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读后感3000字 从小便被周遭的大人们认为我是个早熟的孩子:不吵闹,不缠人,只静静地在屋子的一角缩着看书,有好奇者过来问上几句,也居然答得头头是道。"一个内向的小大人。" 工作忙碌的父母和年龄差距太大的姐姐,似乎是另一个世界的人,熟悉,但很遥远。小小的心灵,自顾自地在强说愁的寂寞里浸润,暗暗盘算着十八岁时背着行囊去流浪的梦想。 于是在学校、家庭这个回路里循环往复着,成长着。话语,渐渐多了些,朋友,渐渐聚了些,可还是觉得孤独。"她不就是爱装幼稚吗?"无意中亲耳听见最信任的人这样的误解我,只觉得"朋友"二字充满虚伪。 于是回到沉默。有话直说和坦诚相见过于不合时宜,还是让它们蒙尘的好。流浪,在这个行色匆匆的城市里,每天犹如工蚁一样的来来往往,本身就是流浪。 于是在有机会选择自己职业的时候,我如愿以偿地和孩子们做了伴。他们是最直观最坦率的,可以毫无顾忌地为打碎了变形金刚而号啕大哭,也可以为得到一颗大白兔而破涕为笑。我喜欢和他们相处。身染疾病的孩子很可怜,工作衣兜里的几颗糖果,书店里看来的童话,能让他们笑着接受治疗。我的心情因此阳光灿烂。 在内心里,我想,我还是个拒绝长大的人吧。 也有夜雨淅沥的孤寂时刻,拿起电话筒,却拨不出一个号码,直到那一声长音终于变成不耐烦的嘟嘟嘟。有时想想,自己不过是想听听熟悉的声音而已,可谁在脱下面具后不是疲惫得不愿开口敷衍?还是点着小火炉,和书们聊天吧。 记得当我随手拿起这有着橙黄色封面的小书,便被上面写的"世界上阅读量仅次于《圣经》的书"弄得很反感。阅读量跟点击率一样,并不能完全说明作品的优劣。哗众取宠的广告人。 可是,它为什么会被人和《圣经》放在一起比较呢? 我自愿地成为了被黑猫抓到的老鼠之一。这举动让我后来无比庆幸。 《小王子》是一本童话式的寓言故事书。问世半个多世纪以来,曾被翻译成过百种文字,拥有众多的读者群,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和电视剧后,也大受欢迎。它的作者,法国飞行员圣艾修伯里,在20世纪末,和小王子一起,成为50法郎的封面。 我之所以讲了这么多无聊的信息,无非是想迎合某些成人或者已经有成人特质的人,他们总是注重一个人的声望多于注重人的本身。无论如何,《小王子》值得关注。 故事的情节其实很简单。写的是一位飞行员,因机械故障在沙漠里迫降,和来自外星球的小王子相遇、相知、分别的故事。叙述的方式也很平淡,没有迂回起伏,没有绚丽辞藻,就象是个童心未泯的成年人,坐在你身边,缓缓地给你讲他的经历一样。 总认为,好的作品,是让人很放松地阅读以后,能有静静思考的余地的。《小王子》让我百读不厌。快乐时,悲伤时,苦闷时,迷惘时……小王子总是温柔地抚慰着我的心灵,让我平静下来,好好想想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应该怎么做。 国王自以为统治全宇宙,可并不能满足小王子看落日的愿望,他常常宣判星球上唯一的老鼠死刑,但又不得不赦免它;爱慕虚荣的人不断地脱下高帽子又戴上,以为别人都在瞻仰着他;酒鬼忧郁地灌醉自己,为的是忘却喝酒的羞耻;惟利是图的商人不停地数着五亿一百六十二万颗星星,以为这就是他发现的财富;灯夫忙于按照规定点燃和熄灭路灯,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息;地理学家坐在办公桌后,等待别人告诉他哪里有城镇河流高山大海。武断、自大、无耻、贪婪、墨守陈规、守株待兔……这些陋习,就象猴面包树的苗子一样,如果不及时除去,将会使我们心灵的星球日渐荒芜。 玫瑰说,她是这宇宙中独一无二的。是啊,当小王子为她盖上玻璃罩,为她浇水,为她赶走毛毛虫的时候,他们之间相互需要。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唯一的。一份相濡以沫的感情,没有不断的浇灌和呵护,没有时间的投注,没有责任的承担,不可能健康成长。 狐狸说,只有用心灵才能看得清事物的本质,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见的。罗嗦的父母对儿女是无限的关怀,严厉的上级给下属的是难得的鞭策,逆耳的批评也许不尽属实,可是反省自身也十分必要。我们的眼睛已经越来越模糊了,但愿心灵之泉永不干涸! 小王子说,沙漠美丽,是因为沙漠的某处隐藏着一口井。饥渴交迫的人,终于在沙漠里找到了水井,生锈的轱辘发出的声音就象叮咚的泉水声一样悦耳,由于有了井,沙漠的美丽光芒才更神秘,更震撼人心。 童年,总喜欢把自己当成了王子或者公主,也许只有这样,才会觉得在大人的面前,有着几分看懂世界的信心。其实,在成长过程中,生活的经验不得不让我们把当初的那一份天真,给包裹在自己的世界里。 每个人的世界,都渴望着别人能来理解,尽管偶尔的表现是通过心灵的一扇窗户,而当别人对自己的世界不感兴趣时,我们情愿把它关上。我们都有童年,我们都有过最纯真、最美好的想象,我们都曾带着最朴素的创造力开拓未来,但是,经过了生活的磨砺,我们又会觉得以前的思想,是多么地幼稚。 不是大人不能理解小孩子的想法,而是我们长大成人之后,不再以天真的幻想来创造世界了。既然每个人都是从小孩子过来的,那么小孩子的世界,大人又何曾不懂过?孩子们的眼中,本是清澈透明的,让人一眼看得穿,而他们需要的,大人们不可能全部给予,因为,不经历尘世,他们根本不懂人的世界是多么地复杂和残酷。 尽管不再是小孩子,但是每个大人的心中,都有几分童年的遗迹。人生都是朝着未来发展,我们不可能永远带着天真闯荡世界,现实生活的不稳定性与冷漠性,每个人的心里渴望着世界返朴归真,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面对生活的多变性,多是不适应它的缘故,才有了童话的诞生。一个阶层,就有一个童话的世界,发展的世界中,先进的文化必然会对原先相对稳定的环境造成一种破坏,当我们不得不接受新生事物所带来的冲击时,难免要怀念起那童年受到保护的依赖性来。 小孩子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人,他们一直认为大人们是知识库,想从大人们那证实自己的想法是对的。而大人们只把他们当成是幼稚,并让他们放弃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按部就班地回到成人的生活轨道上来。 对于"蛇吞象"的传说,每个人理解是不同的,大人们认为不可能的事,但在小孩子的眼里,传说就会被当成真实,注定每个人在成长的经历中,天真终让理智取代。而即使我们都在理性的世界里生活,天真永远都在贯穿着我们的一生。 每个人的天真,应是生来具有的本能,不同人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天真,针对其所处不同的环境而言。天真是心灵世界的空虚,随着生活经历的日益丰富,我们的天真就会被越来越多的城府所替代,人们很难再找回童年时代的那份纯真了。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天真的人是孤独的。每个人的心灵世界,就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星球,既不愿意谁来打扰,又喜欢有人来造访。因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空,人与人之间本应该就是相互交流的过程。 于是,小王子不满足自己的一个小圈子,他要摆脱习惯已久的世界,去寻找一个与他能和谐相处的地方。人的不满足,源于对眼前现实的不理解,要寻求一种突破,就必需跳出自己赖以生存的地方。 人一旦摆脱了自己的圈子,有时候并不是为了某种难以割舍的情,而是为了自己问题的解决。小王子辛勤地护理着自己的星球,并且培育着在心中认为是最美丽的花,却是一努力换回来别人对自己的依赖与要求。 所谓的正经事,是人们对生活存在的打理,只要适应自己心灵需要的活动,那都是正经事。 有时候小孩子做出来的一些行为,在大人们看来是幼稚的举动,而在孩子们的心里,这些就是他们的正经事。因为孩子们的想象空间,由于生活经验的不足,远比成人们的宽大深远,所以,大人们表现出来的专心做事,反而不能让孩子们理解了。 人类的活动本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复杂到简单的转变过程,形容世界的丰富多彩,可以以简单的一个成本来概括;而你真正地叙述一个简单的过程,却非得经过一番努力的论证。有时候,理解是一个让人觉得非常困难的活动。 每个人读《小王子》,都会因为不同的生活阅历和思想素质而得到不同的感受。我觉得,失去童心的成人是不喜欢,也看不懂《小王子》的,里面能让他们微微刺痛的部分,已经被迫不及待地跳过了。他们从来不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他们的遗憾,因为他们永远不会明白生活的本质。可是,愿意擦亮心灵的人们啊,当你在满天繁星的夜晚,仰望天空,你会知道,小王子就在其中的一颗星星上微笑着。那么,所有的星星都会朝着你微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