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时,长沙瓷备受海内外市场青睐,其影响远在越窑、邢窑之上,在世界陶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长沙铜官窑(以下简称长沙窑)是唐代五大名窑之一。长沙窑以诗画并茂的釉下彩绘瓷和文化内涵丰富著称,它代表了唐代从注重瓷器的釉色美,转移到瓷器釉下彩绘装饰美的发展新方向,为后世瓷器装饰开辟了新途径,成为陶瓷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长沙窑瓷器(以下简称长沙瓷)开创了中国外销瓷器的先河。 称谓由来 长沙窑于1956年被发现,相关文献记录始见于《全唐诗》。李群玉的《石渚》描绘了长沙窑兴盛时期的概况:"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迥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长沙窑因窑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而得名,其遗址分布于该市西北约25千米处。长沙窑又名铜官窑、石渚窑、望城窑及瓦渣坪窑,始烧于唐早期,盛于唐中晚期,衰落于五代晚期,可能停烧于北宋中期。截至目前,可证实的长沙瓷生产年代为唐玄宗开元三年(公元715年)。 南朝时,受越窑褐色点彩装饰技艺的启迪,邛窑创烧了高温铜彩釉,在此基础上,长沙瓷发扬光大,烧制了诗画并茂的釉下彩绘瓷。长沙窑彩瓷呈色有褐、绿、红及蓝等,且往往红彩中兼有绿彩。瓷器饰彩虽不是长沙窑首创,但长沙窑对彩瓷的普及功不可没。长沙窑的兴起改变了自隋唐以来陶瓷以青、白釉色为主的生产格局,渐成"南青北白长沙彩"鼎立之势。长沙瓷当时在海内外市场都备受青睐,其影响远在越窑、邢窑之上,在世界陶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长沙瓷文具 长沙窑文具种类繁多,既是实用器,也是用于观赏的雅器,如镇纸、砚、洗、水注、水盂及笔掭等。其中,镇为压物之器,长沙窑各式瓷镇造型包括狮、虎、豹、龟、蛙等。砚有研磨、盛墨及调剂墨量、调整笔锋等用途,长沙瓷砚以宏丽丰腴的凤字砚或称箕形砚为代表。洗则为洗笔之器,长沙瓷洗口径8~30厘米,其肩部多附双纽,是长沙瓷中数量最多的器形。水注原名砚滴,器小,形似壶(形制还有杯、动物等),为滴水于砚之器,长沙瓷水注形制千姿百态,装饰奇特,是长沙窑文具中比较出彩的品种之一。水丞小巧雅致,即贮水之小盂,亦称水盂,敛口、扁圆腹、圆饼底是基本的形制,底部有线割痕,器表施以青釉,装饰以长条褐、蓝或绿等彩斑,口径在3厘米左右,高6厘米以下,最能体现唐人的审美情趣。笔掭,又称笔觇,为下笔行文描画之前用以掭墨吮毫之具,长沙瓷笔掭形似小碗,器表施青釉,釉层薄,往往露出化妆土。长沙瓷文具不仅数量多,而且造型和装饰别具一格,将文具的实用性与审美性有机融合,满足了唐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大唐的书画真迹 诗画并茂的釉下彩绘装饰艺术是长沙窑的杰作。除诗词外,一些格言、谚语也反映在长沙瓷上。极大地提升了长沙瓷的品质和文化内涵。 长沙瓷带题诗的器物有200件左右,题诗中有50余首为《全唐诗》所未载,通常被戏称为"唐诗的弃儿",然而它却是唐代诗歌之幸,更是湖南民歌之幸。这些唐代艺术真迹,也是用于了解唐代书画艺术的重要实物。如"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声",该诗以8个"春"字顺次描绘出生机勃勃的春天,犹如一股春风扑面而来,让人为之一振;"岭上平看月,山头坐笑风。心中一片气,不与女人同",它是诗人洁身自好、高标独步的人格情操的映射。 特征 长沙窑把绘画、剪纸和雕塑等运用于装饰中,它代表了唐代从注重瓷器的釉色美,转移到陶瓷彩绘装饰美的发展新方向。还有一些产品反映了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内涵。 唐代人喜爱饮茶,饮茶已经成为唐代人生活的一部分。长沙瓷执壶(饮瓶)造型新颖,唐早期执壶长腹、粗短颈,短流,口微外撇。罐为长形圆鼓腹,肩部置有对称的系耳。至晚唐五代时期,其执壶腹部变为仿金银器形制的瓜棱腹,颈部细长。壶流早期较长,呈圆管状,柄为双曲柄。罐的最大径从中部上移到上部,肩部之系耳由早期条形半圆形耳,变成模制穿孔竖耳。早期长沙瓷枕器形较小,有方形、长圆形、腰圆形和兽形等。 长沙瓷的装饰以釉下彩和模印贴花最具特色。釉下彩绘有两种:一种是用色料直接在瓷坯上作画,罩以高温釉,入窑一次烧成;另一种是先在瓷坯上刻划出花纹,施色后罩釉入窑烧制。长沙瓷贴花多见于壶流、壶系的下方和洗的腹上。长沙瓷装饰的诗画,充满异域风情,如椰果、椰林、葡萄、桫椤、马球、摩羯、胡人乐舞及异国情侣等。 唐早期长沙瓷胎粗松,色暗红。釉层薄,往往露出化妆土。胎釉结合差,常有薄釉现象。釉色青中发黄,呈姜黄色;唐中后期,胎色基本为深灰色或浅灰色,胎质坚密,胎釉结合严密,罕有剥釉现象。出土长沙瓷釉面多见蝉翼纹,露胎处可见颜色偏黄的细小颗粒,抚之粗糙。 款识 长沙瓷常见款识为年号款、文字款和墨书款。 年号款,如"宝历二年七月六日""大中拾年拾日叁造鼓价""开平三年六月廿八日开造,夏二月二女使用"。 文字款,如湖南道草市石渚盂子有明(名)樊家记、榇子、张惜永充供养、大荼合、镇国茶瓶等。 墨书款,如"老导家茶社瓶,七月一日买,壹"及大荼合等。 传承 2012年2月,长沙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为刘坤庭。 本文编辑:金梦媛。如对本文有任何意见或其他精彩观点,请加大众理财顾问读者QQ群:320188318进行即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