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美国旅行家J. Martin Miller到中国来旅行,后来他把自己的见闻、自己拍摄以及收藏的照片编辑成书,于1900年在芝加哥出版。Miller看待中国的眼光很不友好,他是一个"黄祸论"(Yellow Peril)者。抛开他的错误观点不论,这些老照片客观上保存了晚清社会的第一手史料。 难得一见的老北京崇文门大街。 白人女性创办的手工学校。 这所学校面向女孩子招生,主要的课程是纺线和织布,另外还有一些健康知识教育。但其背后真正的教学内容是基督福音,也就是说办学只是外国人传教的一种形式而已。女孩子普遍存在学习纺织技能的现实需求,传教士抓住了这个机会,挂羊头卖狗肉。 一场有高级别武官参加的活动。 坐在案前的武官身穿铠甲、肩挂羽箭,看上去威风凛凛。说实话,这种装扮已经落后于时代了。铠甲挡不住快枪利炮,弓箭也难以对付敌人的热兵器。军事装备不能与时代同步,是国家的悲哀。他可能在观看自己的队伍操练,或武学学生的射箭表演。 文人的聚会。 在一个非常典雅舒适的环境里,他们有人在弹琴,有人在对弈,有人在抽烟,有人在看书,还有一个小厮在伺候茶水。看上去惬意悠闲,文化气息很浓厚。 打包成箱的茶叶。 我们看到墙上挂着"顺发洋行"的招牌,这是晚清有较大规模的英商企业。Miller说这些茶叶将沿长江运到上海,而后再海运到欧洲。我们推断此地是汉口,晚清时期大量外商在汉口收购茶叶,甚至建起了加工厂。这些装货卸货的苦力每天工资25分(不知是美分,还是银元制下的分?)。 一辆满载乘客的"出租车"。 这辆"出租车"是晚清常见的独轮车,在城里载人送货方便快捷,很多车夫以此为生。不过,令人惊奇的是,一辆独轮车竟然能载9人,装载能力很强大,这对车夫平衡推行的技术是个考验。 戴枷示众的犯人,这是室内摆拍。 在实际执行戴枷刑罚时,犯人的枷板都会写上所犯罪行和执行时长,并要站在闹市让来来往往的百姓观看和评议。对犯人来说,这种刑罚既是体罚,也是精神羞辱;对围观者来说,这不仅是一次执法,也是社会教化。 华北平原上的牛车,两个农民与白人男子互相对视。 码头堆满被压制成饼状的牲口草料,即将登船运走。 热闹的上海福州路。 上海租界里的福州路也叫"四马路",这里保留相当多的传统生活方式,故称租界内的华界。晚清上海最大的商业街并不是南京路,而是福州路。这条马路上常年歌舞升平,戏子、官员、商人和文人都有其位置,三教九流混杂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