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私域流量」的爆火,很多朋友都想挤进这个赛道,去扩展自己的私人流量圈。 其实所谓私域流量,本质上就是缩小对平台的依赖,把客群、目标用户抓在自己手里,用尽可能多的方式去触达,从而达到转化。 举个例子,大家肯定都收到过从某宝买过来的产品,附赠一个卡片,写着「添加店主微信,截图好评返现 3 元」。 这就是一个从平台流量试图转化到私域流量的例子。一个店家,能否被推荐到平台首页?能否出现在「iFashion 版块」里?能否搜索关键词就出现在第一屏?他没办法完全控制,需要钻研很多规则,做很多优化,积攒很多好评,才能从平台里瓜分出一小部分的流量。 但是通过这个小卡片,他用 3 块钱的成本,买来了一个好评 + 一个微信客户,性价比非常高。 微信好友,虽然也借助微信这个平台,但跟某宝不同的是,他本质上是一个私人社交的场所,而不是一个由平台中控的角斗场,个人的把控度、灵活度大得多。 通常说的私域流量,最简单、使用最广泛的媒介就是微信。而微信里的触达方式,大类有「私人会话、群聊、朋友圈」三种。 触达方式对比 根据上述的对比,可以看出,私人会话相对性价比不那么高。除了必要时候,建议大家不要频繁使用。 朋友圈的互动下次再写,这篇我们重点说微信群。 玩微信群,按流程分为以下几步: 吸引流量入群 管理群成员 活跃群成员,保持互动 转化群成员 一、流量入群 弄清楚你的目标用户在哪里。如果是亲朋好友,那就发朋友圈宣传二维码;如果是读者粉丝,那就用公众号……如果是进店顾客,那就打印个人二维码放到结账台。简单来说,他们是谁,他们在哪里,就去哪里铺设。 找到吸引点。为什么对方愿意加你?为什么加了你后愿意进群?你需要有一个承载点。 例如,每年毕业季,我们都会看到这样在朋友圈里流传的海报: 进群免费领取四大面试真题,还有专业老师讲解简历修改技巧,更有限量内推码等你来领。 比起写「这是面试群,大家一起交流经验」是不是有吸引力多了? 二、管理群成员 通常我们会要求群成员改备注,并伴随一些任务。比如多长时间必须发一次言,必须提交转发截图、分享截图等等信息,否则清退。 这里涉及的内容有,提醒和审核。 做这类的工具有很多,比如 wetool, 进群宝等等。建议大家还是要聪明的借助工具力量,人力的话容易遗漏,面对百人大群也会分身乏力。 三、活跃群成员 人进入了,就得活跃,建立「这是一个有用的群」的认知,才能在必要时刻形成转化。 如果没有活跃度,一潭死水,等到你真的打磨出了特别好的内容产品发出来,也是自说自话,没有人相应,其他人看着也不会产生购买冲动。 办法可以是固定的信息发布,比如行业群,小助手会每天发早报;购物群,小助手可能会发最新的补货信息,直播预告,问问大家最近需要什么;还有些很简单,就发星座运势,目标人群喜欢看就行。 这其中要注意的是,不能单方面的输出,要有互动、反馈、刺激。 曾经在某个行业会议里,听到一个裂变大佬的分享,专业做群扩张,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24 小时激活率」。如果一个用户被拉进群,最关键的就是他还没「屏蔽」的时间,要频率适中,内容有趣,令人有参与感,从而奠定「可待」的认知。如果刚被拉进去就被流水轰炸,抓不住信息点,亦或没有让我可以直接插入的余地,那么大概率你就会流失掉他。 因此,你需要抛出一个「简单易达到的任务」,加上一个有诱惑力的奖励。例如,你可能希望用户定期分享、或者定期征集一些小故事。怎么征集? 单一的号召大家很可能打不出水花。你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工具 + 一定的奖励机制。例如金数据,一个在线的表单收集工具,可以帮助你快速的收集信息,汇总整理。 奖励机制推荐用抽奖,投入产出比最大,一个奖品,多方互动。 举例,微信有个小程序叫「抽奖助手」,可以直接发起抽奖,分享,抽取,帮你公平公正的完成奖励机制。 这里的玩法还可以扩展。比如电商社群,一等奖设个最新款的口红,二三等奖就可以用「优惠券」,例如购买 8 折券,满 200 送小礼品券。用户赢得了「中奖」的欣喜,群主获得了更高的下单可能。 同时,奖励可以跟任务挂钩。 比如你希望大家都来做打卡,打卡后抽取几个人奖励; 把这个月有消费订单的用户拉过来,抽取一个人送大额免单券; 向群成员征集一些建议、报名,从所有参与者里抽取几个给福利….. 即完成了原有目的(活跃/转化),又令人满意的给与了正向激励。 可以用「表单+抽奖」功能。把信息收集 + 筛选 + 抽奖三合一。 当你想做活动的时候,用一个话题 + 有诱惑力的奖品搭配,用户配合起来不会疲惫反感,逐渐形成「这个群有福利、有内容,值得留下」的认知。 四、转化用户 你的最终目的,可能是拉动购买、可能是用户行动。只要前期铺垫做好,利用好群内玩法,关键时刻的用户配合度就会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