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我国古代的书籍为何称简策


  所谓的书籍,是指装订成册的图书和文字。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书写方式、所使用的材料和装帧形式,以及形态方面,也在不断变化与变更。我国最早的书籍,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比如大家所熟悉的甲骨文。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
  造纸技术发明以前,古人记事主要是用墨写在竹木简上。人们将竹木劈成狭长的细条,经过刮削整治后在上面写字,单独的竹木片叫做"简",若干简编连起来就叫做"策" (亦写作"册"),这是现在称 1本书为1册书的起源。
  《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说明商代的祖先已有编连的简策,记载了商代推翻夏王朝统治的史实。由于竹木易得,书写记事比甲骨、青铜、玉石等记事材料方便,篇幅不受限制,编连成策后阅读存放也较便利,因而书籍的生产比过去容易得多。
  简策是我国最早的正式书籍形式。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的叫策(册),编简成策的绳子叫做编。简策上的字均用毛笔墨书,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叫做削。简策制度对后世书籍制度的影响很深,现代出版工作中的许多习惯用语、名词、概念,如"册"、"编"、"篇"、"删削"等,就是沿袭简策时期的制度的。
  据《说文解字》,"册"是象形字,就是用绳子将一片片的"简"系在一起。一根简容不下许多字,长文章必须用许多简编成策。在当时,一篇文章就是一册,所说的篇"也就是那时的计数单位。如《论语》二十篇,《孟子》七篇等。
  中国先秦时期的古籍,最初就是写在简策上而流传下来的。在纸张发明并推广普及以后,大约在公元 4世纪的东晋时期,简策才基本绝迹。
网站目录投稿:语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