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底,我和盆友"漂流客"准备移栽一棵双干山松。这棵山松桩头直径约三十公分,干身弯曲有度,松皮龟裂,枝托分布合理,主副干遥相呼应,是难得的好桩。 2012年初春,我们开始给双干山松挖土裁根,为后续移桩做前期的准备。我们按约60厘米的尺寸留好桩头泥胆,留下主根,把侧根全裁了。为不影响裁侧根后树的水分供养平衡,树的顶枝和个别大枝作了裁剪处理。之后我们又把挖出的土回填。为防大风把树吹倒,我们又在树的4个方向用大号铝线拉紧固定。其间,多次观察松树的长势,我们发现生长虽然稳定,但可能被裁根的缘故,长势一般。 ▲初次挖土裁根后的照片 (图1) 经过近1年的放养,2013年元旦期间,我们出动多人,上山大干4个多小时,将双干松树的树桩进行挖掘出来,并细心的把桩头包扎好,运到养护地。为了让松树移桩后容易成活,我们又再次对树桩把过多的枝条进行整理疏剪。 松树喜阳光,怕渍水,我们用红砖砌成池子,把它种在池子里,既通风又不易渍水。池底放入含红砖瓦块、小石头的粗粒土,约占池高的1/3,以利于疏水。然后再填充提前配好的泥土,我们用的是塘泥、蜂窝煤渣、泥炭土、按大约4:4:2比例混合的培养土。 移栽后第一次定根水一定要浇透,第二次就要看泥土的干湿度来决定是否要浇水了。一般情况是要求润而不湿,不干不浇,一浇浇透,树身叶面可以多喷水,利于成活和恢复长势。 ▲这是下山种植后盆友"漂流客"在给松树进行第一次浇水 (图2) 山松下山种植3个月内是树桩成活的关键期,此时的精心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每天给树身喷几次水,头部视情况及时浇水,泥面一干就浇透。 春天来临,经过冬眠后的松枝开始萌芽,松芽由浅红慢慢变成深红,直到变成松笔,预示着危险期已渐渐远去。到了4~5月份,深红的松笔开始打开,松桩进入生长期,管理也迈入正常化。这时松树虽然萌芽生长,但还不能够施肥,因为挖桩过程中山松的断根严重,新生的根系还很弱。约1年后,树桩准备萌发第二次新芽的时候才开始薄薄施了一些有机肥,进入正常的管理。 ▲2014年5月松树的长势旺盛(图3) 这么高大的松树,我们原先只想当作地景养护,但在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双干松树很有盆景的韵味。于是尝试着用盆景的修剪方法进行造型。2014年,在炎热的七月,我们冒着酷暑进行第一次剪枝逼芽。半个月后,发现嫩芽萌发,生长良好,很多没有针叶的地方也冒出了新芽,令人格外欢喜。按照自己的构思,用盆景的修剪手法去塑造,既突出了松树的风格,又与人为艺术加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014年7月第一次剪枝逼芽(图4) 2014年11月,因场地搬迁,这棵松树又要再次移植。开始我们担心山松的成活时间不长,再次挪动是否会有风险。但当我们拆开树桩周围的砖池时,发现松桩根须生长特好,泥土也非常疏松湿润。我们给它找了个直径1米的水泥盆,吊桩上盆时还把预留过长的主根裁短了。 正如行话所说:盆景树桩每一次的上盆换盆都是一次生死劫。山松上盆后,因为改变了环境,加上盆的容积比以前的砖池小,通风疏水也与砖池有很大不同,所以我们进行精细的管理,以使它尽快适应新环境。因为重新上盆的缘故,为了使山松尽快复壮,2015年我们没有对松树进行任何修剪。经过1年的放养,复壮效果明显 ▲上盆放养后,复壮效果明显 (图5) 但反复审视,发现松树主副干的主次不分明,高低不够清晰,整体不够协调。2016年8月,我们对该树桩的不足进行了裁剪,剪后树势确实更加有动感,造型更加协调 ▲剪裁后的树形,主次分明,争让处理也更加恰当。(图6) 经过2014年7月和2016年8月两次的局部剪枝逼芽及疏芽控针,新芽已长成枝条,树桩整体协调流畅,枝叶也逐渐丰满。 2016年下半年,由于工作忙碌的原因,把本应7~8月疏芽控针的修剪工作拖到12月份才进行,结果发现要修剪部位的老松针发黄脱落,萌发的新芽过密,因为没有及时疏剪,严重影响了生长,也大大影响了观赏性。通过实践,我们体会到,每年一次的松树剪枝逼芽和疏芽控针有着比较强的季节性,错过了就会产生不良影响。 ▲本文作者在对松树进行疏芽和控针修剪(图7) 时间在流逝,岁月在蹉跎。我们与双干松树桩一起成长。每一次的面对,仿佛是与情人的约会,有说不完情话。每一次分离,就象恋人般的依依不舍。因为热爱所以痴迷,因为痴迷所以不能自拔。我们玩盆景,享受的是过程,丰富的是经历。相信随着今后的不断加强管理和剪枝逼芽控针,双干松桩日后一定会变得更加靓丽。 ▲双干松树近照(图8) 我们用图片直观留下了双干松树从下山、培育到上盆的全过程,用文字真实地记录它不同时期的创作构思和生长情况。个中的趣事让我们值得回味,我们亦从中积累了移桩和管理的点滴体会,愿与各位同好分享。 鸣谢: 鸣谢:感谢广州严桂强老师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