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原文: 胡安国,字康侯,建宁崇安人。入太学,以程颐之友为师。与论经史大义,深奇重之。中绍圣四年进士第,哲宗亲擢为第三。提举湖南学事,有诏举遗逸,安国以永州布衣王绘、邓璋应诏。二人老不行,安国请命之官,以劝为学者。零陵簿称二人流人邹浩所请托也。蔡京素恶安国,得簿言大喜,命置狱推治,卒无验,安国竟除名。未几,簿以他罪抵法,台臣直前事,复安国元官。政和二年,丁内艰,移江东。父没终丧,谓子弟曰:"吾昔为亲而仕,今虽有禄万钟将何所施?"遂称疾不仕。靖康元年,除太常少卿,辞;除起居郎,又辞。朝旨屡趣行,至京师,以疾在告。 门下侍郎耿南仲言安国意窥经筵,不宜召试。钦宗不答。安国屡辞,南仲又言安国不臣。钦宗曰:"渠自以病辞,非有向背也。"每臣僚登对,钦宗即问识胡安国否。金人薄都城。子寅为郎在城中,客或忧之,安国愀然曰:"主上在重围中,号令不出,卿大夫恨效忠无路,敢念子乎?"敌围益急,钦宗亟召安国,诏竟不达。安国见中原沦没遗黎涂炭常若痛切于其身虽数以罪去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问然自登第迄谢事四十年在官实历不及六载侯仲良言必称二程先生,他无所许可,后见安国,叹曰:"吾以为志在天下,视不义富贵真如浮云者,二程先生而已,不意复有斯人也。" 安国所与游者,谢良佐、杨时皆程门高弟。安国之使湖北也,时方为府教授,良佐为应城宰,安国每来谒而去,必端笏正立目送之。安国少欲以文章名世,既学道,乃不复措意。有文集十五卷、《资治通鉴举要补遗》一百卷。(节选自《宋史•胡安国传》) 译文: 胡安国字康侯,建宁崇安人。进入太学后,以程颐之友朱长文和颍川靳裁之为师。靳裁之给他讲经史大义,并十分器重他。胡安国曾三次应试于礼部,终于在绍圣四年(1097)考中进士,后来提举湖南学事,当时皇帝下诏要求举拔未被发现的有才能的人,胡安国便将永州布衣王绘、邓璋推荐给朝廷,以响应皇上之诏。王绘、邓璋二人年老不能赴朝,胡安国请求任命他们为官,以劝勉学子。零陵主簿说此二人为党人范纯仁之客,又为流放之人邹浩所请托。蔡京一向厌恶胡安国,听到零陵主簿之言后大喜,便命湖南提刑对胡安国追究罪行,然而始终未找到什么证据,但胡安国仍被除名。不久,零陵主簿因为犯罪而伏法,台官追究其诬损胡安国之事,恢复了胡安国的原官。政和二年,由于母亲去世,胡安国离职移往江东,后来,其父也去世了,胡安国对子弟说":我以前是为双亲而进入仕途的,现在,双亲既去,我纵有万钟俸禄又有何用呢?"于是,胡安国称病不再为官。靖康元年(1126),朝廷拜胡安国为太常少卿,不就;再拜起居郎,又不就。朝廷多次发旨催胡安国赴朝上任,胡安国无奈到了京师,并再次向朝廷表白自己有疾病的情况。 门下侍郎耿南仲指责胡安国意在获取经筵之职,不宜召试。钦宗没有理睬南仲之言。胡安国曾多次辞官不就任,耿南仲又指责他不忠,钦宗说":胡安国是因为有病而辞拜,并非有意那样。"每次有臣僚轮对,钦宗都问其是否认识胡安国。金人逼近都城。胡安国的儿子胡寅尚在城中,有人替他担忧,他却伤感地说:"圣上也在重围之中,如今圣上号令发不出来,卿大夫恨效忠无路,我能只惦记胡寅吗?"金敌攻城更紧,钦宗急召胡安国及许景衡,但诏书最终没能送达。安国看到中原沦陷,黎民涂炭,就好像痛在自己身上。虽然多次因罪罢去,但每有君命,他就置家事于不顾。然而他从登第到去世,四十年在任,而实际在位还不足六年。侯仲良言必称二程先生,对其他人无所赞许,后来见到了胡安国,叹曰":我以为志在天下,视不义富贵真如浮云者,只有二程先生,没想到还有胡安国也是如此。" 胡安国所交往的人如游酢、谢良佐、杨时等皆是程门高弟。胡安国出使湖北,杨时当时担任府教授,谢良佐为应城宰,胡安国每次来谒见他到离去,必整装端笏正立目送之。胡安国少年时想以文章立名于世,但学道之后,便不再有这种想法。著有文集十五卷,《资治通鉴举要补遗》一百卷。 相关练习: 宋史 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胡安国,字康侯,建宁崇安人。入太学,以程颐之友为师。与论经史大义,深奇重之。中绍圣四年进士第,哲宗亲擢为第三。提举湖南学事,有诏举遗逸,安国以永州布衣王绘、邓璋应诏。二人老不行,安国请命之官,以劝为学者。零陵簿称二人流人邹浩所请托也。蔡京素恶安国,得簿言大喜,命置狱推治,卒无验,安国竟除名。未几,簿以他罪抵法,台臣直前事,复安国元官。政和二年,丁内艰,移江东。父没终丧,谓子弟曰:"吾昔为亲而仕,今虽有禄万钟将何所施?"遂称疾不仕。靖康元年,除太常少卿,辞;除起居郎,又辞。朝旨屡趣行,至京师,以疾在告。门下侍郎耿南仲言安国意窥经筵,不宜召试。钦宗不答。安国屡辞,南仲又言安国不臣。钦宗曰:"渠自以病辞,非有向背也。"每臣僚登对,钦宗即问识胡安国否。金人薄都城。子寅为郎在城中,客或忧之,安国愀然曰:"主上在重围中,号令不出,卿大夫恨效忠无路,敢念子乎?"敌围益急,钦宗亟召安国,诏竟不达。安国见中原沦没遗黎涂炭常若痛切于其身虽数以罪去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问然自登第迄谢事四十年在官实历不及六载侯仲良言必称二程先生,他无所许可,后见安国,叹曰:"吾以为志在天下,视不义富贵真如浮云者,二程先生而已,不意复有斯人也。"安国所与游者,谢良佐、杨时皆程门高弟。安国之使湖北也,时方为府教授,良佐为应城宰,安国每来谒而去,必端笏正立目送之。安国少欲以文章名世,既学道,乃不复措意。有文集十五卷、《资治通鉴举要补遗》一百卷。 (节选自《宋史•胡安国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A.安国见中原沦没/遗黎涂炭/常若痛切于其身/虽数以罪去/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问/然自登第迄谢事/四十年在官/实历不及六载 B.安国见中原沦没/遗黎涂炭/常若痛切于其身/虽数以罪去/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问/然自登第迄/谢事四十年/在官实历不及六载 C.安国见中原沦没/遗黎涂炭/常若痛切/于其身虽数以罪去/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问/然自登第迄谢事/四十年在官/实历不及六载 D.安国见中原沦没/遗黎涂炭/常若痛切/于其身虽数以罪去/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问/然自登第/迄谢事四十年/在官实历不及六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御史台是我国古代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这个部门里的官员常被称为"台臣"。 B."告"在古代是指官吏休假,此处的"在告"表示传主一直想向皇帝请假。 C."经筵"是我国古代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在宋代正式制度化。 D."登"本义是上车,引申为"进入",因此"登对"就是指大臣上朝回答皇帝的询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胡安国学问深厚,多蒙长上关爱。他在太学读书时,师从大儒程颐的朋友,并受到老师的器重;中进士时宋哲宗亲点第三,后来为官又多次得到宋钦宗的关照。 B.胡安国尽心王事,却遭无端陷害。他在湖南时,奉旨向朝廷推荐乡里的才俊之士,本出自一片诚心,却由于权臣听信诬告,导致他被追究,莫名其妙地被免职。 C.胡安国屡被征召,但却无意仕宦。朝廷多次授他官职,他则屡辞不就;他早年出来做官都是为了奉养双亲,等到父亲去世后,他觉得纵然俸禄再多,也无用处。 D.胡安国道德高尚,备受他人敬重。他虽不愿为官,但仍为国分忧;有人把他和二程相提并论,即便程门高徒见到他到访,个个都是谨执官礼、规规矩矩地迎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安国屡辞,南仲又言安国不臣。钦宗曰:"渠自以病辞,非有向背也。" ②安国愀然曰:"主上在重围中,号令不出,卿大夫恨效忠无路,敢念子乎!" 答案: (1)A (2)B (3)D (4)①胡安国屡次辞官,耿南仲又说胡安国有对皇上不忠的心思,钦宗说:"他是因为有病而辞官,并没有背离我的意思。" ②胡安国神情严肃地说:"皇上也在重围之中,如今圣上号令发不出来,卿大夫遗憾的是想要效忠却没有办法,我又怎能只惦记自己的儿子呢?" [参考译文] 胡安国字康侯,建宁崇安人。进入太学后,以程颐之友朱长文和颍川靳裁之为师。靳裁之给他讲经史大义,并十分器重他。胡安国曾三次应试于礼部,终于在绍圣四年(1097)考中进士,后来提举湖南学事,当时皇帝下诏要求举拔未被发现的有才能的人,胡安国便将永州布衣王绘、邓璋推荐给朝廷,以响应皇上之诏。王绘、邓璋二人年老不能赴朝,胡安国请求任命他们为官,以劝勉学子。零陵主簿说此二人为党人范纯仁之客,又为流放之人邹浩所请托。蔡京一向厌恶胡安国,听到零陵主簿之言后大喜,便命湖南提刑对胡安国追究罪行,然而始终未找到什么证据,但胡安国仍被除名。不久,零陵主簿因为犯罪而伏法,台官追究其诬损胡安国之事,恢复了胡安国的原官。政和二年,由于母亲去世,胡安国离职移往江东,后来,其父也去世了,胡安国对子弟说":我以前是为双亲而进入仕途的,现在,双亲既去,我纵有万钟俸禄又有何用呢?"于是,胡安国称病不再为官。靖康元年(1126),朝廷拜胡安国为太常少卿,不就;再拜起居郎,又不就。朝廷多次发旨催胡安国赴朝上任,胡安国无奈到了京师,并再次向朝廷表白自己有疾病的情况。 门下侍郎耿南仲指责胡安国意在获取经筵之职,不宜召试。钦宗没有理睬南仲之言。胡安国曾多次辞官不就任,耿南仲又指责他不忠,钦宗说":胡安国是因为有病而辞拜,并非有意那样。"每次有臣僚轮对,钦宗都问其是否认识胡安国。金人逼近都城。胡安国的儿子胡寅尚在城中,有人替他担忧,他却伤感地说:"圣上也在重围之中,如今圣上号令发不出来,卿大夫恨效忠无路,我能只惦记胡寅吗?"金敌攻城更紧,钦宗急召胡安国及许景衡,但诏书最终没能送达。安国看到中原沦陷,黎民涂炭,就好像痛在自己身上。虽然多次因罪罢去,但每有君命,他就置家事于不顾。然而他从登第到去世,四十年在任,而实际在位还不足六年。侯仲良言必称二程先生,对其他人无所赞许,后来见到了胡安国,叹曰":我以为志在天下,视不义富贵真如浮云者,只有二程先生,没想到还有胡安国也是如此。" 胡安国所交往的人如游酢、谢良佐、杨时等皆是程门高弟。胡安国出使湖北,杨时当时担任府教授,谢良佐为应城宰,胡安国每次来谒见他到离去,必整装端笏正立目送之。胡安国少年时想以文章立名于世,但学道之后,便不再有这种想法。著有文集十五卷,《资治通鉴举要补遗》一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