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什么?古往今来众说纷纭。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哲学家艾里希•弗洛姆也在《爱的艺术》一书中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爱"这一主观性极强的话题进行了既饱含时代特征又充满理性思辨色彩的理论阐述。 作者在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爱是一门艺术,就像生活是一门艺术一样。如果我们想要学会如何爱,那么,我们必须以我们想学其他艺术的方法来进行。诸如音乐、绘画、木工以及医学或工程等艺术"。在这里,作者将爱作为一种可以和其他艺术相提并论的艺术来看待,表达了自己对爱的独到见解。 但不管是什么样的爱,有一条红线始终贯穿始终本书始终,这条红线就是给予。作者认为,"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它是主动地‘站进去’(standing in)的活动,而不是盲目地‘沉迷上’(falling for)的情感。如果用最通常的方式来描述爱的主动特征,那么,它主要是给予(giving)并不是接纳(receiving)"。 虽然,爱是给予而不是接纳,但这并不是说,爱的给予者在给予爱的过程中没有任何回报。笔者认为,这里的给予,并不是简单地无私奉献或忘我付出,或者说,给予者本身在给予的过程中并非一无所获。如作者所言,给予者在把自己物质财富、快乐、兴趣、同情心、知识、幽默、忧愁等给予别人的同时,不仅增加了别人的生命价值,丰富了别人的生活,也提高了自己的存在感。 因此,虽然"不是为了接纳才给予",但是"给予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快乐"。在真诚的给予中,人无意识地得到了别人给他的报答和恩惠。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第三章振聋发聩地指出,西方文明的社会结构以及从这种结构产生出来的时代精神,无助于爱的发展。他说,"同胞的爱、母亲的爱和情人的爱,其作用和地位被形形色色的伪爱所代替"。要想理解作者这种标新立异之议,首先要理解好作者对现代西方社会的分析。 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是以政治上的自由原则为基础,另一方面,作为一切经济和社会关系的调节者,它又是以市场原则为基础的。商品市场决定了商品交换的条件,劳动市场调节劳动力的获得和出卖"。这带来的结果就是"现代人同自己疏远开来,同他的同伙们或同事们疏远开来,同自然界疏远开来。他变成了一种商品;他把自己当作一种投资来体验生命的活力,而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这种投资必须给他带来可以获得的最高利润。人的关系,实质上,是疏远了的或异化了的机械般动作的人的关系"。而"机械般动作的人,是不可能有爱的;他们能交换自己的‘人格商品’,期望公平的交易"。 在这种以"资本"为主义的文明语境中,同胞的爱、情人的爱甚至母亲的爱,都会被甚嚣尘上的金钱交易之风所裹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分析,作者不无悲哀地指出,"这些伪爱,实质上是爱的堕落或溃散的多种变式"。 令人欣慰的是,在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病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弗洛姆并未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而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如何爱的微观的合理化建议。他说,"对一门艺术的实践,需要有约束感、专注感、忍耐性、高度关心"。 因此,要想实践好"爱的艺术",就要学会自我约束,"最关键的是,约束感决不应作为一种以外界强加于自己的规则来实践,而应该成为自己意愿的一种表现;一个人要把它感觉为一种乐趣";要学会全神贯注地珍爱当下,"相对别人而言,主要是对别人说的话洗耳恭听""任何活动,只要以一种全神贯注的方式来进行,会使人更觉醒;而每一种心不在焉的活动,会使一个昏昏欲睡——与此同时,在一天工作结束后,它反叫人更难入睡";要学会忍耐,别"走得太快",以免"灵魂跟不上脚步";要学会如何既关心自身,更关心他人。 此外,还要培养自己的谦逊感和理性上的信念。尤其是后者,这"需要有勇气,需要有承担风险的能力,甚至还要心甘情愿地接受痛苦和失望"。 相关原创书评: 李兴旺:【好书读评】做一个有能力爱的教师 http://pgy.voice.edu.cn/index.php/default/index/show/30643 胡爱萍:【好书读评】每个人都应该读读这本"爱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