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补学科补情商,最近,上海市有位初三学生的妈妈花了近2万为孩子购买了一套情商课,引来家长圈一片唏嘘。原来,这位母亲发现孩子有人际交往障碍,想通过情商课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更好地认识自己和规划人生。(9月20日新闻晨报) 这位妈妈认为"拥有健康的心态可以受益终生,这比学奥数更值得",应该对这样的觉悟点赞。她不惜重金、积极设法矫正孩子存在的情商问题的做法,也值得肯定。 但补情商课的选择,还是让人有些担心。一是情商培训机构是否真的有资质和能力开展培训。最担心的是有些机构只是拉大旗作虎皮,只为经济利益而拿情商培训作为噱头和旗号。正如某些暴力戒网瘾机构一样,倒是把孩子给害了。乱糟糟的培训机构实在太多,对此不可不防。二是补情商课的实际效果十分难说。情商并非靠课堂知识得来,而是来自日常的点滴训练和实践。课堂得来的知识、技巧、秘笈等终究跟拥有实际能力是两码事。一周一堂课,可以由此得到启发和指导,但靠课堂讲授就想获得高情商几乎是不可能的。三是花费几万元补情商的做法,难以复制和推广。对不缺钱一族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一般工薪阶层尤其是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怕是难以承担这笔费用。早在2013年,武汉一11岁小学生花费6万元"重金培养情商",这样的措施实在难以效仿。 提高青少年的情商,最为科学有效,且成本不大的路径,应该是家庭、学校、社会共治。 家庭是培养孩子情商最主要的场所。以孩子的自我认知、情绪管控、人际交往、社会融入等为核心的情商培养,是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的,而且是一个长期持续不断的过程。父母是孩子的最好老师,尤其是在未成年阶段父母的言行、情商高低直接影响孩子的发展,孩子就是在跟父母深度接触和学习中慢慢成长的。因此,先做好为人父母的准备,孩子出生后也要不断地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情商水平,跟孩子一起成长,是培养孩子情商的最主要通道。 学校注重学生情商培养是教育的本义。素质教育也好,核心素养培养也好,只要是真正科学完善的教育都不会忽视学生的情商培育。学校培养学生情商的途径宽泛,方式多样。课堂辩论、课下演讲、师生交往、艺体竞赛活动、小组合作学习,以及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均可促进学生的情商训练和提高。而且这不需要多么好的硬件设施或名校效应,只需要学校遵循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全面育人、面向全体学生、开足开全开好课程等教育原则,而后采取一系列可行措施即可。但前提是学校应先走出应试主义的泥淖,摒弃唯分数论。 政府有关部门、机构和群团组织对青少年情商教育也可大有作为。各级关工委、妇联、团委、体委、少年宫、青少年实践基地、社区,等等,完全可以依据自身优势和特点为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出谋划策并做出自己的积极贡献。这些部门、机构可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而且这是普惠性、公益性的活动,任何家庭的学生都可以享受。同时,因为有条件引入专家指导,其效果自然更可靠。 说到底,培训机构的情商课仅是青少年情商教育的一种补充,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治,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孩子的情商水平。 近期相关原创评论: 胡欣红:培养孩子的情商,关键在家长 http://pgy.voice.edu.cn/index.php/default/index/show/31805 范军:高价补情商,实际是在给当下的教育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