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被杀前半年,义士赵良通过孟兰皋去见已在秦国执政十余年的商鞅,商鞅对他说:"当初秦国的习俗和戎狄一样,父子不分开,男女老少同居一室。如今我改变了秦国的教化,使他们男女有别,分居而住。我征调士卒大造宫廷城阙,把秦国营建的像鲁国、卫国一样。您看我治理秦国,与五羖大夫百里奚比,谁更有才干?" 赵良见商鞅脸上满是得意,心头一叹,轻声说:"那五羖大夫,是楚国偏僻的乡下人,他听说秦穆公贤明,就想当面去拜见却苦于没有路费,就把自己卖给秦国人,穿着粗布短衣给人家喂牛。 秦穆公知道这件事后把他提拔起来,凌驾于万人之上,秦国没有人不满意。 他出任秦相期间,向东讨伐过郑国,三次拥立晋国的国君,一次出兵救晋。 他在秦国境内施行德化,巴国前来纳贡;他施德政于诸侯,四方少数民族前来朝见,由余听说后,不远万里赶来敲门投奔。 五羖大夫出任秦相,劳累不坐车,酷暑炎热不打伞,走遍国中不用随从的车辆,不带武装防卫,他的功名永载史册,他的德行施教于后代。 五羖大夫死时,秦国不论男女都痛哭流涕,连小孩子也不唱歌谣,正在舂米的人也因悲哀而不发出相应的呼声,这就是五羖大夫的德行啊。 如今您能够见到秦君,靠的是秦君宠臣景监的推荐介绍,这就谈不上什么名声了。 身为秦国国相不为百姓造福而大规模地营建宫阙,这就谈不上为国家建立功业了。 你惩治太子的师傅,用严刑酷法残害百姓,这是积累怨恨、聚积祸患啊。 教化百姓比命令百姓更深入人心,百姓模仿君臣的行为比命令百姓更为迅速。 如今您却违情背理地建立权威、变更法度,这不是对百姓施行教化啊。 您又在封地南面称君,天天用新法来逼迫秦国的贵族子弟。 公子虔闭门不出已经八年了,您又杀死祝欢,用黥刑处罚公孙贾。 这几件事,都不是得人心的。 您一出门,后边就跟着数以十计的战车,车上都是顶盔贯甲、身强力壮、持矛操戟的贴身警卫,您离开这些警卫肯定不敢自己出门。 您的处境就好比早晨的露水,面临很快消亡的危险。 您还打算要延长自己的寿命吗?那为什么不把封地交还给秦国,到偏僻荒远的地方浇园自耕;劝秦君重用那些隐居山林的贤才,赡养老人,抚育孤儿,使父兄相互敬重;依功序爵,尊崇有德之士,这样才可以稍保平安。 您还要贪图封地的富有,以独揽秦国的国政为宠幸,聚集百姓的怨恨,秦君一旦舍弃宾客而不能当朝,秦国想要拘捕您的人还能少吗? 您丧身的日子就会像抬起脚来那样迅速地到来。" 但商鞅最终没有听从赵良的劝告。秦孝公死后,商鞅被秦惠文王车裂,下场甚是悲惨。 百余年后,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身为功臣的萧何居功至伟,在计诛韩信后,刘邦对他更加恩宠,除对萧何加封外,还派了一名都尉率500名兵士作相国的护卫,真是封邑进爵,圣眷日隆。众宾客纷纷道贺,喜气盈庭。 萧何也非常高兴。 这天,萧何在府中摆酒席庆贺,喜气洋洋。突然有一个名叫召平的门客,却身着素衣白履,昂然进来吊丧。萧何见状大怒道:"你喝醉了吗?" 这位名叫召平的人,原是秦朝的东陵侯。秦亡后隐居郭外家中种瓜,味极甘美,时人故号东陵瓜。 萧何入关,闻知贤名,招至幕下,每有行事,便找他计议,获益匪浅。 今天,他见萧何仍未领会他的意思,就说:"公勿喜乐,从此后患无穷矣!" 萧何不解,问道:"我进位丞相,宠眷逾分,且我遇事小心谨慎,未敢稍有疏虞,君何出此言?" 召平说道:"主上南征北伐,亲冒矢石。而公安居都中,不与战阵,反得加封食邑,我揣度主上之意,恐在疑公。公不见淮阴侯韩信的下场吗?" 萧何一听,恍然大悟,猛然惊出一身冷汗。 第二天早晨,萧何便急匆匆入朝面圣,力辞封邑,并拿出许多家财,拨入国库,移作军需。 刘邦十分高兴,奖励有加。 刘邦亲自率兵征讨。 他身在前方,每次萧何派人输送军粮到前方时,刘邦都要问:"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 " 使者回答,萧相国爱民如子,除办军需以外,无非是做些安抚、体恤百姓的事。 刘邦听后,总是默不作声。 来使回报萧何,萧何尚不知刘邦的意思。 一日,萧何偶尔问及门客,一门客说:"公不久要满门抄斩了。" 萧何大骇,忙问其故。 那门客接着说:"公位到百官之首,还有什么职位可以再封给你呢?况且您一入关就深得百姓的爱戴,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百姓都拥护您,您还再想尽方法为民办事,以此安抚百姓。现在皇上所以几次问您的起居动向,就是害怕您借助关中的民望有什么不轨行动。 试想,一旦您乘虚号召,闭关自守,岂非将皇上置于进不能战,退无可归的境地?如今您何不贱价强买民间田宅,故意让百姓骂您、怨恨您,制造些坏名声,这样皇上一看您也不得民心了,才会对您放心。" 萧何长叹一声,说:"我怎么能去剥削百姓,做贪官污吏呢!" 门客说:"您真是对别人明白,对自己糊涂啊!" 刘邦平定了黥布的叛乱,撤军返回长安。 百姓们拦路上书告状,控告相国用低价强行购买民间的土地房屋,价值数千万之多。 刘邦回到宫中,相国前来拜见。 皇上笑着说:"当相国的竟然侵夺民众的财产,为自己谋利!"把百姓们的控告信全部交给相国,说道:"你自己去向民众谢罪吧! " 萧何乘机为百姓们请求说:"长安一带地方狭窄,而上林苑中空地很多,白白地抛荒,希望下令让民众进去耕种,(收成后粮食归耕者所有,)禾秸则不许收走,留下来作苑中禽兽的食料。" 刘邦大发雷霆,说:"相国你大收商人的财物,却来讨取我的上林苑!" 于是就下令把相国交给廷尉拘禁起来,还给他上了刑具。 过了几天,一个姓王的卫尉侍从刘邦,上前问道:"相国犯了什么大罪,陛下怎么突然把他关起来了? " 刘邦说:"我听说李斯担任秦始皇的宰相,办了好事都归功于主上,有了错误则自己承担。如今相国大量接受那些下贱的商人们的金钱,却来为百姓求取我的苑林,想以此来讨好百姓,所以我要把他关起来治罪。" 王卫尉说:"要说在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如果有对民众有利的事就为他们向陛下请求,这真是宰相应做的事,陛下怎么竟然怀疑相国接受了商人的贿赂呢?况且当初陛下与楚军相持不下,有几年之久,陈豨、黥布反叛时,陛下亲自率军外出平叛,在那个时候,相国留守关中,如存异心,只要稍有举动,函谷关以西的地方就不属陛下所有了。 相国不在那时为自己谋利,如今难道会贪求商人的金钱吗?再说秦皇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过错而失去了天下,李斯为主上分担过错的做法,又有什么值得效法的呢?陛下怎么能用这种浅陋的眼光来怀疑宰相。" 刘邦听了,心中很不愉快。 当天,派遣使者手持符节赦相国出狱。 萧何当时已是60多岁的老人了,见刘邦开恩释放了他,更是诚惶诚恐,谨慎恭敬。虽然因为全身带上刑具,害得他手足麻木,连路都快走不动了,而且蓬头赤足,污秽不堪,但又不敢回府沐浴再朝拜天子,只得这样上殿谢恩。 刘邦见萧何如此狼狈,也觉得有些过意不去,便安抚萧何道:"相国不必多礼!这次的事,原是相国为民请愿,我不允许。我不过是夏桀、商纣那样的无道天子罢了,而你却是个贤德的丞相。我之所以关押相国,就是要让百姓知道你的贤能和我的过失啊!" 刘邦的这段话虽然言不由衷,但对萧何的廉政为民,终于还是默认了。 从此以后,萧何对刘邦更是诚惶诚恐,恭谨有加了。 刘邦也照例以礼相待,但萧何从此对国事就只能保持沉默了。 比起商鞅萧何的结局无疑是最好的。 人生固然需要进步、进取、进入、进发……但很多时候更需要的是退,进与退宛如两个对立面,给人的意思是:知道取舍,做事知道是进行还是后退,要明确的所在的处境,明得失,做选择,知进退。退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觉悟,人说做官有三思:思危、思退、思变——知道有危险就躲开危险,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叫思退;退下来就有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以前哪里错了,往后该怎么改,叫思变。 可惜商鞅聪明一世,却看不破一个退字,最终落得车裂的下场,不得不让人多了几分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