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古六大茶山历史文化及发展的介绍


  位于勐腊县象明彝族乡境内的孔明山,当地人称"龙谷岩"(海拔1788米),这与蜀国丞相诸葛亮安定南中的传说有关。在《新纂云南通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祭风台在城南六茶山中,其上可俯视诸山,俗传武侯于此祭风,又叫孔明山。"民间流传,古代的龙谷岩山上,风大无比、飞沙走石,刮起来令人无法睁眼。诸葛孔明来到龙谷岩,见此情景,设坛祭风,大山得孔明智慧,山风平息。后来龙谷岩就有了孔明山和祭风台的名字。
  在西双版纳的南糯山一带,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
  相传三国时代,诸葛亮带兵南征,途经西双版纳的南糯山。士兵们因水土不服,一个个患了眼疾,看不清脚下的路,于是在大山中迷失了方向。诸葛亮情急之下把手杖捅入山坡上,刹时间,奇迹发生了。
  诸葛亮的手杖活了,竟然生根、发芽、长叶,变成了葱绿的一株茶树。诸葛亮摘下茶叶煮水让士兵喝。茶水有明目之功效,士兵们喝了茶汤后很快恢复了视力,走出了大山。从此,南糯山上便有了茶树,这里的少数民族就把此树称为"孔明树",将此山叫做"孔明山",尊孔明为"茶祖"。
  后来每逢农历七月十六日,在孔明生日的这一天,当地的人们都要举办"茶祖会",高悬孔明灯,载歌载舞,对月品茶,寄托思念。
  其实,古六大茶山早在三国以前就种植有野生古茶树,三国以后即有少量的茶叶作为商品交换贸易,到了晋朝,茶叶商贸逐渐得到发展,唐、宋时期已形成茶叶种植基地,茶马互市渐成定制。明洪武年间,古六大茶山被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管理区域。清朝中叶,茶山贸易空前鼎盛。
  古六大茶山于元朝初步形成,茶园超方亩。明朝时茶园面积进步扩大。到了清朝年间,茶同栽种面积超过10万亩,尤其是清乾隆至咸丰年间,是古六大茶山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最为鼎盛的时期。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古六大茶山在清朝末年及民国时期逐渐走向衰亡。
  当时的古六大茶山有三座半分布在倚邦附近,有一座半分布在易武,有一座分布在今基诺山。茶叶产量以易武为首,倚邦启次,朝廷所需贡茶,由思茅厅负责在倚邦、易武采办。
  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古六大茶山又恢复了"万亩茶山万担茶"的丰盛景象,展现出昔日茶贸兴盛的风采,易武茶山成为今天最著名的茶文化之山。
  勐腊,是一句傣语,汉译为盛产茶叶的地方,也叫茶乡或茶水河流经的地方。传说,很早以前:佛祖释迦牟尼来到勐腊传教讲经时,当地信徒殷勤献茶给佛祖品茗,佛祖便赐名勐腊——茶乡。
  历史上,古六大茶山除攸乐茶山在今天的景洪市境外,莽枝、蛮砖、倚邦、革登、慢撒五大茶山都在勐腊县境内。明、清两朝的贡茶也多在勐腊县境内的五大茶山采收加工。
  历史上著名的制茶重镇倚邦、易武也都在勐腊县境内,当年用石板铺设的茶马古道仍有迹可寻,依稀可见。
  倚邦街,一是明清两代声名远扬的一个山乡集镇,有"普洱茶博物馆"之称,在明末清初就扮演着普洱茶文化使者的重要角色。
  倚邦街位于勐腊县象明彝族乡北部,如今是村公所所在地。倚邦街在史志中简称为"倚邦",是历史上古六大茶山的中心。
  倚邦街有一块保存在村支书家里的清朝牌匾,匾上刻有"福庇西南"四个镏金大字,左边落款:护迤西道事前署普洱府思茅同知加三级记录十次功。牌匾右刻:光绪二年岁在丙子季夏之季。"福庇西南"表明作为清朝贡茶产地之一的倚邦在西南地区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倚邦村公所门前靠放着三块字迹已经模糊不清的石碑,分别是乾隆二十年,(1755年)、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光绪十三年(1887年)所制。
  声明:本平台文章版权,图片版权,视频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如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处理, 尊重原创 立志弘扬传播茶文化茶文化精选优质自媒体文章,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茶文化立场。不承担任何责任
网站目录投稿:作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