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古代的一个军有多少人军长咋称呼


  古代的一个军有多少人?军长咋称呼?
  在现代军事编制里,作为战斗单位的"军",是级别是非常高的,指挥官为军长,由若干个师(或者旅)编成的军队一级组织,通常隶属于军区或者方面军、集团军群。依任务、装备和编成,分为陆军军(步兵军)、坦克军、空军军、空降军等。
  一个军的规模有多大,历史上并没有固定统一的标准,一个军的编制有的很小,有的很庞大,比如抗战时的29军,有十万之众,一些庞杂的军刚刚过万。整编后的军,一般按照三三制原则,一个军下辖三个师,满编制的一个师为15000人,有的整编师有3万人左右(整编师与军基本雷同)。
  军级以下的军事单位由低而高依次为班、排、连、营、团、师(另有旅级单位),其中,一个班大约由十名战士。依三三制,一个排由三个班组成;一个连由三个排组成,加上连长、指导员、副连长、副指导员、各排排长、司务长等干部,有的连还配有炊事班,人数大约在120人左右;一个营配有四个连左右,人数大约在500人左右;一个团配有三个营,一个标准团人数事1500人;一个师包括五到六个团,再加上隶属于师后勤处的二线非战斗单位,比如养殖场等,隶属于师侦察处的特种侦察连、雷达站等,再加上师部以及其他单位,所以这样算来一个师是一万人左右,而一个标准师的兵力也就是一万人。一个旅比一个师少一个团左右,而一个标准师是10000人,所以旅人数大约在7000人左右。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古代史料或演义小说中,也有"军",那么,古代的一个"军"有多少人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军"字,"军"是个会意字,最早出自金文,从车,从勹——表示用车子打包围圈的意思。古代打仗主要靠车战,驻扎时,用战车围起来形成营垒,以防敌人袭击。所以,军的本义指围成营垒,后来引申义为驻扎、军事单位等。
  古代最初级的军事单位为乘(音shèng),"乘"是当时军队的基本编制;以战车为中心配以一定数量的甲士和步卒(徒兵),再加后勤车辆与徒役编组。古代形容一个国家的国力,主要用其军事力量来衡量,这才有了"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等语。
  自商﹑西周以迄春秋,战车一直是军队主要作战装备。以马拉木质战车交战的作战方式叫"车战",战车成为战争主力和衡量"国家"实力的标准。商代晚期一些遗址中已发现战车痕迹。周武王伐纣"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其后,逐渐有了"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之称。
  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千乘之国即诸侯国。
  按照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司马法》所载,古时候兵车1乘,有甲士3人,步卒72人。打仗时,甲士3人立于车上,1人居中驾车,2人左右执兵器以战,步卒随车前进。这样看来古时候以一个车为作战单位的作战人员大致有76人。"千乘之国"就是有"千乘之兵"的国家,兵力约76000人;"万乘之国"就是有"万乘之兵"的国家,兵力可达76万之众。
  军队最早被称为"师",比如甲骨文中的"师"即为军队,西周的金文中,军队仍为"师",至春秋金文叔夷钟、庚壶铭文等始见称军队为军。
  "什伍"之制是中国古代军队最初、最基本的编制。中国古代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就是一五一十的"什伍"之制。商代开创的这种"什伍"之制后来被周朝继承,而周代的军队也是以战车为核心,1辆战车及其配属的步兵合称"乘",是最小的编制单位。比较一致的说法是每5乘编为1队,由仆射指挥;每两队由"官"指挥;每10队编为"卒",由"卒长"指挥;每2卒编"师",由"师氏"指挥。周代仍然以"师"为基本单位,但师的数量逐渐增加,据史料记载西周王朝兵力最多时达14师。
  春秋时期步兵逐渐成为独立的兵种,与车兵并列。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仍有战车兵,与步兵混编,依旧是作战兵种。西汉也仍然有"车士"的编制,以及在直属朝廷的北军中有专门的"虎贲校尉",有"车骑将军"名号。
  汉代军队编制沿袭秦代。按照战时编制的常备军逐渐固定,以部为基本单位。部由校尉指挥,因此部有时也称"校"。校尉出缺由军司马代领。东汉时直属朝廷的北军"五校尉"部队称之为"五营",每营应该相当于过去的部,但编制定额仅千人左右。校尉的级别相当于郡尉(比二千石),军侯相当于县尉(比六百石),屯长、队率相当于县吏(比二百石、百石)。部以下的编制不固定,根据任务各有几个"曲";而部以上的编制也不固定,由朝廷根据战略方向、战役任务委派的将军,指挥根据该任务而组编的几个部,构成一支某个战役或战略方向的兵力,有时就称军。将军的指挥部由于要在野地宿营搭建帐篷而称之为"幕府",朝廷往往给予相当大的人事权力,允许临时任命幕府官员,因此将军出征也就叫做"开府"。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军队的基本编制情况相当混乱,史籍的记载也不明确。总的趋势是部、曲的地位日益下降,成为将领的随从亲兵,其中大多数都是将领的奴仆,没有人身自由,最后部、曲联称,成为法律限定的一种贱民。而将军越封越滥,所领的"军"的员额不断缩小。
  关于北朝时期军队编制情况,史籍记载不是很明确。据说北魏时期也是以队、幢、军3级为基本编制。但据说军仅千人左右,则或许是100人左右为队,以上3队1幢、3幢1军。指挥官分别为军主、幢主、队主。军以上编制不固定,根据战时需要组编由"统军"、"别将"、"都督"等指挥。
  关于北朝时期军队编制情况,史籍记载不是很明确。据说北魏时期也是以队、幢、军3级为基本编制。但据说军仅千人左右,则或许是100人左右为队,以上3队1幢、3幢1军。指挥官分别为军主、幢主、队主。军以上编制不固定,根据战时需要组编由"统军"、"别将"、"都督"等指挥。
  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对传统军队编制的改革力度较大。据说当时在皇帝之下设6个柱国大将军,每个柱国大将军管辖两个大将军(共12名),每个大将军管辖两个"开府"(共24名开府),每个开府管辖两个"仪同"(意思为仪仗可以与开府相同,总共48名)。这些听上去级别很高的军官实际指挥的士兵实际并不多,每个开府所指挥的是"军",只有2000左右将士。
  到了近代的湘军、淮军,采用了10进位的基本编制,每10名战斗兵加1名什长、1名伙勇,组成1"队";8队组成1"哨",有哨官、哨长;4哨(前、后、左、右)组成1"营",加上营官的亲兵6队,全营总兵员数500人,另有180名长夫提供后勤运输。营为基本的战术以及经制管理单位。后期,又组编若干个营(4、5个)为"军",设立分统指挥,若干个军上再设立"统领",是为战役方向单位。
  由此可见,各个时代的军事单位也不尽相同,虽然同样称"军",但其内含并不同。
网站目录投稿: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