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悠悠往事岁月留痕


  ——听爷爷说他的爷爷
  一
  是在乡下读小学时候的事情了。   那一年,一个落花时节的早晨。刚刚起床的我,忽然听到一阵抑扬顿挫的音调从东边的桃林里传来。   是爷爷的声音。我猜想,他老人家大概又在吟诗了。于是,我便轻轻地向桃林走去,仔细地听了起来:   一腔离恨滞天涯枫荻萧萧两岸斜   红粉无情悲水月青衫有泪湿琵琶……   似懂非懂的我,此刻不由为爷爷那诗句背后的激情所感染。我走到爷爷的身边,呆呆地望着他。爷爷也终于看到了我,问:   我刚才吟诵的诗,您听到了吧?   听到了,您写的诗真好!我说:只是我不大懂……   不是我写的!爷爷道:这是一首七律。是我的爷爷,也就是您的高祖留下的遗作。诗的题目叫:《书白香山琵琶行后》,是您的高祖读了白居易(也就是白香山)的《琵琶行》后,写下的感慨。今日读之,仍然催人泪下呀!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长诗,我读过。祖父还为我做过详细的解说。那优美的诗句,那感人的故事,那起伏的旋律,一直深深留在我的脑子里,难以忘怀。   没有想到的是,活在上个世纪里的高祖也喜欢这首长诗。不仅喜欢,还为它写了一首七律。看来,好诗真的是会千古传诵的。   我问爷爷:高祖能写这么好的诗,他老人家一定是个诗人了!   爷爷笑了:高祖是个教书先生。那个时候还没有今天这样的学校,他主要是教私塾。由于他有学问,拜他为师的人非常多。有好几百呢!   他一个人教那么多学生,一定很有本事了。我有些遗憾地道:那时候要是有我就好了!   傻孩子,那时候你爸爸还没出世呢,怎么会有你呢!爷爷笑道。   我也笑了:爷爷,那你就讲讲他的故事,好吗?   好的!爷爷说:白天你做好功课,今天晚上就给你讲!……   二
  晚上到了,爷爷开始讲他爷爷的故事。   爷爷说,他的爷爷(也就是我的高祖)望亭先生,生于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卒于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终年六十九岁。他没做过官,教了一辈子的书。在老百姓的眼睛里,他是一个好人。有学问,有良心,有声望。县里,府里,周围几十里,甚至一、二百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我们家住在东小店的东南,乡亲们有"南张北赵"的说法。这"南张",说的就是他呀!   说起我的高祖,爷爷总是兴高采烈,眉飞色舞。我的高祖,是我们张家的光彩,更是他老人家的骄傲。他常说:一个普普通通的教书先生,县长见了他都恭恭敬敬,礼让三分。这么高的声望,我们这些后人是望尘莫及的。   人们敬佩的,是他的学问。   爷爷说,高祖自幼饱读诗书。他老人家七岁的时候就开始攻读易经。解变卦易,熟如流水。他读易不是为了算命,而是为了掌握易理,了解天地间的大道理,大智慧。接着,他又开始攻读四书五经。对于那些圣贤书,他很早就烂熟于心,倒背如流了。他一生嗜学,自少至老,一直是手不释卷。书,是他终生的伴。他熟读经书,但并不拘泥于书,而是把经书中的道理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年轻时赴浙江乡试,著有杭游纪略一卷。在书中不仅记述了西湖山水和姑苏胜迹,而且涉及到社会的乱象和民间疾苦,特别是揭示了鸦片的祸害,在当时就引起许多读书人的共鸣。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更加衰败。一些有识之士倡导洋务,探求强国之道。高祖对张之洞兴办工厂、李鸿章建北洋水师十分推崇,认为只有掌握洋人的技术才能够拯救国家。光绪皇帝继位之后,他更是力主大修铁路,便利交通。他认为,有了铁路,交通方便了,各省区就不能够拥兵自重了。国家的力量自然就会比以前更加强大。这是大事所趋,朝廷一定会支持洋务。当时的一些地方官员对他的话还不大相信。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如他所说,这才佩服的五体投地。他们说,先生匡居斗室,不干世务。然中外时变,无不了然于胸。其卓识远见,实吾辈常人不可及也!   在爷爷的印象中,高祖晚年博观群书,其诗与古文尤工。他写的格物琐言,阐扬名理,多发前人所未发。文章短小精干,余味无穷。文字优美,精微远大,读之无不惊叹。他自己总是自感不足,求索不已。自谓远法昌黎,近宗望溪、阮亭,故自号望亭。   毫无疑问,高祖是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扎根的一棵高大的树!   三
  更让乡亲们敬佩的,还是高祖的人品。   爷爷告诉我,高祖居家授徒,教人读四书五经,有学生数百人。他老人家像孔老夫子一样,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一些喜欢读书的孩子,因为家里穷,交的束修(学费)很少。有的甚至无东西可交。他一点都不计较。只要肯读书,他总是认真地教,一视同仁。一位姓赵的学生,读书很用功,成绩也非常好。由于家里贫穷,不想继续读了。他知道后,亲自上门做工作。不仅束修全免,还主动补贴一些钱以救急。在他的资助下,这个学生终于顺利卒业,有了功名,在社会上有了立足的能力。   高祖对自己、对家人的要求都非常严。孩子们有学习不用功者,他总是循循善诱,严加督促。有行为不轨或仗势欺负人者,他更是毫不留情,严加管教。而对于家中的仆役,对于邻近的村民,他则讲究忠恕之道,从不苛求于人。爷爷亲自看到,一位带孩子的奶妈因为不小心让孩子跌了一跤,破了点皮。这位奶妈吓得直发抖。他知道后,一句责怪的话都未说,只是要她今后小心一点就是了。   对于村里的父老乡亲,他总是敬爱犹加,礼让为先。有时乘轿子或者车马外出,他总是步行,出村后再上轿或者上车。回来的时候,在村子外面就下轿或者下车了。他说,在乡亲们面前,他永远是一个未卒业的学生。学生对先生总是应该恭恭敬敬的。   为人师表,表里如一。高祖的为人,在乡亲们的眼中已经成为一座高大的丰碑。   今天,在他去世百年之后,我在家乡的一些网站上还能够看到有关他的记载。他仍然活在乡亲们的记忆里。   四
  那一天是光绪二十五年的十月初六。爷爷清楚地记得,太阳刚刚落山,高祖的咳嗽便突然加剧了起来。   剧烈的哮喘使得他透不过气。   油灯下,他老人家断断续续地道:我不行了……你们好自为之……   孩子……们,要……好好地……读……书……   三更时分,油灯耗尽。老人家终于撒手人寰,抛下他的家人去了。   这一年,他只有六十九岁。   噩耗传出,人们痛哭失声。送葬的路上,数百名弟子和他的家人一道披麻戴孝。众多的父老乡亲强忍悲痛,为老人默默地送行……   高祖被安葬在塘沟镇近郊的一块墓地。   对于高祖的早逝,爷爷痛心不已。他哀叹,我们张家的一代宗师走了,永远的走了……   五
  在对高祖的回忆中,悲痛的爷爷一次次老泪纵横。他说,我们张家从哪里来?在这个地方呆了多少年?有多少代?过去虽然知道一点,但更详细的资料一直没有。残缺不全。是高祖搜集了各个方面的材料,整理了我们张氏的先世谱系。从此,我们张家才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家谱。高祖走了,我们张家的一棵大树也就倒了。   高祖走的时候,爷爷只有二十三岁。为了继承高祖的遗志,爷爷和高祖的几位弟子一道,整理了高祖的遗作:《望亭先生遗著》,并亲自赶往七、八百里之外的南京,印刷了数百本之多。五十多年过去,高祖的往事已经逐渐渺茫。其遗著存世的也不多了。但对爷爷来说,高祖的许多事情他仍然记忆犹新。在对那如烟往事的追忆中,他不禁再次吟诵起当年高祖留下的诗作:   萧萧木叶鸣空庭当窗华月流云清   更深展卷读不得几案飒飒秋风生……   那抑扬顿挫的声音,让我久久陶醉在一种感伤的意境中。   我为自己有这样一位高祖而高兴,同时也为他的早逝而泪流不止。   岁月流逝,时光又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高祖走了。爷爷走了。父亲母亲也走了。如今,我也到了古稀之年。想到高祖去世后家族的百年兴衰,想到从高祖到爷爷再到父亲,那一代代人的苦乐悲欢,想到这些年来的风风雨雨,不禁百感交集。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那逝去的流水,是再也回不来了。   悠悠往事,岁月留痕。那逝去的昨天,将在我们的记忆中永存。
网站目录投稿:依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