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暗示效应和反暗示效用载舟亦可覆舟


  这不是偶然巧合,更不是鬼使神差,心理效应其实就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让我们一起走进一对有趣的心理效应,去解读它,认识它和利用好它。
   暗示效应和反暗示效应。心理学中,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对人的行为反式,思考方向和思维方式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且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暗示效应。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自觉地接受暗示,并按暗示做出行为反应的心理现象。而反暗示效应是指说故意引用反语或过分夸大事实真相,最终产生的结果与正常推论得出的结果大相径庭的效应。这种效应与逆反心理不同,有利于调动人们的注意力,赢得人们的关注。
  暗示效应在社会生活中是极为普遍的心理效应,"安慰剂效应"、"影视效应"、"名牌效应"、"广告效应"等等都存在暗示效应的缩影。有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在1985年的美国洛杉矶有一场较大影响的足球赛,观众达数千人。在看比赛期间,有六个人反应胃部不适,有的反应肚子疼痛,有的表示想呕吐。赛场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猜想他们是喝了台下出售的某种饮料出现的不良反应,于是通过广播提醒大家不要再喝这个牌子的饮料。不料,广播播出后不久,竟然相继两百多个人出现食物中毒现象被送往医院。所幸,该品牌的饮料送去检查后,发现饮料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这时,广播又通告这个检查结果。于是这个消息也传到了医院,那两百多名"患者"不治而愈,兴致勃勃地跑回球场看球。这个故事里的两个广播都给人以心理暗示作用,虽然两个广播的暗示效应作用是相反的,但是其中的心理作用原理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极好体现暗示效应的例子。可见,暗示效应不仅有积极的作用,也会有消极的负面作用。
    如果我们一直接受积极肯定的心理暗示,会对我们的心理,行为,情绪产生积极的作用;相反的,如果我们一直接受消极否定的心理暗示,那么我们的各个方面也会受到消极的影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在学生宿舍里,只有一个人在认真读书,其他的舍友都在上网和打游戏,那么最后这个人有很大的可能坚持不了学习,加入舍友的上网、打游戏的行列。但是,如果其他人都在学习,只有一个人在上网,那么这个人很有可能会强迫自己学习,不甘落后。
   由上可知,暗示效应在群体中所起的作用尤为明显。但是暗示效应也经常能够被运用在个人身上,特别是教育方面。而且儿童接受暗示比成人强。因此暗示效应和反暗示效应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应用十分广泛。作为班主任,怎么对待班里的待优生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建设一个班级的重要环节。老师和待优生交谈,不能一直说一些刺激性的语言,这样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比如"朽木不可雕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等,反而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他们最后完全丧失学习的动力。这个时候,班主任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循循善诱,从他们的语言,行为,情绪等细节方面进行关注和鼓舞,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要做到尊重和平等对待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心理暗示,待优生得到关注,也会变得更加积极学习,成绩自然会提上去的,进而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健康地成长。
   暗示效应影响力之广,生活之中真的是处处都有它的应用。就连我们熟知的催眠术的实质上也是利用暗示效应使人进入催眠的状态。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被成功催眠,只有那些暗示性比较强烈的人才可能被催眠。当催眠师对全场一起催眠的时候,在催眠师的指导下,就有很多被催眠了,接着就会做出一些催眠师发出的指令。而没有被催眠的也大有人在,这些人是可能是暗示性比较弱的,这里的催眠暗示语对他们就起不了暗示作用。暗示效应的存在极为普遍,但是催眠术却只能作用于小部分人。一般来说,女性的暗示性强,感情比较脆弱,容易接受暗示进而进入催眠状态。而男性,特别是坚毅的、胆汁质的男人,他的暗示性会比较弱一点,则很难进入催眠状态。
   同样,反暗示在生活中也很常见到,尤其是在市场营销和广告宣传的时候,往往对消费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达到很到的宣传效果。而且对同种事物采用不同营销手段所产生的效果往往也是天差地别。例如:香烟的广告商有意在广告上写:"抽烟有害,请勿抽烟,其中包括XX牌香烟。"结果,更加吸引顾客购买这种香烟。下面的情况则截然相反。有一个不吸烟的人,他朋友叫她帮他买墨西哥那里的烟,结果那包烟上面有十种吸烟患病的图片,像肺癌,咽喉癌等,于是那个人一点也没有要吸烟的尝试,这是暗示效应作用。
   就连史书里都少不了这两兄弟的身影——诸葛亮"请将不如激将"的激将法中起主导作用的就是反暗示效应。在教育过程中,激将法也是一种激发孩子学习动力的一种方法。针对一些自尊心比较强,智力比较高以及上进心强的孩子可以运用反暗示效应,起到提高能力和战胜自我、树立自信心的作用。但是,激将法若被人误用或者引用不当,就会造成一些无法挽回的悲剧。比如,家长和老师言语过激,会给孩子心理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进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甚至有的孩子可能会感到孤独绝望,而产生轻生的念头。因此,激将法要慎用。
   生活之中,有趣心理现象很多,像"刺猬效应","催化效应 ","霍桑效应""人来风效应"等。解读心理效应,有助于深入了解问题的真相,更好地换位思考,看穿问题的本质。
  参考文献:
  [1]汤笑.心理效应解读.[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年
  [2]胥继华.暗示效应在差生转换中的应用.[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5月
  [3]赖丹凤,伍新春.激将法:载舟亦或覆舟:暗示效应在差生转换中的应用.[J].教育科学研
   究,2010年10月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关注华南师大心理学研究会会刊《心砚》~
  关于心理学研究会的更多资讯
  欢迎关注心研新浪微博"华师心理学研究会"
  "优化实践技能,促进学术研究"——心研,为你传递更多.
网站目录投稿:海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