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证中小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前提下,给孩子们减轻负担,是件非常好的事情。看着孩子们背着沉重的书包,弯腰驼背,很让人心痛。 教辅种类繁多,盗版猖獗,质量良莠不齐是基础教育的痼疾,为了切掉这一毒瘤,相关部门可谓年年讲、期期讲,即便是层层签订责任状,但收效微乎其微。为何呢? 其一,"唯分数、唯学历"的社会背景,为畸形的社会需求提供了适宜的气候与土壤,让中小学生本已过重的学业负担雪上加霜。各项邀请赛、选拔赛层出不穷,尤其是一些重点高中的自主招生考试盛行,导致各类教学参考资料、习题集充斥书刊市场。 其二,遍查每个省市的"减负"措施,无一例外的都有这么一句"教辅材料购买遵循‘一科一辅’和家长自愿原则"。可一线老师都心知肚明:读书的是中小学生,教书的是老师,可是为什么要"家长自愿"呢?事实上,部分家长恨不得孩子每天都泡在题海之中。 其三,面对教辅市场的过度繁荣,教材的选择权变得尤为关键。选谁的教材,从哪里购买,从任课老师开始,到年级组、学校、教育局,都成了出版商公关的对象。权力越集中,寻租空间越大。也就是说,推荐教材或教辅,已经成为教育部门寻租的手段。往明处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教育系统的大佬啃噬的还是学生的利益。另一方面,只要是看过教科书和相应的所谓"教辅读物"的人,无论是否懂教育,也不需要仔细阅读书籍内容,都很容易发现这二者的最大区别——价格。这才是如今教辅材料满天飞的根本原因。 多年以来,由教辅材料已经衍生出一个相应的利益集团。不难想象,由省级教育部门推荐、地市级确定的教辅选用模式,寻租空间巨大。而与此同时,"一科一辅"的设想也必然难以落实。这是因为,真正需要用教辅的,并非省级评议委员会的官员、专家,而是基层学校的任课老师。 依照目前的现实,如果真的想实现"一科一辅",不如编写教科书的同时,再编写一套相应的系统科学的教辅材料。就目前教科书的内容来看,还真需要一套系统的、科学的教辅材料来指导学生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切断相关利益团体的生命线,也是"劣中选优"的无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