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影 屈琦 以作品得到冷战双方文学界认可的作家,肖洛霍夫是其中一位。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洛维奇·肖洛霍夫(1905.5—1984.2),苏联时代伟大的小说家,1965年凭借《静静的顿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出生在维申斯克省顿河流域,父亲是哥萨克下级军官的肖洛霍夫用文学的笔墨描绘出了一幅又一幅顿河哥萨克的生活图卷。1924年,他在《青年真理报》上发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说《胎记》。《静静的顿河》也在之后不久开始创作,前后历时十四年,直到1940年,这部鸿篇巨制才宣告全部写作完成。 不管是《静静的顿河》,还是《一个人的遭遇》,或是《新垦地》等小说,肖洛霍夫所描写的人物都与所处环境和成长历程紧密联系,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充满口语风格,展现出具有鲜明特征的哥萨克风土人情。在肖洛霍夫的作品中,农民并不是单一的淳朴厚道或是落后无知的形象,哥萨克也是在国内战争、卫国战争以及农业村社等重大事件中摇摆不定,人物行为受到各方面因素的推动和制约。 肖洛霍夫的作品充满"真实",其中不仅有严酷的现实,也有人性本真的美好。他的作品并非倒向一边,只描绘战争和各类斗争中人民的痛苦境遇,或是只一味歌颂主人公的光辉形象。无论是哪方面,肖洛霍夫都能加以深刻描写,这对于全面反映时代特征无疑有着重大的意义。西蒙诺夫曾言,"有这样一些作家,如果不读他们的作品,就不可能对某一国家的当代文学得出明确的概念。我们就有几位这样的作家。肖洛霍夫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苏联时期主流作家的代表人物,肖洛霍夫对当时的社会主流意识相当拥护,并在文学界做了一些政治工作,不少事情让他在20世纪80年代后备受争议。另一方面,他仍能得到冷战时期西方文学界的认可,并成为苏联历史上唯一获得斯大林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从一定程度上看出,他的作品能够超越意识形态的对立,不愧为真实反映社会动荡与变革的时代之作。 肖洛霍夫的作品對中国文学界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1928年,《静静的顿河》第一部在《十月》杂志上发表,次年,鲁迅便约请贺菲翻译出版,并亲自校订、撰写后记。此后,肖洛霍夫的作品出版后很快就被介绍到中国,《一个人的遭遇》1956年在《真理报》上刊登后,当月就产生了两个中文译本,先后在《解放军文艺》和《译文》上发表。 肖洛霍夫作品推荐 《一个人的遭遇》 《顿河故事》 《静静的顿河》 相关电影作品: 1958苏联电影《静静的顿河》 1959苏联电影《一个人的遭遇》 1975苏联电影《他们为祖国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