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的培训是在北京郊区一个叫蟹岛的度假村进行的。培训是封闭的,我们的吃住都在度假村。基本的日程是,早上6点开始打坐,一直到晚上9点,早中晚餐,各休息一会。 刚到会议室的场面比较震撼。250个瑜伽垫挨个铺开,每个人都席地而坐。来参加培训的,既有从澳大利亚、加拿大赶来的金发碧眼的老外,也有台湾和香港的华人,有教师、学生、医生、记者、心理咨询师、瑜伽教练、培训师、老板,甚至还有一些和尚和尼姑。四面八方来的人席地而坐,卡巴金和他的搭档萨奇老师在前台上,同样席地而坐。全场一片肃静。席地而坐时,讲者和听众更容易被一种神秘的感召力联结在一起。当年,甘地向印度的支持者阐述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理论时,他们也曾这样席地而坐。更远一些,达摩向信众讲法,或者佛陀给弟子讲经时,也曾这样席地而坐。 修行最主要的活动,是坐禅、行禅和身体扫描。在回忆这一段时,我深吸了一口气,感受空气缓缓流过我的鼻腔,进入我的肺部。我感受着腹部的变化,再从嘴里缓缓地吐出这口气。我闭上了眼睛,但大脑仿佛又打开了另一双眼睛,仔细地观察着身体每一点细微的感受和变化。我安静了下来。 这就是我在一周里做的最主要的事。 安静而挺拔地坐着,像一座大山,不去哪里,也无关时间,就让心神安驻在此时此地。 长久地集中注意当然不是容易的事,思绪会以它自己的逻辑和节奏,慢慢地飘散。当我意识到注意已不在呼吸时,缓缓地,温柔而坚定地,把它拉回到对呼吸的关注,不苛责、不批判,却明确方向。我也把这种觉察从呼吸时扩展到打坐时腿的疼痛,扩展到自己的所思所想,扩展到情绪的升起和落下,甚至扩展到我们的人生际遇。遇到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觉察。全心投入而又置身事外的觉察。 坐得累了,卡巴金和萨奇会及时摇起铜铃。清脆铃声把我们从静默的坐禅中唤醒。我们起身,开始行走。行禅同样是静默的,它是另一种觉察。你需要留意自己想要迈脚的动向,留意自己如何迈出第一步,留意脚弓、脚尖接触地面时的感觉,留意身体的摇晃和平衡。 从局外人看,培训的现场是相当震撼的。你忽然看到这么多人静默地,缓慢地,迈着不熟悉的步伐拖动自己的身体,这不是僵尸入侵的场面么?但参加培训的人却自得其乐。 走得也累了,有时候我们会在瑜伽垫上躺下,做身体扫描。身体扫描的要点,同样是觉察。我们需要跟着指令,是从脚到头,觉察身体每一处的感受。常常一躺下,还没来得及扫描,就能听到此起彼伏的鼾声了。我从来没睡去过,每当睡意袭来的时候,我会让自己睁开眼睛,让外面的信息进来,以保持清醒。 觉察是无处不在的。除了这三个活动,所有有助于你觉察此时此地的活动,都可以被当作正念的练习。所以,生活处处兼修行。卡巴金曾经带领我们做过一个吃葡萄干的练习。我们要以最缓慢的速度,用触觉感受它,用嗅觉闻它,缓缓地把它放到嘴里,用舌头的每一个细胞,感受它的味道,轻轻地咬它,最后慢慢地咽下它。整个过程历时半小时多。我有时候想,这么吃葡萄,是不是也该考虑下葡萄的感受啊。 静修第三天,我们经历了36小时的止语。这是静修最特殊的部分。正念强调对静默的崇拜,是因为,思维和语言会干扰我们的心神,而只有在静默中,我们才能真正地和自己在一起。止语期间,我们不能说话,不能阅读,不能看手机和电子产品,甚至连眼神交流都要尽力避免。早上5点30起来,我和@李松蔚 老师在静默中,各自洗脸刷牙。我走出宾馆大门抬头望了望满天的繁星。星星分外闪亮,在北京,真是难得。我看到一群群的修行者,默默地在寒风中走向我们共同的目标。我们假装不识,却格外清楚彼此的存在。然后是静坐、行禅、静坐、行禅…… 那36小时,我们没有过去未来,只有现在。我们无依无靠、不声不响、不思不念,唯有觉察。我们为自己制造了一个乌托邦,在这个乌托邦的世界里,我们既是囚徒,也是国王,但说到底,我们还是、甚至更是,我们自己。 这样的36小时,很短,但很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