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平乐》这部剧中,出现了非常多的,原本只在语文课本里面见到过的一些人物,诸如范仲淹、晏殊、欧阳修等等,他们在很多人心目当中都是一代大文豪,不过在当时,他们更主要的身份都是朝臣。而在剧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不是很能理解的情节,在最新剧情中,范仲淹被贬了,而这是赵祯的想法,很多人对这种情节不能理解,范仲淹对于赵祯来说可以说是一个直臣,这样的臣子对皇帝来说是很好的,对朝政来说也是很好的,赵祯也不是不知道这一点,那为什么赵祯却还是要贬谪范仲淹呢?范仲淹被贬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历史上范仲淹又是如何被贬的呢? 1.范仲淹被贬 几年后,范仲淹已经回到京城,因反对吕夷简把持朝政,结党营私,便给赵祯献上了百官图,高若讷站出来反驳,范仲淹正和高若讷吵得不可开交之时,赵祯却转移了话题,范仲淹只好退下。韩琦和一众友人在清风楼吃饭时,无意间认出了在酒楼里做杂役的梁元生,韩琦和梁元生闲谈几句,问了问近况,让梁元生有事便找自己。 韩琦找到范仲淹,想要劝说他忍受吕夷简的批评,却发现范仲淹正在写着自己对现在政事的见解,想要献给赵祯,韩琦佩服范仲淹的一片赤诚之心,但这却会给吕夷简递上把柄,范仲淹却坚持要写。不出韩琦所料,吕夷简一派的几位大臣在赵祯面前议事时,开始针对范仲淹,赵祯静静地看着范仲淹和吕夷简的争吵,等他们吵完后,赵祯才开口,说要召还晏殊回京,吕夷简几人纷纷同意。但吕夷简回去后,拟了贬黜范仲淹的诏书。 2.范仲淹为何被贬 这位北宋著名人物的名声可真是了不得。在第二集的后半部分,范仲淹终于出现,刚刚处理完母亲丧事的他衣衫褴褛地来到了京城。 尽管范仲淹出身寒门,在朝为官历经三起三落,却依然正道直行,百折不挠,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局思想,以满腔热忱报效国家。 真实历史中的范仲淹作为一代名臣,除了文学才华出众,军事才能也相当了得。面对西夏来犯,宋仁宗就是采纳了范仲淹的建议,恢复设置了陕西路安抚等,最终才令北宋与西夏缔结和约,使北宋西北边疆重现和平。 不少网友都戏称:范仲淹是一个让我们头疼的男人。确实,当年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咱们背得确实很辛苦。但多年后,我们才发现范文正公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多经典。 3.历史上范仲淹几次被贬 一共三次。 据宋史记载,范仲淹少时家境清寒,辗转流离,攻苦食淡。"划粥割齑"的典故便出自他的刻苦读书。26岁时考中进士并出仕。前后在地方上干了10多年的小官。后经少年得志、诗名甚高的晏殊力荐才调至京城任了个朝廷秘阁校理。这是一个校勘皇家图书的闲职。但不久范仲淹就干了一件石破天惊的壮举,令晏殊都目瞪口呆。这年冬,年轻的仁宗皇帝下诏令,说要率领朝中百官为皇太后祝寿,并行跪拜之礼。这本是不合封建时代皇帝事亲的仪规的。但满朝的文臣武将慑于太后之威,个个面面相觑,却无不噤声。倒是位卑言轻的范仲淹挺身而出,向皇上上疏直谏,说是君主只应以家人之礼侍亲贺寿,不应率着百官一起朝南面来跪拜太后。这有失圣体国威,实不足为法。仁宗以为有理,于是拜寿仪式从简。这却让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心中忌恨。晏殊深为不安,指责他如此出言无忌,近于沽名钓誉,并会累及他人。范仲淹不服,说他"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他也自知难在朝中立足,但他无怨无悔,不久便被逐出京,做了河中府通判。这是范仲淹因"忠直不挠"而首次遭贬。 但范仲淹直言敢谏的禀性并未改易。在皇太后去世后,仁宗皇帝开始亲政,革除太后时的腐风弊政,严格官员任用制度,朝中因此有了新的气象。而这时仁宗打算废除郭皇后。郭皇后是仁宗15岁时由太后做主册封的。仁宗实际上宠爱的是尚、杨二美人。郭皇后性好嫉妒,又仗着太后,在后宫骄横不驯,常常为争宠夺爱与妃嫔闹得狼烟四起,争吵不休。仁宗一怒之下欲废皇后。宰相吕夷简因曾与郭皇后有隙,故趁机暗中撺掇手下人以皇后九年不育为由上书废黜之。在吕夷简的怂恿下,仁宗废后决心更坚定。废后之事一时风雨满朝,议论纷纷。范仲淹闻之,立即向仁宗进言直谏。因事情紧迫。范仲淹又去与吕夷简争廷论理。几番唇枪舌剑,吕哑口无言。年轻气盛的仁宗皇帝赵祯却一意孤行,从速下诏远调范仲淹知睦州。这是范仲淹因忠直不挠而第二次遭贬。时年46岁。 范仲淹第三次被贬仍是祸从口出。景祐二年,范仲淹因在地方治水有功,又调回汴京升任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并做了开封知府。而范仲淹依旧是"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此时的吕夷简羽毛丰满,把持朝政,任人惟亲,提拔官员多出其门。朝内多是敢怒而不敢言。范仲淹就下功夫搞了个新闻调查《百官图》,晋献于仁宗皇帝。尖锐地指出哪些人的升迁是合格的,哪些是有问题的,痛责吕以权谋私。可老谋深算的吕夷简反诬他别有用心,离间君臣关系,图谋结党营私。仁宗不察,遂罢黜范仲淹的京官,将其放逐知饶州。 白驹过隙,一晃8年。直到庆历三年(1043年)春,由欧阳修力荐,"天子以仲淹众望所归拔用之"。于是,已届54岁的范仲淹又回京擢升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几经贬黜放逐,仍是禀性难易,壮心不已,始终如一。这时,仁宗让吕夷简退职养病,让范仲淹与富弼、韩琦等实主朝政。很快,范仲淹就搞出了一个一揽子改革方案《答手诏条陈十事》,皇上允准,在全国推行。史称"庆历新政"。然而不及一年,吕夷简纠集一批既得利益的朝臣猛烈反扑。激烈碰撞下,仁宗退缩,改革告吹,并下诏解除范职。 悲愤与无奈之下,范仲淹这才激流勇退去了邓州做知州。在知邓州期间,应先被贬谪的好友滕子京之约,在花洲书院写下了名垂千秋的《岳阳楼记》,其中的"宠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名句,不折不扣是他宦海沉浮数十年,毕生人格追求和人生境界的真实写照。 史家赞曰:"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金人元好问评价范仲淹"求之千百年间,盖不见一二"。抚今追昔,令人慨叹良多。平心而论,范仲淹不惧雷霆之怒、敢说真话的骨格人品和造福一方的人生境界所达到的历史高度,让今天的一些文化人特别是官场人对镜而视,肯定会自惭形秽,望尘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