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清明节的来历如何能否写一首清明诗


  清明节的来历说来有点长。
  今天我们清明节放假都是用来扫墓,祭奠祖先,并且视之为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但是我们真正深入了解之后,就发现其实清明节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悲伤节日。
  清明节是快乐的时光。
  中国自上古时代一直到今天,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除了少部分权贵之外,在没有出现职业军人之前,几乎全民皆农。农民在一年中的作息时间到如今都没有大的改变,春耕秋收,夏出冬伏。老百姓最有空闲,又适合外出的时间就是初春和秋天。春耕就忙了,秋收也忙了。秋天天气转寒,树木凋零,呈现出败落萧瑟之相,所以"秋后无事",一年之中抓到的死刑犯也是这个时候开刀,"秋后问斩"。一是氛围肃杀,二是老百姓不忙,可以来看杀头,也是执法机构的立威。
  而春耕前的无事,最适合的就是出游、聚会、恋爱了。
  所以从很早起,中国老百姓在三月上旬(春耕前)有三个传统节日。
  第一个是上巳节。这个节日就是个大家欢快相聚、一起下河沐浴、插柳招魂辟邪的日子,也是元宵节之后男女相约最好的日子。在古代十分流行,由于过于开放,到了理学兴起之后,觉得有伤风化,就进行官方打压,最终取缔了。只留下了插柳条、吃地菜煮鸡蛋这些民俗。
  另外一个是寒食节。寒食节是禁火的,也就是不能生火,所以只能吃凉的。这是为了纪念被重耳烧死的介子推,制定的官方性质节日。刚刚过完热闹欢乐的上巳节,忽然一下连火都不能用了,又没有娱乐活动,吃冷食(青团),这日子就有点惨。正好这个时期天气多雨,凄凄惨惨,大家就想起老祖宗来了,所以一般就利用寒食节去祭祖,顺便去清理坟头上春天疯长的杂草。
  这种不许用火的节日,虽然是祖宗规制,但总归是不讨喜的。到了唐朝,寒食节就被缩短到三天,但还是对正常生活有影响,所以最后也就消失了。不过这段时间扫墓的习俗就留了下来。
  而清明一般是寒食节最后一天或者第二天,正好是寒食节过完了,老百姓最舒心的一天,所以清明节其实是很开心地出去游玩、踏青的日子。因为前两个节消失了,习俗就都被清明节接了过来,插柳、扫墓、踏青就都归清明一个日子给负担起来了。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地方扫墓要在清明之前完成的原因,因为本来就是寒食节扫墓。
  搞清楚这一点,再看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恍然大悟,行人都是被吃冷食、祭祖搞得欲断魂了,终于到了清明,还不得找个酒家大吃一顿,所以牧童遥指杏花村。
  那么我们就写清明诗,也不妨开心一些。清明淫雨霏霏,连绵不断,坐在山中屋内,不想出门,接了些山泉水煮茶,随口占一首七绝交差。
  清明
  延绵三月清寒雨,打尽西窗艳李花。
  我与春山相对久,清明捡水煮新茶。
  这是一首平起不入韵,押平水韵"六麻"部的七绝。没提扫墓,但是也没有出去踏青,只是在房中枯坐,煮茶写字,消磨春光。
  没有深意,聊以交差。
网站目录投稿:雪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