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片场借助新媒体时代,为所有想发声想表达的年轻人提供了凭借视觉语言发声和表达的机会,在传统影视拼关系讲人脉的"江湖影"之外,打出了一个新的增量市场。 它是最早在新三板挂牌的新媒体影视公司;它迅速完成三轮融资,受到阿里创投、红杉等资本大咖的青睐,估值达到6.7亿元……这家名为新片场的公司,正在新媒体影视领域迅速开疆辟壤。 单看这些数字,可能不会使人诧异。但是如果我告诉你,这份成绩单是4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在短短几年间实现的,你还会淡定吗?成立不到5年就能登陆新三板?撑起6.7亿元估值的新媒体影视公司又有何过人之处?带着疑问,记者走进新片场位于北京南锣鼓巷的工作地,对话新片场的联合创始人陈跃,力图呈现"新媒体影视第一股"的"养成记"。 爱折腾成就"北邮合伙人" 看过《中国合伙人》的人一定印象深刻,这部以俞敏洪、徐小平、王强为原型的电影激励了不少人。现实中,新片场的4位创始人正用自己的经历,讲述着"北邮合伙人"的故事。 与很多人的初衷一样,新片场4位创始人的创业也是源于兴趣。尹兴良、陈跃、李扬、周迪4个人都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大学时的他们就属于能玩、会学、不安分的那拨人。大学时的陈跃热衷于参加各类活动,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感受生活的新鲜感。用新片场CEO尹兴良的话来说,就是"爱折腾"。"爱折腾"的4个人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拍摄短片,正是这个爱好,培养了他们深厚的友谊和默契,把他们紧紧的拴在了一起,成就了日后的新片场。 事实上,新片场并非4个人第一次创业。在创办新片场前,他们尝试做过一款陌生人交友软件,虽然在北邮的校园论坛中发布后效果还好,但因为一些原因,最终未能继续下去。不过4个人开始意识到,团队一起努力,或许可以做一些有影响力的事。 伴随着网络微电影的盛行,互联网+影视的想法给了"北邮合伙人"以启迪:为何不搭建一个平台,将热爱视频制作的人聚拢在一起,推荐、分享微电影?怀揣着这个想法,4个人创办了北京海纳艾美科技有限公司,这是新片场的前身。 彼时,新媒体影视市场方兴未艾,整个行业的内容形态以电视、电影为主,微电影虽然开始发展,但是盈利模式并不清晰,选择以这个口径切入,对于陈跃和伙伴们而言,无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过"北邮合伙人"们认准了这个方向,并且积极布局和深耕,所以在2015年内容"风口"来临时,新片场已经摆好了队形。 影视人才"收割机" 目前新片场通过内容矩阵开枝散叶,吸引到大批新媒体影视行业从业者和爱好者的入足。陈跃告诉记者,新片场的定位是内容的源头生产者,挖掘优质内容,聚拢优秀的影视制作人,根据每个创作人的特点,提供最适合的项目,同时给予拍摄、后期、推广等一系列服务,打造从业者、内容、渠道的闭环。另外,新片场同时具备自制的内容栏目、积攒自己内容制作生产的能力。 伴随着新片场的发展壮大,V电影集合了近500万的短片爱好者,培养了大批的忠实用户,在竞争日渐激烈的红海中,新片场实现了突围。"首先证明新片场平台的向心力强,能够吸引到最优秀的影视制作人,在新片场的平台上能找到可以拍出好片的人;另外,我们的审美、选片、制作能力也得到了认可,所以才会迅速的占领了市场。"陈跃笑着说。 "这么看来,新片场的发展顺风顺水?"对于我的提问,陈跃马上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事实上,新片场也经历过一些波折和转变。2013年到2014年期间,新片场的发展遇到了一定的瓶颈,当时团队尝试过向纯互联网平台发展,但是因为变现期长,盈利模式不清晰,也终止了。"我们讨论过很多次,最终认定未来影视的‘高速公路上缺少的一定是‘内容的汽车。"陈跃告诉记者。内容的真正发动机还是"人",陈跃和团队认准制作人平台的这种战略地位,为一些充满才华的影视制作人打造了"新片场"这一社区。 掌握了大量的人才资源后,如何更好地运用也是一門学问。陈跃告诉记者,新片场的人才输出,主要通过短视频和网络电影两个通道、两个矩阵相互补充。在新片场团队看来,短视频内容比较适合年轻的制作人,主打的是吸引流量;对于网络电影而言,2016年是爆发的一年,新片场借着这个"东风",着手进行布局,修炼内功。 凭借着精准的定位和持续的深耕,新片场成长为国内最大的影视创作人平台。盈利模式上,新片场的主要收入来源包括:拍摄和发行网络电影、短视频视频网站等渠道获取的发行收益;影片中的广告收入;通过自制网剧,培养自己的IP,创造各项后续品牌衍生收入和利润。同时以控股和参股的方式,同一些工作室合作,签约一些网红。在陈跃和团队眼中,网络影视IP化也是重要的商业路径,可见"人"的生意始终是新片场看重的重要一环。 花若盛开 清风自来 2015年新片场正式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新媒体影视第一股"。之所以选择挂牌新三板,是新片场基于公司运作更加规范化、资本进入之后,新片场展开合作具备品牌背书的综合考虑。根据新片场2016年的年报显示, 2016年新片场营业收入为7299.1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77.92%。在新三板所有影视公司中,新片场的营业收入增幅最快。 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弥漫开来的"资本寒冬",给不少创业者泼了一盆冷水,创业领域一面被阴霾笼罩,一面"马太效应"凸显。事实上,对于真正的优质企业而言,"资本寒冬"显然不是问题,反而成为了他们发力的重要时机。"吹尽狂沙始见金",创投机构借此找寻真正的"绩优股"。 在投资人眼中,新片场显然就是这样的"绩优股"。2014年5月,新片场收获来自阿里的千万元投资。2015年8月,红杉资本出资3600万元,认购新片场16%的股份。2016年9月,新片场完成C轮融资,而此轮融资,由天星资本领投,红杉资本跟投,融资后估值达到6.7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据2016年度新片场的年报显示,杭州阿里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持有新片场17.91%的股份,而这家公司的背后,马云持股80%。这也就意味着,马云间接持有新片场接近15%的股份。 新片场C轮融资的领投方天星资本投资部副总监赵明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评价:新片场借助新媒体时代,为所有想发声想表达的年轻人提供了凭借视觉语言发声和表达的机会,在传统影视拼关系讲人脉的"江湖影"之外,打出了一个新的增量市场。天星资本基于新片场的行业地位和发展潜力,选择牵手新片场。 作为"新媒体影视第一股",一路走来的新片场收获了鲜花和掌声,也承载了否定和质疑。在陈跃看来,虽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但是整个市场的容量足够大,源源不断的新鲜事物被创造出来,这里面的想象空间仍然很大。新片场基于现有的沉淀,以便在新热点出现时能够迅速占领。陈跃对此充满信心。年轻但不失沉稳,成为了4个创始人的特质,朝气蓬勃的"北邮合伙人"们正在用互联网的方式,改变整个影视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