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扩大内需中更应重视人力资本投资


  在这次扩大内需的4万亿元大投资中,用于人力资本投资的资金大约就是用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总计400亿元中的教育部分了,大约100亿元左右,在投资总额中约占0.25%,这个比例看起来显然很不协调。
  4万亿元投资在哪里?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中国经济也很快感受到了寒流的到来,一些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大量人员遭遇到了失业的打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对2009年的失业情况做出了更为悲观的预测。面对这种宏观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刺激经济的增长,其中最直接的反应就是从财政收入中拿出4万亿元来用于扩大内需。在这4万亿元的扩大内需方案中,我们注意到,大部分资金将会被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港口、水泥、钢铁、机械、电网建设、安居工程、地铁项目等等。而一些地方政府随即拿出的扩大内需方案也基本上如法炮制,应该说,在遇到类似的状况时,国家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等的投资力度来避免经济出现更为严重的滑坡,缓解失业压力是很有必要的,世界其他市场经济国家也都或多或少曾经采取过相似的做法。但是,如果考虑到中国经济增长的方式以及我们在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中的种种遭遇,我们就会发现,我国当前在刺激内需方面并没有什么新的突破,仍然和过去一样忽略了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增长至关重要的软性基础设施即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的投资。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介绍,国家财政计划进行的4万亿元投资的具体构成是:1.8万亿元用于铁路、公路、机场和城乡电网建设;1万亿元用于地震重灾区的恢复重建;3700亿元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500亿元用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2800亿元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1600亿元用于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另有400亿元用于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事业方面的投资。按照传统的理解,在这次扩大内需的4万亿元大投资中,用于人力资本投资的资金大约就是用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总计400亿元中的教育部分了,大约100亿元左右,在投资总额中约占0.25%,这个比例看起来显然很不协调。当我们查阅已经公布的一些地方政府的扩大内需方案时,大部分地方用于人才建设的投资比例就相对更小了。
  人才建设缘何重要?
  很多专家学者已经提出,我国需要反省长期以来采取的过度依赖出口和国外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努力从过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转变,这样才能减少对其他国家的经济依赖性,而国家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也多次提出要尽快实现产业升级,力争改变给西方国家"打工"和"赚辛苦钱"的局面,尽快提高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经济附加值。应该说,这些观点都是非常正确的。但问题在于,如何实现向集约型经济转变?如何实现产业升级?在这方面,我们提出的口号是要重视创新,加大创新力度,通过创新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种思路确实没错,但是在这方面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被我们忽视了,这就是,想创新就能轻易实现创新吗?我们凭什么创新呢?难道只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或者是搞搞硬件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就能够创新了吗?显然,如果稍微动动脑筋,我们就很容易发现,创新的主体是人,如果没有一大批具有足够的知识、技能,经验以及创新精神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没有一大批能够将这些创新性思维、创新性技术转化到生产和服务领域的执行人才和高水平的技术工人队伍,我们怎么可能实现大面积的创新?一言以蔽之,没有足够的人才队伍支撑的创新经济是不可能存在的。
  当然,不能说我国不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但是近些年来,我们把重心主要放在了引进人才方面,尤其是吸引国外高端人才以及海外留学人才,期望通过这样一种做法弥补国内人才不足的局面。这种做法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在于,单纯依靠这些数量有限的海外人才,能够帮助中国获得实现自身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创新所需要的人才队伍吗?显然是不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依靠海外人才发展中国经济的思路,与我们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过度依赖海外直接投资的思想是高度吻合的,都是一种单向的"拿来主义",明显存在过度依赖外部资源的弊端,不是一种主要通过培养内生力量来谋求发展的思路。这种情况就像是一支野战部队在打仗的时候自己无法解决给养问题,而只能寄希望于友军的外部空投一样,这种问题一旦遇到外部环境不佳的情况,其弊端马上就会暴露无遗。
  正因为如此,如果中国经济真的要实现转型,真的想完成产业的升级换代,就必须从现在开始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加大国家在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从过去只重视对硬性基础设施的投资,转变为同样重视经济增长的另外一个重要支柱即人力资源这种软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果说中国过去仅仅依靠固定资产和基础设施投资这一条腿就能够跑出当前的这种经济增长速度来的话,那么,再加上人力资源这种软性基础设施的强化,中国经济增长无疑就会有两条腿,就可以更为轻松也更为平稳地跑出更高的速度来。因此,在当前的这种特殊情况下,注意加大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是非常关键的。
  在当前的扩大内需方案中应当增加对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的投资,至少原因有二:第一,从长期来看,即使是这一轮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的时期结束,新的经济增长大潮来临,中国也同样会面临人才不足和富有生产率的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如果我们现在不重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那么,当新的经济机会到来的时候,我们可能仍然抓不住,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其他国家快速收割新的经济增长利益。因此,在当前阶段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不仅同样可以发挥扩大内需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这种投资将会为我国抓住下一轮全球经济增长的机会和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积蓄下巨大的能量。第二,从短期来看,目前的就业形势非常紧张,大量农民工因为没有工作机会而不得不返乡,相当一批城镇劳动者也失去了工作,还有一些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可能也很难实现就业。这一时期其实是对大量的普通劳动者进行培训的最佳时期。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是因为培训活动的开展可以将一部分劳动者吸收进来,让他们不仅有事可做,而且能够掌握一部分对未来就业有用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在这种时期,劳动者参与培训活动的积极性也是最高的。因为在经济高涨时期,就业机会多,工资收入也较高,即使是国家出钱来让劳动者参加培训,很多人可能都不愿意付出损失工资收入的代价,而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接受培训,劳动者的机会成本就低多了。
  人力资本如何投资?
  事实上,韩国和日本等国家在经济腾飞之前,都在人力资本方面进行
  了大量的投资,如果不是在人才培养尤其是高水平技术工人的培养方面造就了大量的人才,韩国和日本的经济腾飞是不可能出现的,而我国过去这些年的经济增长实际上都是依靠‘卖苦力得来的,这种经济繁荣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虚假的繁荣,它给广大普通劳动者带来的收入改善和实惠是有限的,我们应当看到,绝大多数农民工其实都还没有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他们只不过是在工厂里做工的农民而已,要想成为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我们还必须对他们进行投资,以大幅度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进而言之,如果我们想真正摆脱被西方国家"剥削"的局面,真正改善广大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以及生活质量,仅仅高喊产业升级是没有意义的,关键是我们要设法提高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存量。谁都希望自己的劳动能够更加值钱,谁都想过好日子,可是过好日子是需要本钱或者资本的,这里的本钱和资本并非资金或机器设备,恰恰相反,它们就是指我们的人力资本。
  需要指出的是,人力资本投资并不仅仅体现在学历教育和学校层面,恰恰相反,大量的人力资本投资都是在社会上尤其是在企业中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阶段完成的,终生学习的概念更是提醒我们,人力资本投资很可能是贯穿一个人的生命始终的。回顾建国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和人才的发展,大约有两个比较典型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建国后的二十年,社会稳定、经济振兴、人才聚集,这主要得益于当时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推行教育方略,吸纳海外精英人才,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营企业纷纷开办职工大学和各类技术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急需的技术工人,这在当时迅速提高了劳动者水平,使新中国很快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个阶段当属改革开放的三十年,社会进步、经济腾飞、人才兴起,这无疑首先得益于国家体制改革,焕发了劳动者的内在潜力和积极性,再者就是恢复高考以及后来大学教育的逐步普及,使得我国人力资本整体水平得到新的提升。但是,在这个阶段的后半段,随着大批国有企业改制,很多职工被转岗或下岗,同时全国绝大部分原先由企业开办的各类学校都先后被撤销,再加上大学纷纷拼命升格和不断扩招,很多职业学校都因为生源不足而不得不缩小招生规模甚至关闭,这些情况一方面导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也导致技术工人尤其是高水平专业技术工人出现了严重短缺,以至于在市场上出现了高水平技工的工资比一些大学生甚至研究生都要高的情况。这种状况表明,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结构和我国的经济发展要求之间出现了错位,如果不能尽快纠正这样一种错误,大学生失业和技术工人短缺的双重矛盾会变得越来越突出。
  最近十年来,很多企业都或有意识或不自觉地削减对在职员工的培训投入,它们往往不愿意接收没有工作经验的初次求职者,甚至不愿意为在校的大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大家都幻想着用现成的人力资源,最好是拿来就能用,不用自己再费心去培养和雕琢,从而把理应由企业承担的培训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和社会。可以说,这是目前我们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題,这种情况有可能会在今后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变得更为严重。因此,在本轮国家进行大规模投资的一揽子刺激经济增长的计划中,必须充分重视和解决人力资本投资中最关键的瓶颈问题,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国家人才建设政策,包括具体配套的财政、税务措施,要求、鼓励、支持企业开展内部培训和开放实习岗位,带动全社会参与人力资本投资建设,以从根本上来保证人力资本投资的可持续、长远的发展。在这方面,德国、日本等很多国家都有不少可以借鉴的有效办法。
  当然,政府在开展针对失业的农民工、无法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以及其他城乡失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时,也需要做好培训需求分析以及相关的管理工作,首先是要根据对未来产业发展的预测和分析,确定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然后再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既然我们希望在未来实现产业升级,那么首先就要搞清楚新的产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来支撑。如果不能开发和储备好这些必要的人才,产业升级也只能是一句空谈。其次,在具体实施这些人才培训和开发计划的时候,政府可以考虑在充分利用现有的职业院校或其他资源的基础上,再采取其他投入方式,政府应当对现有的职业院校一类的正规教育机构提供补贴或其他形式的支持,让他们在为国家产业升级培养各种相关技术人才方面充分发挥作用。此外,为了确保投资得到有效的使用,国家可以通过进行培训资质认证、过程监督以及培训效果评估等手段,来确保国家的培训资金真正被用到受训者身上。
  无论如何,只要政府能够真正认识到,在当前这种经济不景气时期,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不仅本身是一种扩大内需的方式,更是一种为未来的新一轮经济增长积蓄力量的方式,那么,政府就应当转变思路,在进行硬件基础设施投资的同时,也重视软性人力资本基础设施的投资,通过制定相应的培训开发计划,对大量的失业人员,包括已经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多年,已经掌握了一部分工作技能的农村劳动者进行广泛的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知识、技能水平。这种公共支出不仅会对我国当前的社会稳定和刺激内需起到良好的作用,更会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发挥有力的推动作用。
网站目录投稿:笑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