他们并没有展开宽阔的人生,没有体验到更多更复杂的世故和情感,缺乏足够的智慧和积淀,也就无从创作出更具人性化、更符合人物性格的、成熟的爱情故事来。 相比之下,《单身男女2》、《撒娇女人最好命》,乃至《前任攻略》和《我的早更女友》,是在创作上考虑到更高年龄层观众需求的爱情模式。但显然,这些电影在票房上并未超越低龄童话。 我们时代的速食爱情 爱情和喜剧,就像"小番茄和乌梅",是一对绝配。 2014的银幕爱情主旋律,自然也是喜剧。背负了巨大生活压力的都市人,把电影院的主要功效看作减压,在一场电影的时间里得到发泄和排遣,是大多数观众的消费诉求。 而电影市场的疯狂膨胀,更刺激着电影创作者们以最快的速度制造出产品。爱情电影也不能摆脱"快消品"的属性,我们从没像今天这般,吃下这么多"速食爱情"。 不知是巧合还是刻意,2014年关于"分手"的爱情喜剧扎堆出现。 一部《分手达人》早于《分手大师》数日上映,随后还有《拆散专家》《坏姐姐之拆婚联盟》这样带有同质化倾向的电影陆续上映。前不久看到一个网传的2015电影备案表,竟还有一部"拆散达人"之类的电影赫然在册。而此类作品整体水准之低下,是有目共睹的。 作为邓超的导演处女作,《分手大师》和《变形金刚4》同天上映并最终获得6.6亿票房,引发了一场全民狂欢的爱情癫疯秀 《分手大师》的成绩并不令人意外,它机智地捡了《变形金刚4》一个大漏,成为暑期最卖座的爱情喜剧。它的疯狂,是从里到外的。邓超就是这场疯狂的主宰者。 据说这个精力旺盛的男人每天只睡四小时,靠服用虫草补充高能体力。和剧组成员聊剧本,一聊就是一夜,直到自己和对方都已经说不出话,才各自散去。 的确,《分手大师》是2014年我所接待过的剧组路演活动中场面最为热烈的。他们是那么善于制造气氛和自我表达。邓超是一个人来疯,人越多,他就越亢奋,哪怕有工作人员提醒他,再这么下去会有危险,他也无所谓。整个剧组在他的带领下,甚至可以在舞台上满地打滚儿。从他们身上你可以充分感受到盛大的表演欲望。 这种娱乐至死的精神投射到影片里,于是我们看到一个接一个刷低节操下限的笑料、夸张的表演和仓促的爱情。 必须承认,有那么几个瞬间,比如梅远贵带着叶晓春回家探望自己卧病在床的母亲,比如梅远贵被打得遍体鳞伤之后的清晨,吃着热腾腾的煎饼来到仓库门前,都略微带有早些年都市电影那种温情脉脉和人文关照。 如果认真挖掘,或许有希望为影片注入《顽主》的气质。 但是,这部电影显然在"电影"层面没什么追求,观众们还没来得及感受难得的温暖,电影马上话锋一转,继续恶搞——叶晓春怀疑这个妈是租来的,梅远贵和团队又开始谋划一场奸计。创作者们怕的不是不好看,而是不好笑。 在强大的狂欢气场之中,爱情又该如何安放呢?这一次,是后现代打败了浪漫主义。 爱情变成并不高明的插科打诨的段子,像任何一个可以轻松消解的即兴玩笑,当然了,它还是能够打动一部分已经习惯于恶搞和肤浅的大脑的。只不过,当看到票房数字时,心中还是会产生一丝忧虑:这真的代表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爱情文本吗? 即将于圣诞前夕登场的《微爱之渐入佳境》,是顾长卫打造的转型之作 其实,无论是浮夸摩登的爱情背景,还是戏谑狂欢的爱情策略,抑或低龄化的创作倾向,这一切都指向了一个明确的市场诉求——所谓的主流观众群。 在大多数创作者的眼中,想尽一切办法讨好90后,票房就有了保障。 接下来即将登场的《微爱之渐入佳境》,是第五代的顾长卫为小朋友们打造的转型之作,不知道他会不会比老同学更懂90后。不过,从目前曝光的一些预告片来看,这已经完全不是我们所熟悉的顾长卫了,那就像是任何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导演都可以拍出来的廉价喜剧。 今年的爱情电影,它们之所以不感人,大概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于,这些拍电影的人,最爱的已经不是爱情,甚至不是电影,而是白花花的银子了。 我们已经不期望中国目前电影市场环境能够产生像《少年时代》这样认真、执着、纯粹、细腻、敏感、动人的杰作,但一味透支从前积攒下来的口碑和艺术信用,终究会作茧自缚。 当创作者和观众不再彼此尊重,热闹嘈杂的喧嚣声过后,留下一片白茫茫的空虚,又要靠什么去填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