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像美国一样想打谁打谁


  NO.488 - 巴比伦行动
  作者:葛澄
  编辑:冷小军 / 出品:冷热军事史
  一支由8架F-16和6架F-15组成的战机编队,从西奈半岛起飞直插东北方向。
  27岁的伊兰▪拉蒙上尉驾驶着F-16飞在最后,他是以色列这次行动中最年轻的成员,作为唯一的单身汉,他主动要求飞最危险的殿后机位。
  这天是1981年6月7日,和其他飞行员一样,拉蒙也仅是提前一天才知道行动任务——炸毁伊拉克的奥西拉克核反应堆。任务被命名为「巴比伦行动」。
  ▲ 以色列一架F-16战斗机
  核威胁在身边,以色列怎么能忍?
  ▼
  1970年代中期,法国有20%的石油进口自伊拉克。
  国际油价大幅上升时,一心想在中东称霸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趁机提出了十年内不涨价为法国提供原油、大量购买法国军火和汽车等一系列丰厚条件,终于说服法国政府提供一座核反应堆和相关实验室。
  ▲ 希拉克总理与萨达姆
  伊拉克称核反应堆属于民用用途,但以色列担心他们会利用浓缩铀和钚造出核武器。核专家们估计,伊拉克最迟1984年就可造出原子弹。
  一旦阿拉伯国家搞出核武器,地区力量均衡就会打破。以色列腹地狭小,一次核打击就会对全国造成毁灭性破坏。现在他们必须做点什么来消灭这个可能性。
  做出军事打击决定——非常以色列
  ▼
  千辛万苦复国之后的以色列,又经历了几十年与阿拉伯邻国的战争,这令他们格外珍惜国家和种族的存续。
  ▲ 战争中的以色列装甲部队
  他们多次诉诸武力,首先来源于根深蒂固的危机意识。纳粹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给以色列人留下了巨大的心理创伤,而泛阿拉伯主义「消灭以色列」的口号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不安全感。
  因此,一旦意识到和谈无望只能动武,以色列决策层会表现出霸气果决的特色:
  先发制人。情报显示,伊拉克核反应堆计划在1981年7月14日国庆日启用,以色列总理贝京决定在此之前摧毁它。
  ▲以色列空军的幻影战斗机
  贝京的内阁公告非常典型地代表了决策层的思路,「以色列绝不允许敌人对我们的人民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将采取一切必要的先发制人行动来保卫以色列公民」。
  这些话听上去像是威胁,这不是「外交辞令」,以色列说的话你可以按字面意思理解。
  历届以色列决策者决定发起军事行动时,都会遭到国内反对党和国际社会的双重压力,但每个决策者都甘愿赌上自己的政治生命。贝京就说过,必须摧毁伊拉克核反应堆,即使这可能是他担任总理期间的最后一件事。
  ▲ 贝京
  追求彻底解决,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摩萨德曾在法国仓库破坏反应堆核心部件,在欧洲各地暗杀多名伊拉克核专家。后来以色列人意识到,部件可以再造,人才可以再找,要干就彻底,必须永久瘫痪整个反应堆,不可再生。
  快,不拖延。几次中东战争,尤其是1967年「六日战争」的走势,令以色列意识到,指望西方大国阻止局势恶化并不现实,最后只能和阿拉伯人兵戎相见。
  侏罗纪世界2
  主演:克里斯·帕拉特 / 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 / 拉菲·斯波
  猫眼电影演出 广告
  购买
  每次战争爆发前,以色列备战气氛十分浓厚,所有地下室清理干净准备供人们躲避空袭,宾馆被清空准备用作临时医院,大街上和公园里到处堆满了沙袋工事,工厂的男人拿起了枪,妇女和儿童开始了志愿服务。
  全民皆兵的备战其实打乱了全国的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和教育秩序,虽然国民战斗情绪高涨,但这种临战状态能持续多久?毕竟决策拖得越久,成本也就越大,迅速出击是以色列的首选。
  摩萨德的支持不容小视。摩萨德是以色列情报特务局的简称,由于摩萨德的能量和屡建功勋,以色列基本到了外事不决就问美国和摩萨德的程度。
  ▲ 摩萨德局徽
  「巴比伦行动」制定之初就在高层核心之间引发巨大争议,眼看计划要流产,摩萨德首脑胡菲站出来力主尽快实施。他认为趁着两伊激战正酣之时动手正是最佳时机。贝京被说服,并与胡菲探讨了详细方案。
  为了避免工党干扰,贝京缩小了决定行动时间的人员范围,由他本人、沙龙和外交部长沙米尔组成三人委员会。与摩萨德讨论后,贝京确定6月7日星期天发动空袭,因为摩萨德认为在核反应堆工作的法国工程师星期天不会上班。
  ▲沙龙
  完美行动和各种猜疑
  ▼
  这是一次教科书式的行动,战果完美到连以色列人自己都感到意外。
  107秒内,800平米的预定目标上,奥西拉克核反应堆挨了16枚MK84 炸弹,顶部被掀开,连地下研究室也遭到全毁,造价超过4亿美元的整个反应堆彻底报废。
  距离反应堆仅仅60米远的放射性材料仓库却毫发无损,轰炸精确度令人瞠目结舌。
  ▲ 轰炸效果图
  伊兰▪拉蒙这些F-16飞行员的唯一任务就是轰炸,在到达目标前,即便遭到拦截也严禁扔掉炸弹与敌机空战。幸运的是,他们没有遇到敌机或者地空导弹,飞机和飞行员无一受损。
  回国后拉蒙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可以接受行动以两种方式结束,一种是每个人都回来,另一种是一个或几个人永远留在那里」。军方的战前评估也是「可能一两架飞机回不来」。
  ▲ 起飞前的拉蒙
  行动完美到难以置信,也引发了人们的猜测。
  战机编队从西奈半岛飞到伊拉克,要穿越约旦和沙特阿拉伯,以色列人意识到瞒过雷达不可能,只能靠骗。
  为此,他们费尽心机,先是将14架战机喷涂成约旦空军的涂装飞过约旦,然后保持密集队形,被沙特雷达发现后又用民航专用英语回答——民航客机,沙特人竟然就没再管。
  以军战机超低空飞越亚喀巴湾时被很多人目击了,包括约旦国王侯赛因本人。
  流行的说法是,14架战机在沙特上空紧紧贴在一起,让人从雷达看上去像是一架大型客机的样子。对此人们提出疑问,14架战机再怎么紧贴,也很难看上去像是一架客机。
  有人相信,当时有一架大型空中加油机和战机编队一起飞行,战机重叠着飞在加油机上方,这样才能让雷达看上去只有一架大飞机。
  ▲ 以军航线图
  据说以军精确测算,返航后战机正好耗尽最后一滴油。也有文章援引对伊兰▪拉蒙的采访说,他们实际上进行过空中加油。如果真有此事,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和F-16机型的特点,是谁有能力对以军战机做了空中加油?
  拉蒙作为第一位以色列航天员,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中遇难。奇怪的是,近来很多报道都引自一位不在人世、无法对证的飞行员。
  还有阴谋论者说,出于平衡地区实力的考虑,沙特故意放水让以色列去炸伊拉克。然而这只是猜测,没有证据。
  ▲ 拉蒙纪念邮票
  另外一点近来被研究者重视,即当时以色列和伊朗之间到底有什么合作?
  「巴比伦行动」两个月前,伊朗空军曾空袭伊拉克最大的H3空军基地,H3正好位于以色列空袭奥西拉克核反应堆的航线上。伊拉克防空系统方面的情报正是由摩萨德向伊朗提供的,意图也很明显,借刀杀人。
  霸气以色列:想打谁打谁
  ▼
  空袭成功后,贝京给美国驻以色列大使打电话。惊魂未定的大使先生在电话里说:「我担心白宫会发脾气。我们提供武器给你们,你们只能用于自卫。」
  ▲ 迁至耶路撒冷的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
  贝京当即反驳道:「自卫?他们的武器会毁灭犹太民族和国家,只有摧毁他们的核反应堆才称得上自卫,我跟你说过很多次,要么美国人来阻止这个核计划,要么我们自己干。」
  自本▪古里安之后的几任以色列决策者,都延续着说干就干、想打就打的传统,这个腹背受敌的小国从来敢于抓住时机,放手一搏。
  从四次中东战争、特种部队在恩德培机场的反劫机行动、空袭在突尼斯的巴解总部、空袭叙利亚贝卡导弹阵地再到「巴比伦行动」,都体现出这种不择手段、一不做二不休的气质。
  ▲ 以色列空军战斗机
  这种果断霸气除了为形势所迫,也根植于对军事能力的自信,而自信则源于无数次对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实践。
  不管决策层多果敢,以色列每一次成功的军事行动,还是要依靠真实的科技和实力,以及伊兰▪拉蒙为代表的各行业人才。从一次短小精悍的军事打击中,我们就可以窥见这个国家的能量。
网站目录投稿:幻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