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我的书》是一本由林文月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写我的书》精选点评: ●没有全读,个别不太感兴趣的跳过了。 ●虽然是讲书,可实际多为忆人,笔调诚挚~清昼堂一篇最佳 ●有个俳句大约是"青蛙跳进水池里,扑通一声",林文月在这本书里的走笔节奏就让我想到这个句子,徐缓从容,清淡却有味。 ●最后那篇《清昼堂诗集》实在是在太冗长了。 ●书因为人才活过来 ●2016年要读的书之一,很好的一本书! ● 读的林文月的第一本书,大二上学期读的。读完也就三四天,整本书并没有什么扣人心弦的情节,也没有什么血肉丰满的人物,在我看来,主人公就是作者本人,而就是一个个小故事,然而这些小故事也就是书评,说实话,说是书评不算好,但特点就是字里行间饱含作者的感情,不光是写书,更是写入了与这些书有关的人和事,让读者更深的了解作者以及她生活的那个时代。 林文月这本书的文风流畅,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但却让人舒服。 ●写藏书,也怀念人和事。 ●老美女受欢迎依旧 ●虽然挺喜欢看书话,但林文月不是我的菜,这本书又写得私人,除了台静农,其他人都无感,就马马虎虎看过… 《写我的书》读后感(一):24-60 还是林文月 从年初断续的读到五月。读书卡买的,广西师大出版社,48元,有点小贵,如果用现金大概不会买。 书装帧很好,雅白色调,黑白照片,硬壳精装,字体也舒适,开本有点稍小。封面摸上去有点布面的质感。 今年上半年一直断续的在读林文月的文字,娓娓而谈她自己的生活,这本书是她一个专栏的合集,她拥有的书,她自己写的书她译的书,她是教授学者译者,一直坦然的写书爱书,从容大方。· 她说到的14本书我都没有读过,或者有的读过别的版本,但是一点不影响我依旧喜爱这些文字,写她的书还是写书背后牵扯到的她的师长她的外祖父她的家人,特别是看到她的老师台静农先生精心保护陈独秀自传稿,很为老人的情谊感动,看着书中影印的陈独秀娟秀的小楷字,百感交集,这样的一个革命者身后如此萧条。 书中她提到她在译过的那本 《巴巴拉吉》(《破天而降的文明人》),我竟然有,不是她译的台湾本,是海南出版社的《帕帕朗基》,副题是一个土著酋长关于现代人文明生活的意见书,很偶然啊,翻出来放在案边。 还是最喜欢她的生活方式,安心的读书著书,很坦然不耍机巧。 《写我的书》读后感(二):看我买的书 #21天共读#第4天 林文月《写我的书》 重拾回阅读的爱好之后,林文月的书,接触得比较早,但是一直看不进去,无法有阅读的喜悦,我知道一定是我自己的原因,个人的知识储备不足,就很难把别人的学识转化为自己的心得。 很喜欢林文月这本《写我的书》,倒不是因为现在多看了几本书,再看林文月的文章不那么困难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喜欢"书"系列,林文月写她自己一些藏书的故事。 世间上的书痴家里多是塞满了书,随手就能翻书。林文月家里是几代读书人,她们家后来搬去台湾,也是和李敖一个样,不辞劳苦千山万水把书也带去台湾,这样很不符合"断离舍"的精神,却十足的书痴本色。 虽然终生皆苦,但是我眼里的林文月是让我羡慕的。她一辈子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一辈子看书写书翻译书,人生目标狠准稳,爱就深深的爱下去。香港台湾两地,不是被想象成"文化沙漠"就是被嘲讽,一个小岛能有什么作为?市场能有多大?格局又能有多大?就差没贴"井底之蛙"了,但是不要故意看不到,港台民众多有留学的习惯,大学读完,继续出国深造,也许就是不甘于局限于"小岛""小渔港"里。 "关于书的内涵和与我相遇的因缘,以及某些人和事的记忆。书,不但其本身有鲜活的生命,并且与我自己的生命如此密切地关涉着。"这就是《写我的书》的缘由吧,读者看#你们的书#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缘分呢? 《写我的书》读后感(三):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书 文/*** "文字,是鲜活的,而书,是有生命的。" 林文月在她的新书《写我的书》的自序里这样写道。 林文月的话,我深以为然,一本书就像一条生命,确有它的前生与来世。它从一个人的头脑中走出来,再由一个人的手雕刻到纸张上,再通过油墨的铺陈让读者可识可知可诵可思,又有爱书的人带它回家,或躺卧在书桌上或垂首于书架端。它永远像一位谦逊的朋友,在喧嚣时躲避,在寂寞时陪你。任谁都想有位这样的朋友吧! 《写我的书》,顾名思义,会以为是一本有关林文月本人的传记。然而,本书实则是写林文月藏书赏书读书的趣事,写书自然会联想到人,所以故人老友齐齐上阵,说事当然会扯上遥远的年代作为底衬。由此,"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书"便成了这本书不可替代的怀旧旋律,心里抹不去的回忆也就和成了歌。 读者倘若有错觉,未尝不是件美事,林文月的人生有太多值得写的故事。生于上海日本租界的林文月,十几岁时随家人移居台湾彰化,从那时开始才由所受的日文教育转学中文。谁知如此的变故竟为她搭建了一座人生桥梁,让她在中日文学世界里穿梭游弋,身兼创作者、研究者和译者三种身份却乐不思疲,成绩斐然。 林文月毕业于台大中文系,专业是中国古典文学,后成为研究六朝文学的佼佼者。本书中所提到的《景宋本三谢诗》便与她的硕士论文《谢灵运及其诗》有关。"景,读影。宋本,指宋代刻本。三谢,则谓南朝诗家谢灵运,谢惠及谢朓。"而此书竟然是林文月在京都研习那一年,漫游古书铺时购得。然而,这本线装书并非真正善本,而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翻拍宋本复制印出。做这项工作的,竟然是一位热爱中国文物书籍的日本人桥川时雄。此书由宋代成书到被桥川君将复本从中国大连带到日本着实费了一番周折,可被林文月沿着岁月的痕迹摸索寻来的时候,我们真的像关心一位老朋友的命运一样惦记着这本书的人生。书的命等同于人的命,书活着,我们也有力量。 "三谢诗"的人生远远没有结束,在京都游学时认识的匈牙利青年学者郝仪万又送了林文月一本同样的书。我们不知道"三谢诗"兄弟在书架里相认时,是否抱头痛哭,走了千年时光终得相认。若哭,也是欢喜的泪。而台静农在"三谢诗"上提字已经是三十年前的事儿了。送书的郝仪万已经退休了。人宛若书,期待下一世再聚首。 如今82岁的林文月在美国颐养,邻居们总能发现隔壁的老太太收到来自中国的书籍和杂志,便暗自猜测她不是作家就是翻译。他们怎知她真的是大名鼎鼎的散文家和翻译家!美国小说家卡森•麦卡勒斯说,"散文就该潜藏诗的性情,诗倒是要呈现上乘的散 文的清亮通达。"我觉得用此句形容林文月的散文恰到好处。从年轻时的《京都一年》、《读中文系的人》到年老后的《饮膳杂记》、《三月曝书》,她的笔力始终是睿智从容的,只不过青年从容,晚年笃定,始终有一种大家闺秀的风范。领居们孰不知她便是《台湾通史》的作者连横的外孙女。 如果谈及林文月的翻译成就,就不得不说说书中的这篇《源氏物语》。众所周知,该书乃百万言之巨著,连一般的日本人都没有耐 心读完,何况中国人。林文月翻译此书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偶然机会,先从翻译一个章节着手而一发不可收,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源氏物语》被喻为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需先翻译成现代日语。明治时代女歌人(和歌作家)与谢野晶子本的版本,谷崎润一郎的版本,还有圆地文子的版本,林文月都认真研读过。随后,她又将英译本也找出来阅读。送英译本的柯庆明,由西雅图寄书的杨牧,还有那位密西根大学的日本文学教授……这本翻译著作竟然连起了五湖四海的版图。难怪她要将书中的一句和歌翻译成:若有真情总缱绻。这与丰子恺的同句翻译大不同! 爱书的人都懂情,而我的书就像是我的命。 转载请豆邮联系 《写我的书》读后感(四):情到深处情转薄 今年上海有春天、有夏天,是个很美好的开年,可是,我与先生两个人却相当不争气,赶了个前后脚,各自生了一场病,于是,在这个美丽春末夏初,我便多次奔波在医院里。在充溢了各种味道的医院里,等着叫号,等着化验,等着拿报告,等着、等着,幸好,我在"等着"之中,先后读完了从去年初冬一直积压下来的书,谁说春天不是读书天,只是未到读书时罢了。 就像林文月先生在她的《写我的书》自序里写道:"是怎样一种因缘,让我遇到了一本书,得以有机会阅读一些文字,丰富了我的生命。"这些书让我在医院冗长的等待里,融解了所有的烦躁和不安,同样如她所说,"未必是那本书的内容,和对于内容的感受领悟,而常常是那书的本身,以及关涉那一本书的属于我个人的记忆怀念。" 这些在医院里读完的书,便将成为我将来"个人的记忆怀念"。 自从读了林文月先生翻译的《源氏物语》之后,便喜欢上她清洁干净的文字,简单明白的叙述方式。冷不丁拿到《写我的书》时,觉得书名很有趣,可以换不同角度去理解:第一,写林文月先生个人的书;第二,写林文月先生自己著作的书;第三,写林文月先生的藏书,结果,读完之后发现,这果然是林文月与她藏书藏稿的"个人的记忆怀念",缩写其实就是林文月先生的个人"书话"。 在《写我的书》里,林文月先生选取的书一共十三本,手稿一本,按照书写的顺序是:《庄子》、《变态刑罚史》、《景宋本三谢诗》、《文学杂志合订本》、《源氏物语》、《日本书纪古训考证》、《论语》、《奈都夫人诗全集》、《巴巴拉吉》、《The Poetry of T’ao Ch’ien》、《郭豫伦画集》、《Lien Heng(1878—1936):Taiwan’s Search for Identity and Tradition》、《陈独秀自传稿》、《清昼堂诗集》,每一本书都有一段旧书缘,涉及到她与她的外祖父、朋友、师长等等因书而成的故事。针对林文月先生自己来说,也大致是她一生之中,自幼年、成长、读书、立业、教学、退休的一个简短的与书之缘的历程记录。 《写我的书》全书所选书、稿,都源自她的书房,选题涉猎面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历史、政治、个人诗稿等,林文月先生写了她与这些书、稿的因缘,无论是翻译还是获赠的结缘,还是种种岁月里的变迁,都与她有着深深的关联,如她所说:"与书重逢的喜悦,遂渐渐沉淀,迷惘感伤之情,不由自生。" 有意思的是,其中在《Lien Heng(1878—1936):Taiwan’s Search for Identity and Tradition》这本书里,几乎看不见她的"个人的记忆怀念",那是本关于台湾近代精英史的英文学术著作,连横是主轴,在这篇书话之中,林文月先生只写了书的大致内容,与她什么关系却看不见,冷不丁看去颇令人费解,但细心的读者只要仔细看看最后一段,便明白了。 除此之外,那份不能算是书的手稿,便是《陈独秀自传稿》,仅仅看着名字,便会让人看得眼热,更何况是亲笔,可惜她捐赠了,不知何时可以得见真颜了。 透过这些她与这些书、稿的因缘,看见书、稿里来来去去的各种身影,看见她外祖父当年的身影,看见她好友的身影,看得见她和这些人对文学、艺术、历史等等种种投入和种种专注,一本并不厚的小书话里,层层叠叠的,是她娓娓道来的过往深情,还有种种曾经发生,却又不能写在翻译注释,或者添加这些书的备注里的边角料,无论是对台静农的爱戴,还是对叶嘉莹的亲好,或是对郑骞恭敬;无论在第四研究室,还是在她的书房;亲情、师事与友谊,简洁的叙述之中,潜藏了她对往昔岁月的种种"迷惘感伤之情"令人掩卷叹息,感伤连连。缕缕淡淡的幽情却清晰地跃然纸上。 于我,《写我的书》便是一本淡书,"质朴舒朗","隽雅堪传",这是她给郑骞的诗和著作的评价,我以为,这也应该是林文月先生自己的写照。 这一本不大不太厚的书,陪着我在喧闹和浓味的医院里慢慢读来,"情到深处情转薄"便力透纸背了,说到这句诗句,恐怕也是若非深情,怕是看不懂的,同样,若非深情,便也写不出如此淡淡文字里深藏着的深情。 2015年5月25日星期一上海 【天涯】http://blog.tianya.cn/post-150117-84166535-1.shtml 【网易】http://iwenqing.blog.163.com/blog/static/143014422015425105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