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积极心理学学科进展


  导读:
   从艾伦兰格(Ellen J. Langer)到早期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RolloMay)、卡尔罗杰斯(CarlRanson Rogers)、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而后精神分析学家卡伦霍尼(Karen horney),伴随着人本主义的出现和发展,人性的积极面渐渐地吸引了心理学家们的注意力,平静而又不平静地,一条试图在实证主义和现象学的两岸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的小鱼离开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鱼群,1998 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上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邀请了数位著名学者一起商讨积极心理学内容、结构以及方法的问题。2000 年1 月,塞利格曼和西卡森特米哈伊(M. Csikszent Mihayi)共同在《美国心理学家》(第55卷第1 期)上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象征着积极心理学的诞生,这条小鱼背负着在经济和民主运动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洪流中为人类寻找幸福感、缓解种族冲突及宗教冲突的使命,一点点地努力成长着。
  1.摇篮:从人本主义开始
  1.1早期人本主义
   首先我们要谈到罗洛梅(Rollo May),准确地说他是架起存在主义到人本主义桥梁的人物而不是人本主义时期的人物,1958 年,他出版了《存在: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的新面向》一书,把德国哲学家M.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存在主义思想介绍到美国,从此一方面建立了他的以自由和焦虑为核心存在心理治疗体系,另一方面为以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奠立了基础。尽管对人性积极面的研究可以追溯至20 世纪30 年代特曼(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部分关于生活意义的探索,但1 他比较少有地在《焦虑的意义》中将自由这种积极的品质作为核心进行研究,这是积极心理学最初的星星之火。然后就有了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n Rogers),有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他谈到对体验的开放、谈到存在性的生命、谈到有机的信任、谈到罗洛梅所说的体验性的自由、谈到创造力,他谈了很多很多美好的吸引人的东西,2其主题充分体现人性意义——使人生活得更像个人,这恰恰也是后拉出现的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可以说,卡尔罗杰斯为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可以向往的美好的幻想。但是幻想毕竟是幻想,3将人性"存在"的主题与现象学的方法论相结合,致使这一主题难以从抽象中回到现实,这种漂浮在半空的美好无力汇入心理学的主流。
  1.2马斯洛
  《纽约时报》评论:"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在此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其实是作为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被单独提出来作为一个小段的,他是将人本主义心理发展到极致的人物:
   4"我认为,人本主义的、第三种力量的心理学是过渡性的,是向更高的第四种心理学发展的准备阶段。第四种心理学是超越个人的、超越人类的,它超越了人性、自我同一性和自我实现等概念,是以宇宙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
   以马斯洛为代表的后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批判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道路上走过了头,走到了所有实证主义倾向心理学的对立面,而时至今日,主流心理学仍表现出实证主义的倾向,因此在上一个小段中,笔者强调了"这种漂浮在半空的美好无力汇入心理学的主流"。人本主义心理学还在发展经验上给了积极心理学莫大的帮助,吸取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训的积极心理学从一开始就表明自己只是心理学的纯粹变化而不是对传统主流心理学的革命,而且在研究方法上更多地倾向于传统主流心理学,以一张亲切熟悉的脸孔出现在心理学界。
  1.3心理健康运动
   初级预防和增进健康的两个心理运动,始于20 世纪50 年代末的美国,这两个运动直接地促进了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贾霍达(Jahoda)的《积极心理健康的当代理解》,这本书给出了"积极"的定义,艾沃特(Ewalt)也在这本书的前言中提到:5"假如我们把兴趣放在心理的健康面,我们就会有一个新的更宽阔的视野。"
  2.光荣之役:艾库玛尔会议
  2.1艾库玛尔会议
   虽说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这个词最早于1954 年出现在马斯洛的著作《动机与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中,当时该书最后一章的标题为"走向积极心理学"(Toward a Positive Psychology)。在最初的几十年,这个词并没有引起心理学界太多的注意,但之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逐渐体现出来的幸福感缺失问题以及不断升温和种族、宗教冲突促使心理学家们在探索人性共同的积极面上走得更远,终于,1998 年1 月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艾库玛尔(Akumal),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西卡森特米哈伊(M.Csikszent Mihayi)和弗勒(R. Fowler)开启了积极心理学作为一场正式心理学运动的生涯,他们花了一个星期时间确定了积极心理学的三大研究内容及其负责人,具体如下:6
    一、积极体验,负责人:狄纳(E. Diener)
   二、积极人格,负责人:西卡森特米哈伊(M. Csikszent Mihayi)
   三、积极的社会环境系统,负责人:贾米森(K. H. Jamieson)
  2.2《积极心理学导论》
   紧接着艾库玛尔会议,2000 年1 月塞利格曼和西卡森特米哈伊共同在《美国心理学家》(第55 卷第1 期)上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文章具体地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兴起的原因、研究的内容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
   继《积极心理学导论》发布之后,2002 年施奈德(Snyder)和洛佩斯(Lopez)出版了《积极心理学手册》,该手册正式宣告了积极心理学运动的独立。
  3.衍射:积极心理学从未止步
  3.1我们已经做了什么
   这一段主要通过引用来说明积极心理学学术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
  8 Shelley E. Taylor 认为对未来不现实的乐观信念能使个体免于疾病。
   Ryand 和Deei 建立了自决理论,探讨了三种相关的人类需要:胜任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自主的需要。Ryand 和Deei 认为当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将是乐观的。在此条件下的个体受内在激励,能够充分发挥其潜能,能够积极地寻求更大地挑战。
  9 Buss 从进化的角度对阻碍人们达到积极的精神状态的原因提出了三种看法:首先,因为人们目前所生活的环境大大地迥异于祖先们已经在生活和精神上已经很好适应的环境,所以人们在现代的环境中常会有所不适。其次,进化了的机制会造成主观压力,但因其有效而得以保留下来。例如,嫉妒是人们时刻保持警惕以确保其配偶的忠实。最后,选择是富有竞争性的,会给人们带来压力,但同时人们也拥有另一些进化了的机制。同时他认为通过有选择地控制一些心理机制,而激活另一些心理机制,可以增加人们的快乐。
  10 Massimini 和Delle 进一步对心理进化和文化进化进行了论述。他们假设生命系统是自我组织的,并朝向复杂性发展,因此,个体是其自身进化的原因。个体不断地被包括进将限定他们自身个性的心理、文化的选择之中,并且形成了文化的未来。他们认为心理选择不仅由适应和生存的压力所驱动,而且也受体验乐观的经验的需要所驱动。只要有可能,人们选择的行为是能使他们感到充实、有能力和有创造性的行为。
  11 Schwartz 认为文化环境的限制对人们减少心理负担是必要的。这个观点来自于他从哲学和历史的角度对自主进行的分析。他相信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强调自主会导致一种心理上的暴虐,过度的自由会导致不满和抑郁。他发现个体自主选择所必须承担责任的负担会变得很沉重,并导致不安全感和懊悔。他认为,对于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来说,个人的选择既不是自身所希望的也不是自身所渴望的。文化的限制对于将人引向一个有意义的满意的生活是必需的。
  12 Winner 对天赋进行了研究。她对天赋的定义是:天赋体现在儿童身上,这些儿童是早慧的、自我激励的,并在他们富有天赋的领域中以一种自发的方式解决方式解决问题。她的研究发现这些儿童是适应良好的,并有支持性的家庭。其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其天赋的体现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3.2我们还将要做什么
   如上文所言,积极心理学未来的研究方向是:
   1.积极体验
   2.积极人格
   3.积极的社会环境系统
   而事实上,积极心理学是多元化发展的,即使是塞利格曼本人,也于2009 年元月24日在美国Claremont 研究生院举办的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的致言中重新提到积极心理学未来的可能方向:
   1. Positive physical health(积极身体健康)
   2. Positive neuroscience(积极神经科学)
   3. Positive social science(积极社会科学)
   4. Positive education(积极心理教育)
   在我们华师,由张美超、徐可和程优共同发表在《心理与教育探索》的论文《当代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也应用了"积极心理资本"这一将积极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相结合的概念,强调了积极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但是,正如中国古人所言,"万变不离其宗",无论积极心理学未来如何多元化发展,都不会背离其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Psychology and the Human Dilemma (1967), W W Norton 1996 reprint: ISBN 0-393-31455-3
  2 心理学通史/叶浩生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 599~601
  3 心理学通史/叶浩生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 599~607
  4 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李文恬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年6~7,
  5 Jahoda M. Current Concepts of Positive Mental Health. New York: Basic Books, 1958. ⅸ
  6 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学进展,2003,(3)
  7 Seligeman M E , Csikszentmihalyi M .Positive Psychology : an Introduction[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1)
  8 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A] 1003-5184(2003)03-0006-04
  9 Buss D M. The evolution of happiness[J ]. American
  10 Massimini F , Delle Fave A. Individual development in a ment , and well -being [J ]. American Psychologist ,
  bio -cultural perspective [J ]. American Psychologist , 2000 ,55 :68 -78. 2000 ,55 :24 -33.
  11 Schwartz B. Self -determination : The tyranny of free2
  12 Winner E. The origins and ends of giftedness[J ]. Ameri2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 :122 -136. can Psychologist ,2000 ,55 :159 -169.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关注华南师大心理学研究会会刊《心砚》~
  关于心理学研究会的更多资讯
  欢迎关注心研新浪微博"华师心理学研究会"
  "优化实践技能,促进学术研究"——心研,为你传递更多.
网站目录投稿:访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