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互联网金融的中流砥柱?银行?BAT? 互联网金融的洪流,似乎已经从以P2P网络借贷平台跑路,转向传统金融机构改进升级、互联网企业积极进军金融业。作为行业观察者,我们发现银行为首的金融机构已经有所动作,互联网企业也不断向金融牌照发起冲刺。那么,谁会笑到最后?真正的融合什么时候出现? 不同背景的从业者有着不同看法。金融出身者认为IT出身者不懂风控,介入金融属于自寻死路;IT出身者咬住自己符合政策和潮流,认为自己是互联网金融的主力军。笔者认为,持牌机构和非持牌机构的作用和法律定位不同,各执一词的本质还是因为出发点不同,价值排序和评价体系不同。无论金融还是互联网,都是手段同时也都是目的,并无高低之分。 基于此,结论就很简单:无论传统金融机构,还是互联网企业,都需要向对方学习。互联网金融这台新车,需要采用新理念设计,采购过硬的装备配置,有严格质检,方能上路。而且道路也要清障,需要把土路改造成省道,再逐步建设为国道。 我们观察到,某些银行推出了非常有意思的金融服务,比如,储户的活期存款,自动购买货币基金,在需要支出时,无须手续即可在ATM取现。这种服务方便实用,但似乎只有银行才能做到,这就是传统银行的优势。再比如,银行收到票据后,将票据化在资金池里,大拆小,小凑大,中间博取利润,然后分成给金融消费者,因为有银行牌照,合法拥有资金池,似乎可以做出更多花样。而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竞争采取的方式似乎更加彻底。 "互联网精神"本身就颠覆传统价值观,是IT基因带来对生产关系的打破和对个体人性的尊重。笔者在参加某企业信贷员大会时发现,以往不被重视的银行普通员工、信托员工、保险经纪人、民间借贷参与人,如今已经为互联网企业所用,形成了广义信贷行业的"滴滴打车",去中心化的理念跃然而出。会议期间,随机与几位信贷员聊天,他们似乎很兴奋,认为自己摆脱了旧有体制的束缚,成为半个自由职业者,而且他们觉得自己被重视,很愿意合作拿单。 诚然,面对"筹集资金成本上升"与"可投资资产收益率下降"双重难题,互联网金融的日子过得艰难。但互联网金融不是传统金融产品简单地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将金融牌照给予的法律优势用活,把"尊重、个性、解放生产力"等互联网的优势,在金融服务中发挥到极致,才是互联网金融真正的价值所在。总之,不要再说谁是行业的中流砥柱,在动态的世界里,下一站永远是未知。对于银行或者BAT或者P2P平台来说,我们能做的只有努力学习,提供更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看清楚了,就会用脚投票。 本文编辑:陈小慧。如对本文有任何意见或其他精彩观点,请加大众理财顾问读者QQ群:320188318进行即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