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读后感锦集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是一本由(英)奈保尔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5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精选点评:
  ●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我感觉,他很g.
  ●访谈录
  ●我就是欣赏奈保尔的细致劲儿
  ●终于赶在出发前看完了。作者虽然是印度裔,却是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讲80年代的印度,跟印度神(话)剧一起看,所以对提到种姓制度的章节比较容易理解。但是由于对印度历史和宗教政治不了解,整本书还是很艰涩难懂的。
  ●这本就是一部口述史啊,当然还是文学范畴,没什么所谓的客观全面
  ●有点太琐碎了,但是内容大多是有意义的,我边读就边忍不住地和中国进行对比。有时候想想,中国没有急进的宗教冲突,大众没有宗教信仰,倒也少了许多麻烦。
  ●百万叛变的今天在27年前详尽的走访中显露端倪,身份与思想迥异的人群在不同向度上演绎的"叛/变",汇集成一种时代精神。臻于化境的写作,瞬间脑残粉。翻译也很棒。
  ●需要反复重读和查阅,血肉丰满,比前两部需要更多的知识储备
  ●在异国和故土间纠结的奈保尔,记录下了在传统和现代间焦灼的印度。
  ●真诚客观的当代印度社会面面观,以访谈录的形式展现,仍能深深感受到作者投向故土的深沉的关注和牵扯不断的情谊。当代中国怎么就没有这样一位记录者呢?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读后感(一):平铺直叙的口述史
  每个人都在讲自己的故事,拼起来就是印度的近现代史。
  看完以后的感受类似这个帖子:
  http://www.douban.com/note/145603576/
  简单说:印度的问题都浮现出来,而天朝的问题都隐匿起来。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读后感(二):印度人民站起来了
  看了几个评论,感觉有两点不是很同意。第一,这个印度三部曲的第三本水平不好,明显比第一部要差。也许内容比第二本翔实一些,但是也难说有多出彩。作者明显是在为前两部凑个整,毕竟西方文学界和艺术节对于三部曲的执迷还是很大的驱动力,作者也比较上心,所以看着也很费心。直到最后一张,稍稍回到了原有的简单轻松的情调。
  第二,作者明显对印度非常的乐观。虽然印度的恐怖袭击和政治混乱会没有答案,但这就是印度。本书标题中的叛变,来自于1858年的印度人民大起义。百万叛变将这一起义的内容扩展到了孟买的贫民窟,加尔各答的毛派和班加罗尔的王公,以及泰米尔人的反印度情绪中。当所有的一切都被打破,印度的未来是非常的光明的。这就好比文化大革命,彻底粉碎反资修。打倒了一切的牛鬼蛇神,新的印度会重生。
  作者中年已尽,步入老年后回头看看自己的人生,也正如印度的变化。自己曾经多么风华正茂,最后终究回归原始。每一个不同的小故事似乎都说着这样类似的故事。人还是难以超越时代。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读后感(三):full of hope
  无尽的出走,尽数回归。奈保尔同他书里的角色们一样,在不断完成这一循环。印度无比多元的社会宗教经济层次里的每种人生被缓缓道来。这样遵循身份标签的描述并不新鲜,但在这儿极其详尽,那些社会层次就通过奈保尔不厌其细致的描绘展现在陌生又遥远的读者面前,随后每一种人生都完成了自己的突破与回归。这种回归的意味,我想一部分是源于奈保尔自身心态的转变。27年后,他完成了第三次印度次大陆之行,最后回归斯利那加的雪山湖畔,也回归了父辈远离的印度,回归了幼时在特立尼达岛上作为家庭的旁观者以最初的记忆所不能理解的祖辈的印度。
  书里的每种人生,都和这片次大陆上的近代史息息缠绕 - 他们普通又不平凡,渺小又宏大。每种选择,每种因果,每种未来的路,都由这些历史基因给出暗示。最初,奈保尔认为这片土地逆来顺受,经过27年的出走和回归,他发现这里从来不缺million mutinies的传统与契机。
  距离这本书写成已经又过去了快30年。还有没有哪位作家可以延续这样对故土的希冀,愿意给予她时间与理解,陪伴她,目睹她,记录她,在自己逝去前,留下新的希冀。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读后感(四):分得清头绪吗
  我2006年11月去印度,走了一周,见了一些政府官员/媒体从业者,以及NGO,当然也接触了底层的人群——虽然他们多半不会说英语,我们之间的沟通得依赖NGO人员的翻译。
  无数次,我们被提醒说印度种族众多,风俗繁杂,语言种类也复杂——纸币上的13种官方文字就是最好的说明。我们谈得最多的,种姓制度和贫困问题,还有妇女权益。
  可是,我得承认,自己对印度的认知还是很粗浅,所以我回来后再次细细阅读相关的文字。奈保尔的观察和采访很好,选取的人物都很有故事,但是,说实话,我很怀疑能有多少读者真正沉浸下去,了解他笔下形形色色的印度人,这些人的梦想和困惑?尤其是,谈到他们的宗教,以及因此产生,现实中或想象中的冲突对立,绞缠着,成了难于解开的死结。
  参照中国的状况,我不知道是否该庆幸还是担忧——庆幸中国人似乎不那么宗教色彩,但我也知道这得归功于当局高压严密控制的政局。现在的社会状况还算平稳,但是除了贫困分化的问题之外,还隐藏着多少种族/族群的矛盾?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读后感(五):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
  这是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的第三部,作为一个访客,奈保尔对印度的观察是广泛而深入的,与不同种姓不同宗教不同阶层的各色人的访谈,使他可以足够全面的对印度七八十年代以来发生的种种变化做出评析。
  奈保尔敏锐的观察到了印度社会深层结构的分离趋势,这也正是书名含义所在,每个人都学会以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及自己所属的团体,也开始产生某种愤怒。印度到处弥漫着这种愤怒,所谓百万叛变,即每个人都在重新考虑着未来前进的方向。
  以婆罗门为例,这个曾经风光无比的头等种姓,在新时代中却遭遇了种种尴尬,收入微薄,碍于习俗却又难有突破,虽然他们还是乐师和舞者,还是庙里的祭司,他们却已处于逆境,必须采取守势。然而他们也在求变,他们甚至会为了节省开支而亲自去做清理厕所这种属于贱民的工作。与印度其它的各色群体一起,他们在重新寻求自身的定位,如奈保尔所说,我们必须把这样一个文化的衰落,"看作是一场更广泛的前进运动的一部分"。
  睿那教徒巴布谈到他周围所面临的种种威胁时说,"我们所有问题都是经济方面的,如果经济方面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其他问题",而那些经济有问题的地方,如贫民窟,则是制造仇恨的温床,种种冲突的趋势不断往那里漫游,所有新的区分和认同在那里都变得更加鲜明。
  我猜这也是奈保尔所要重点强调的一个观点,在奈保尔对多数访谈对象的谈话中,收入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在全球化如此势不可挡的今天,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回避这个议题。
  书里面有很多对印度风土人情社会风貌宗教习俗的细节描写,读起来令人兴致盎然,虽然题材严肃,但并不枯燥,是绝佳的床头读物。
网站目录投稿:旃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