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阿多诺》是一本由(英) 罗斯·威尔逊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导读阿多诺》精选点评: ●阿多诺在用哲学对社会进行现象学式的关照中丧失了全部激情,也许他最应该从本雅明那里学到的应该是一种粗犷的思考,对大众文化偏见也过深;没讲他的音乐哲学,不过我肯定不会喜欢 ●导读使我快乐 导读使我解脱 导读使我知道自己对不对 我爱导读 不能没有它 ●"拒绝躬身接受地狱是永恒的。" ●本书是重庆大学出版社"思想家和思想导读丛书"的其中之一,这套丛书的整体水准相当不错,但在这本《导读阿多诺》当中,对阿多诺思想的解读多少有隔靴搔痒的感觉,读完之后,还是无法对阿多诺的思想全貌产生清晰的认识,或许由一位英国学者来解读这位德国思想者的思想,本身就存在一个转译和再建构的问题。倒是本书结尾处常培杰先生撰写的那篇关于阿多诺思想的短评结构清晰,表达到位,如果全书内容都能有这篇短评的水准,那这本书完全可以做得更好。 ●对启蒙辩证法和艺术的指津对我来说很有帮助 ●前二章启蒙辩证法,第三章美学,后三章最低限度的道德和否定辩证法。感觉不是太适合对阿多诺完全不了解的读者,但对高手又浅了。对个人有用,给出了基本的阿多诺的样貌,加半星。 ●经验的边界。 ●阿多诺值得重新读解 ●这本导读也还成~阿多诺思想的核心还是反同一性,关于艺术、道德、文化工业的批判也都是以这一点展开论述的…阿多诺是少数能准确理解艺术形式语言的思想家之一,相当厉害~· ●我们国家搞哲学研究的的终极目标 接近阿多诺的品位 《导读阿多诺》读后感(一):超字数转书评 总的来说他老反同一(保护非同一的特殊事物)。拒绝概念化,反主体、总体。 概念性思考中存在着形式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为了自持而牺牲自我,理性与模仿。 艺术和哲学分别展示了精神的两个方面,而哲学则通过理性和模仿这两个元素的相互交叠冲破了具体化的坚硬外壳。 "和解"的精神是艺术和哲学的共同手段,是两者共同通往真实的化身。 强调哲学的表达。内在批判。 《导读阿多诺》读后感(二):对阿多诺的零星思考 阿多诺对奥斯维辛浩劫进行反思,认为浩劫的发生和"物化"思维具有亲和力关系,而物化的思维源于理性启蒙,启蒙需要被重估,对启蒙进行再启蒙,从康德到马克思的对象化思维,都将主体提高到自然之上,主体是能对客体对象化思维的主体,一切物体都是被主体对象化的物体,客体不再是本来面目,因为事物只有被主体规制化理性化才能为主体所用,对于不利于主体对象化的事物本身的特殊性是需要被剔除的,这种物化的工具理性大行其道,一切都成为了韦伯口中可以被计算的利益,情感被排除在外,当人也变成物来对待的时候,奥斯维辛的悲剧就发生了,对于人类来说是警示,但是不代表孕育大屠杀的土壤就不存在了,只要为了自我持存可以放弃诸多的理性还存在,只要启蒙仍然和自然对立,理性仍会招致其咎由自取的未成年状态,启蒙会导向其对立面神话反启蒙,奥斯维辛还会卷土从来,悲观的阿多诺给了零星希望,矛盾的解决不会发生在事物的同一性之中,而是在事物的特殊对立面的否定之中走向和解,奥斯维辛之后没有诗,对个人的启发而言,抛弃情感以及身体欲望的理性可能恰恰并非理性,过度的规训自我会招致疯狂! 《导读阿多诺》读后感(三):今天我们如何阅读阿多诺? 常培杰/文 我们时常听到,阿多诺这个死硬难啃的精英主义者的哲学尤其是文化理论早就过时了,但是阿多诺却以其思想的丰富、深刻和时代相关性,在理解他的人的心中一次次回击着这种浅薄之见。只要奥斯维辛这样的事件还有可能重现,只要我们的生活还没有呈现它"正确"的样子,那么阿多诺的声音就会被一次次地唤起。 荒谬的时代没有正确的生活。这是阿多诺给我冲击最大、让我思考最多的一句话。我时常看着照片里阿多诺深邃的眼睛想:若是阿多诺面对当下中国现实他会说出什么样的话?我想他还是会重复自己这句话。大多数生活在当下这个时代的人,都能深深体会到,如果社会整体出了问题,那么个人生活也总会变得面目全非。也可能很多人习以为常,不觉得这样的生活有什么不对,而这可能才是让所有思想者和意图做启蒙工作的人感到沮丧的地方。这并不是要每个人都对生活报以警惕,无法投入生活,而是应该认真想一想,怎样的生活才是一个正常的现代人应该有的。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在以"奥斯维辛"为代表的现代灾难和层出不穷的悲剧发生之后,可以说每个人都在过着劫后余生的生活。在这个"风险社会"中,风险既是偶发的,又是系统性的,似乎每个人都无处可逃。遭遇过此类灾难的人,是否有权利,有资格来抒发自己的痛苦呢?阿多诺认为,不能且无法抒发,因为浪漫抒情的土壤没有了,所有的歌唱都是在遗忘,在粉饰。阿多诺是极端的,但并非绝对的。他无法接受他人在自己沉冤未雪的亲人的尸骨旁载歌载舞,即便是挽歌,也因为那种节拍和韵律无法承受死亡之重而变得不合时宜。去向不明的岁月,挥之不去的悲痛,已经使得任何欢愉成为不可能,这也正是他反对那种通过制造欢愉来牟利的"文化工业"的主要原因。"奥斯维辛"之后,人们必须从思想、文化和制度反思和清理产生这种极端灾难的根源,让"奥斯维辛"永不再来(never again),这是阿多诺战后思想工作的主要目的。他主要反对的是那种欢愉性的艺术,对于严肃地思考和展现现代世界的苦难和无意义性的艺术作品,他仍然是推崇的。 或许,唯一能给阿多诺以慰藉的就是艺术。在阿多诺看来,艺术因其提供了不同于现实生活的图景而具真理性,又因其可能美化现实而具意识形态性。虽然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在阿多诺的艺术观念中较为重要的不是政治理念"进步"与否,而是艺术形式或艺术手法先进与否。他秉持艺术自律观念,但并非单纯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形式主义者和审美主义者。他认可的是自律艺术,其判断标准有两个:一是艺术形式是否具有整一性(unity),因为艺术形式整一性是艺术与物化现实区分开来,具有真理性的保证;二是艺术是否鲜明的政治介入色彩,若是则是他律艺术。正是在此意义上,阿多诺反对形形色色的以政治介入为目的,具有破碎的"无机"形式的"先锋艺术"。阿多诺断然不是一个"审美主义者",他从不希望借助艺术来直接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审美救赎",而是希望通过借鉴艺术的非压抑性建构模式,即以各要素并置其中互不压抑的"星丛"形态为模型,重构理性形态。 社会已经成为一体化的露天监狱。政治权力和金融资本狼狈为奸,个体生活已经面目全非。那些美好的生活经验,已在"就事论事"的合理化观念的挤压下变得面目全非。每个人都在寻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在寻求最有效的自保方案,然后人人自危。阿多诺不会问,这个世界会好吗?他会像他的师友本雅明那样说,一切文明史都是野蛮史,人类背对未知的黑暗未来,面对着自身那死去的过去,一个垃圾不断堆积的过程,被进步的大风裹挟,无能为力。如果说,本雅明还在期待最后的救赎之神弥赛亚从历史的断裂处突然到来的话,那么可能在唯物主义者阿多诺心中,并没有神的存在。人类不仅丧失了自由,而且其生活亦丧失了意义。 阿多诺在政治上是一个"哈姆雷特式"的人物。思想先于行动(实践),这可能是所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通病。行动必须以思想上的自我说服为前提,若是行动不具正当性,或具有未知的后果,那么就应该延宕这行动。无产阶级革命所要求的"党派"、"实践"和"阶级主体"等观念,其实一直没有成为阿多诺思想的重要主题。马克思主义,更确切地说历史唯物主义,对他而言只是一种思想方法,而不是政治主张。只是有时历史情势刻不容缓,他们却一直纠缠于思想清理工作,延宕走向实践的过程,因而被诟病为"政治寂静主义"(political quietism)。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本雅明不乏神秘色彩的革命观念才会对醉心实践的知识分子特别具有吸引力:革命就像弥赛亚的"救赎"时刻"爆破"历史连续性一样,会在任何一个时刻突然爆发,虽然他们并不知道这种爆破的方向。文人政治是危险的,当然可能政治中没有文人,而只有相对拙劣一点的政客。 阿多诺的文本是不可译的。他一直在试图建构一种非同一性的哲学思想形态。不像传统体系哲学那样对每个概念都做出清晰的界定,每个推论都都步步为营。阿多诺拒绝下定义,拒绝推论和体系,而是直接使用概念,让概念在语言网络中通过差异性,否定性地确定自身,并且青睐由尼采在德国发扬光大的"断片"文体。他会从不同角度反反复复地探讨同一个问题,并且将这些思考会以标号断章的形式(《最低限度的道德》)或以不分段的压迫式文体(《美学理论》)来呈现。阿多诺的文本充满了否定与自我否定,不给出确切不移的结论,而是展示思想的动态过程。 阿多诺的思想是不可复述的。阿多诺是个十分辩证的人,但其辩证并非思想自身的否定与自我否定的不断演化与自我游戏,而是因为复杂社会情势的具体规定性,特定观点必须在特定的语境中加以理解才能呈现它应有的意义。理论是对复杂社会历史情势和人类经验的把握,如此对于理论的把握也应回到具体历史和经验之中,其历史维度就包括了哲学史、社会史、艺术史和文学史等。历史的理论化是思想者的工作,理论的历史化是研究者的工作,二者的有机结合却是一种理想境界。可以说,每一个翻译和概述阿多诺思想的人都是在拿自己的学术生涯在冒险。 哲学作为一种"爱智"的活动,是不断趋向却从未完全占有真理的过程。每一个哲学家的思考,都是在为后来者提供必不可少的基石。导论作为繁复思想的复述,则是遍布分叉路径的思想森林中的路标,为初次进入其中的人提供方向,以免其迷失。思想的世界没有退路可言,因为这种进入是双向的,错误地进入其中,就会被思想错误地占有,因而每个思想者都必须对自己进入某种思想的路径及该思想的形态保持警惕。在此意义上,罗斯•威尔逊(Ross Wilson)的这本《泰奥多•阿多诺》因其把握住了阿多诺思想中的许多关键点和阐述的明晰性,相较于诸多介绍阿多诺思想的著作而言,不可多得。它有助于把握阿多诺思想的基本形貌,阐明其著述的基本观点、内在逻辑和历史相关性。尤其是该书最后的"进阶阅读",更是为阿多诺研究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思想地图。 《导读阿多诺》读后感(四):笔记(并非综述) 一、为什么是阿多诺(音乐的严肃思考,哲学反思的普遍性) 既注重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又不减低思想领域特殊之处的重要性。 芬尼根守灵夜的哲学意义,更多地与其叙事形式、措辞和句法,对"艺术作品"之概念的处理有关,而不是用它来证明任何预设的哲学立场。 文学应保留其自身的特殊性,不应与哲学关注割裂,也不应被仅仅翻译为哲学。 社会理论必须照顾到实际社会经验的具体细节。(坚持关注世界表面的琐事与碎片,以及主观经验的微妙差别) 探索并质疑具体细节和抽象范畴(哲学概念)之间的区分是阿多诺辩证法的一个核心。 阿多诺拒绝将音乐(以及艺术)当作娱乐消遣,艺术必须与社会状况相结合并进行严肃思考。 音乐并不再现或告诉我们任何东西,也不直接地包含任何观念,但仍具有其智性意义,从真理与非真理的角度进行思考,艺术的哲学阐释应导向艺术作品自身的构成方式。 音乐(艺术)的社会与哲学意义,音乐对阿多诺的思维模式的重要性。 哲学著作就是哲学作曲。哲学中重要的是其中发生了什么,如何发展,动机(关注)如何重复,而不是从中抽取的立场-陈述。 将工作与乐趣相分离对各自而言都是致命的。 哲学的表达(思想形诸语言)就是哲学自身的一部分。表达和精确之间的张力是哲学的命脉。 社会学,历史学,文学,都需要哲学反思。 二、启蒙辩证法(自然与理性的辩证关系、神话与启蒙、理性与摹仿) 神话已经是一种启蒙,是一种对于知识的尝试,夜游鬼是一种解释夜间响动的尝试。启蒙也是一种神话,人类不再恐惧自然,但越来越异化并敌对于自然。 具体现象(举例)并不只是为了证明抽象体系(观点、理论)。将特殊现象仅仅视为对已经解决了的事物的说明,正是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想要质疑的启蒙理性。 自然本身被视作启蒙理性思考和操控的唯一对象。通过将自然向着单纯物质的化约,自然现象被简化为一个单一基础,自然现象被化约为纯粹的客观性。 神话巫术中针扎的娃娃代表着敌人,活体解剖者来说刀下的兔子不是兔子,仅仅是实验的一个例子。单一的自然现象就其自身而言变得无意义了。 只有理性指定了什么是重要的,没有什么东西本身是重要的。 主体的客体化,"思想被物化为一个自主的、自动的过程,摹仿它自己生产的机器,以使它最终被机器所取代。"纯粹机械的思维过程替代了真正的概念性努力和认知。 自我持存的理性忘记了为何要保持自身,仅仅为了继续活下去,于是变成了自我毁灭。 人类理性与人类天性的割裂。(人们努力工作、赚钱、娶妻生子繁衍后代,其中自我持存的理性为了达到目的而将生命本身化为工具,人类天性所代表的自然在此过程中受到了既有意识又无意识的残酷镇压。) 理性对感性需要的拒斥本身就是非理性的。 柏拉图的摹仿意味着与现实的肤浅相似,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是再现,即对可能存在之物的表现。 阿与霍克海默则强调摹仿是一种同化,主客体之间的界限/等级关系是可以穿透的。 肥皂使用增多可以记录文明的发展,弗洛伊德。(文明/理性对不能忍受/掌控之物的恐惧) 压抑摹仿的理性本身就是一种对死亡/僵化的摹仿。自然被化约为一系列可以被精确计算的事件,于是理性也无意中将自身塑造为一台计算器。 经验的界限是历史形成并可以更新的。 三、乐趣(文化工业的特性、拜物与退化、快感与思想、空闲时间) 文化工业下产品的生产、分配、消费都是在一个统一的僵死标准下进行的,一切对产品的反应都在预期之中,也就根本不存在对产品的真实鉴赏与真实反应。文化工业的产品不需要也不存在艺术品的特殊本质与内部组织,而只是通过机械再生产和分配产生消费行为(购买),以及一系列的快感与震颤。文化产品之间的区别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能在不同类型的文化工业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款,然后通过购买卷入文化工业的落网者与织网者。 文化工业对艺术作品、对审美反应的消解。 工业品与艺术品之间的差别在于,其一,工业品只是一连串孤立重复的部分,"有秩序而没有联系";其二,工业品只是经验性存在的一部分,是现实的一部分,甚而加强现实。 文化工业依赖于现代理性之核心的算计。对消费者心理的揣摩,甚至故意的进行误导、塑造,都表现了文化工业如何根植又反过来影响现代理性与社会。 文化工业同时也卷入了对既定秩序的偶像化过程,肥皂剧、明星选秀、八卦新闻、饭圈文化并没有逃离或喘息于当代生存的严酷,文化与经验现实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文化工业所制造的虚拟产品已经不仅仅为消费者提供虚假的情感发泄,更成为了经验现实的一部分,甚至在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对其余的经验现实的理解与思考方式。 消费者不再思考整体,只默默顺从于碎片化的愉悦和快感,局部不再对整体进行批判。工业品本身并不糟糕,糟糕的是其分散注意力的能力。 快感不是因为对作品质量的鉴赏,而是因为对熟悉模式的认出。 一个理性化的社会很有可能去追求非理性的目的。 娱乐的目的并不是从现实中逃离,相反是肯定现实的,因为它要求获得快感的人们适应并接受眼下的荒谬,并从"反抗现实"的观念中逃离。 文化产品的潜能被牺牲了,因为所有的事物都必须套入既定的模式。(大众文化,或者大规模生产和消费的大众艺术,如何是可能的呢?当艺术成为大众的,艺术本身对社会、现实(或生活于其中的大众?)的批判与逃离又如何自处呢?艺术与现实是否也是阿多诺式的辩证关系?艺术与文化工业呢?) 乐趣和空闲时间实际上延长了工作的强迫性。不工作的时间要用来恢复已被消耗的劳动力,所以非工作时间只是工作的一个附加物。 阿多诺表明的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工人的物化状态。工人不仅在工作中被物化为劳动力商品,在所谓的空闲时间里,工人也并没有真正的自由选择。(可以设想一下一个工人(甚至中产阶级的白领)的周末是如何度过的。带着一家人去迪士尼,去吃孩子梦寐以求的肯德基,一家人围在一起捧着薯片或爆米花,温馨地观看选秀节目或好莱坞电影。当然,在网络时代,工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王者、吃鸡、淘宝、微博、抖音。)是的,资本主义的可怕在于,整个社会在某种意义上都可以分为资本家与工人,工人在空闲时间中能做的,不过是在文化工业眼花缭乱的产品中"自由"地选择一款,甚至无法有效地恢复劳动力,只是在所谓娱乐的过程中消费了自己的劳动所得,因而不得不再一次投入到劳动中去,无穷无尽。如何从这种无望的循环中逃离?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阅读、绘画、音乐,任何一种审美活动本身都是对生命与生活的肯定,对强制性工作的真正抽离与反抗。 四、艺术(艺术与社会现实、哲学的辩证关系、美学、对萨特保守主义的介入文学观的驳斥) "艺术在严肃与无忧无虑之间摇摆,正是这种张力构成了艺术。" 艺术既有社会性,又对社会进行批判。 美学自律与艺术的真理性内容(内部)。 对康德而言,审美判断不能建立在对于对象存在的功利目的上,也不能从它所判断的对象那里获得任何知识。(判断力批判) 康德美学集中关注的不是被判断的客体,而是判断的主观过程本身,坚持审美判断不能被预先确立的认知或道德范畴所决定。 艺术只有通过它与社会变动着的否定关系,才能被人理解。 阿多诺所思考的是一种辩证的美学,艺术是无法准确定义的,而是由它和它所不是之物(现实)的关系而被定义的。辩证的,运动的。 艺术是社会的社会性反题。 艺术是一种物吗?现存的事物都是社会的一部分,即都是被社会中介了的。 艺术作品只能通过成为一件物,才能成为物之外的东西。 艺术作品只能通过使自身变得真实来批评既有的现实,艺术的批判性方面正在于成为它所批判的东西(Ulysses)。 艺术是社会性的,因为它批判社会。 仅仅是作为某种特殊之物存在,通过遵循它自身的规律,自律艺术站到了社会的对立面,而这个社会中所有东西都必须被交换成别的东西(资本主义工具理性)。 艺术的asocial, antisocial是对现存社会的否定。 萨特将意义作为文学的基础,认为艺术总是需求着给予什么的,而意义也是直接可用的。 艺术反对现实之物,不是通过宣布明确的政治观点,而是通过它作为艺术的存在。 抒情诗的社会性:抒情诗本质的孤立性也可以被认为是社会性的,因为它是被个人主义的社会施加上去的。这种关系不是抒情诗的内容,而是抒情诗本身的存在而建立的。 艺术的真理性内容:实用哲学意欲进行的概念性总结,或者总是试图找出主题的尝试(社会学的,哲学的),无法得到艺术的真理性内容。 本雅明:艺术批判远不是对作品的判断,而是它达到完满的方法。 五、事物与思想,保持正确(对黑格尔宏大哲学的驳斥、个体与普遍、作为财产的知识) 艺术和思想的观念有着相似性。 思想作为一种存在服务于一种不存在的存在,这种存在反对当下世界的错误状况。 真理的审美形式(即哲学文本中的真理表达)对真理本身来说是根本性的。 哲学的形式是其意义的一部分。 最低限度的道德(小伦理学)的格言形式决定于对个人经验的仔细关注,反过来会产生对社会更大的洞见,而不只是固守社会科学的规范。(黑格尔式的普遍联系的哲学系统) 康德将任何事物的可能性条件简化成了已经存在的事物。 格言式的表达允许个人经验的独特性。 The whole is the false----The Ture is the whole. 普遍之物使人能将具体之物理解为普遍的,而不只是提供框架将具体之物塞入其中,使之被忘却。 现实最终服从于抽象,预设一个具体现实,同一性哲学的现象学,海德格尔。 阿多诺将思想和事物看作非同一性的。 错误地预设和解已经达到(或从来不被要求),这就是意识形态。 辩证法是对非同一性的始终如一的认识。 辩证法就是意识到思想在思考问题时具有不充分性,即事物对思想的抱复。 辩证法又反对对既有事物的单纯肯定中。 辩证法是对立原则的批判性反思,存在于思想和事物的裂隙。 六、没有生活的生命(道德辩证法,道德哲学) 资本主义坚持任何事物(包括人类)都是可以交换其他任何东西的。 检视错误生活的整体语境。 小伦理学显示出哲学教导善的生活这一职责的解体,也显示出现代环境下任何简单的善的生活的可能性日渐衰落。 康德与黑格尔对道德哲学的不同。康德是一种信念伦理,一种道德理论,根据主观性情或信念,愿望和意图。关注的是何为正确,不关注结果。 黑格尔则是责任伦理,考虑行动的语境和结果。伦理生活,是自在自为的法则和制度。 奥斯维辛和广岛核弹是如何发生的? are life 七、哲学的实现(思想与自由,快乐与知识) 自由的理想对人民失去了力量,原因在于从一开始它就被设想得如此抽象和主观,以至于客观的社会趋势发现它很容易被埋葬。 旧哲学从来没实现它所要求的,而只是被埋没了。 思考显然相当于抵抗,而不是去支持一个共同理由。思想拒绝被满足,思想在表达不快乐中获得快乐。 哲学的实现意味着通过哲学反思来理解和把握所有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