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约有12000名美国印第安人随着美国军队来到了法国战场,然而直到战争最终结束了,扔人还有三分之二的印第安人并不是美国公民。这些为美国二战的印第安军人的身份问题随着战争的胜利与军队的复员又浮出了水面。 19世纪,印第安人在美国西进运动中,被美国军队和移民驱赶到了保留地。在一战中加入美军的印第安人被美国人的主体欧裔移民看成是勇敢和爱国的代表。而印第安人在战争中做出的贡献也被视为美国数百年来白人和印第安人种族对立的终结。 然而,当印第安复员官兵返回美国时,新的身份问题又出现了。在当时的美国,大约有30万印第安人被迫生活在保留地内,这些保留地和美国各州实施不同的制度,理论上在这些土地上印第安人可以自治,不用纳税。但是印第安人不但没有美国公民权,还必须服从印第安事务管理局的管制,而保留地本身也逐渐受到白人的侵入和干扰。 按照规定,印第安士兵在退伍后应该回到保留地生活,因为他们在此处有地产和家庭联系。但是,已经在欧洲战场战斗又在美国城市长期驻留参加庆祝的印第安人士兵拒绝返回,希望从此定居在城市内,这和美国印第安事务管理局的打算截然相反。最终,在老兵的抗议下,1919年,西德尔法案通过,印第安退伍士兵凭借参战的贡献,有权定居在保留地外,并获得美国公民权。 不过,印第安老兵同时也失去了免税特权,他们往往被迫要卖掉保留地内部的土地来缴纳沉重的地产税。然而,印第安事务管理局和印第安退伍士兵的冲突很快再起,因为前者希望成为美国公民的印第安人融入社会,"像美国公民一样生活",即放弃印第安姓名,改用欧式姓名,放弃印第安传统服饰和传统舞蹈,并遵守美国禁酒令。但是印第安退伍士兵坚持抗议和抵制印第安事务管理局的同化策略,他们既不希望被转化成白人,也不希望被边缘化,坚持保留印第安传统方式,并不断发动抗议运动。 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印第安人公民权法》,其中规定:"在美国境内出生的非公民印第安人,就此宣布为美国公民:兹规定,授予这种公民权不得以任何形式损害或影响任何印第安人对部落或其他财产的权利。"此外,印第安退伍士兵的抗议还推动了20世纪30年代新印第安人法案的通过,美国印第安人在保留地内外获得了更多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