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易中天的中华史能超越司马迁的二十四史吗


  说到易中天没有不认识的吧,百家讲坛说的很好,学到了很多知识,话说这个易中天还写了《中华史》,而且还写得不错,那么有的人就问了,这个《中华史》和司马迁的《二十四史》比一比的话谁的更好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来分析揭秘看看到底啥情况吧!
  谁规定古人就不可超越?没有超越还疼何发展? 中国所谓的"传统文化"最大的问题就是把历史神化,只要是我们历史上出现过的东西就不容许质疑,就是天下第一,而正是这样的陋习使得过去许多荒唐的制度和愚昧的,甚至毒素很大的东西都保存下来,继续遗害普罗大众,阻碍人们接受科学文化知识。 拿司马迁来压易中天的命题正好体现了国人这种思维方式。 后人胜古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现代科学技术为史学工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也为今天的人们超越古人创造了条件。 易中天的史学观点极其大气磅礴,站位很高。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批判性,理所当然是当今中国历史界的翘楚。
  太史公为帝王修史已经暴露了你对《史记》一知半解。项羽不是帝王,甚至是汉王朝的死敌,为何立本纪?陈胜立张楚称王,为何仅仅是世家?他又为何甘受腐刑只为了一个投敌叛国的李陵?古之春秋笔法,明褒暗贬,似真实伪,一字一句都要细心揣摩,不妨先从《春秋》首篇《郑伯克段于鄢》开始学习,庄公何以称伯?以君制臣,为何不用伐而用克?共叔段封地在京,又为何克段于鄢?《春秋》又为何以此为首篇而做?易中天的书,我看过一些,学术性比较强,视野比较宽广,但只能增长些见闻与历史知识,没有太多的处事立身之法,古代人之所以去修史书,不是只为了记录,更多的是警醒世人,让人们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
  看了他的历史书大概到宋朝了,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现代人写书,还是看个人组织历史材料的能力了,前任能发掘等的估计都发掘的差不多了,历史资料加现代化的评论,也就如此而已,易中天的三国,主要是我们老百姓大部分看的是《三国演义》而不是《三国志》,所以有很多新鲜感。而在历史学家眼里,他就什么也不是了。
  首先,我要问,易先生写历史的史料从哪里来?还不是从浩瀚的先人写的历史典藉中去翻阅出来的嘛。易先生自己就说过这样的话,即历史典藉中先前写的比后来写的可靠。因为一般说来,离历史上发生的事件越近,它的真实性与权威性越强。这就像口口相传一样,越到后面越走调。所以,今人写的历史是无法超越前人的。当然,任何事物都是相对来讲的。譬如,易先生以史料为依据,融会贯通地重新来解读历史上的某些事件,可能是他的强项。易中天能实实在在把民国的历史经调查研究,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写清楚写优秀我都算认他为史学大师!一天散打历史当网红教授,也就算评讲历史,加上一些自己对历史的见解讲历史!完全可以做个节目 易中天品评历史!!!或评书历史!!!大抵易中天就这么个高度而罢了!!!
  史学家最重要的操守是什么?客观、公正,直书史实,很少置评,留给后人一个真相,让后人鉴别,评说,让史书真正起到存史、资治的作用。历代的史学家如左丘明、司马迁、司马光、陈寿等,虽未百分之百地做到,但大体上是能说得过去的,否则也不可能传世。从易大师关于史学的著述看,几乎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史实么,没有什么新发现,基本上都是炒前人的剩饭,倒是评论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也没什么,如果有新意,倒不失为一种贡献。但是,易大师很多的观点,是有违公论的,如在他的评三国中对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定性,可以窥见一斑。易大师的大作我未曾拜读,其大作的史学价值能否超过《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我辈没资格评价,但是,历史上的史学家治史,不算其初期的准备时间,从落笔到成书,哪个不要十几乃至数十年时间?易大师在不长的时间内,居然差不多完成了一部《中国通史》的编写工作,在佩服之余,不免产生一些疑问,"一快三闹(闹,在我地方言里是草率的意思),会吃不嚼"的现象,该不会发生在易大师身上吧?
网站目录投稿:青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