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朝末年北洋舰队火炮中掺沙子的说法一直以来都保守争议,很多人都认为这就是大清之所以灭亡的根本。作为一个国家的主力舰队,火炮当中居然装的是沙子不是火药,这样的装备如何能够抵挡日军舰队的侵袭,实际上在诸多认识当中,其实是有一个误区在里面的。 北洋舰队往炮弹里面掺沙子,不但他们自己在干,就连当时欧美诸多国家中也都这么干,而这样一种炮弹,被称为是实心弹,实心弹的起源其实很早了,在中国古代的时候,就用巨石制作石炮,来攻击城墙,利用巨大的撞击力来破开城墙,但是这种石炮并不会产生爆炸,他是属于一种完完全全惯性的方式进行攻击的炮弹。 同样在19世纪,虽然火药填充火炮技术已经很发达,但是世界各国仍然存留有不少的实心弹,在当时这种实心弹并不作为主要配备的弹药,而是备用,由于他不会发生爆炸,所以他打出去以后也是依靠惯性,然后将舰艇的钢板砸开,使得船只漏水沉没,当然作为近代用的一种实心弹,其实生产制造也有规定,在西方炮弹内砂石的比重也有严格的规定。 而现代化舰艇作战中,实心弹由于威力不足,因此只能作为备用,而是以另外一种开花弹为主,开花弹的就和我们现在武器弹药十分类似了,他里面装填的是火药,用于爆炸产生杀伤力,而之所以北洋舰队失败,并不是因为使用了这种实心弹,而是因为可供使用的开花弹数量严重不足导致的。 根据一份当年的记录来看,在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中主力舰艇定远舰,只补充了55颗开花弹,而更为高级的穿甲弹更是一颗也没有,而日军舰艇呢,根据战后记录来看,当时吉野号在作战结束以后,其剩余的开花弹还有1200多枚,这样一对比来看,高下立判,当然也许有人也会问,清政府晚年洋务运动不是已经能够自己生产炮弹了吗? 其实事实上就是,虽然晚清能够生产部分舰炮武器,但是还是很局限,只有生产实心弹的能力,而且往往因为军事化的管理,所以生产的炮弹很多都不合格,至于更高水准的开花弹和穿甲弹,只能依赖于进口,是因为当时管理北洋舰队军费的都被挪用走了。 而且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甲午海战时期,日军所装备的速射炮,是北洋舰队火炮速度的五六倍还多。但是北洋舰队在火炮命中率上,比日本舰艇还要高,如果这部分炮弹能全部换成能爆炸的开花弹,那么日军舰就算是再有多少艘,也难逃被击沉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