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吴澄与流坑修谱谱序


  广西贺州荷香月暖
  吴澄、吴与弼留在流坑路上的履痕。元、明两代,崇仁作为理学重地,对邻县乐安流坑的历史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不仅为当时流坑造就了一批理学之士,也使流坑与一批理学大家结下了不解之缘。据有关史料记载,吴与弼不仅到流坑讲学,还先后为董氏族谱、祠堂、书院等赠序、题词。不仅提高了董氏家族的社会声望,更为今日的流坑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产。
  1,元末时期吴澄与流坑的联系
  吴澄(1249—1333年),生于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正月十九日,字幼清,江西崇仁县咸口村人。从3岁开始,颖异日发。景定二年(1261)博览诸子百家之书。景定四年(1263),深知科举之业不足致力。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应乡贡中选;次年,就试礼部,落第。并厌弃功名,隐居力学,潜心著述,授徒于乡里,作草屋以居,题名"草庐",人称草庐先生。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元兵攻陷江西,抚州沦为元人统治区。至元十七年(1280)吴澄隐居乐安布水谷,从事著述,至元二十年(1283)还居草庐。元贞元年(1295年),吴澄游历豫章(今南昌)西山,讲学于龙兴(今江西南昌),为江西行省左丞董士选所赏识,把吴澄请到家中,亲自敬茶奉饭,极力向朝廷推荐,说他道德文章都优于常人。才供职于翰林院及江西儒学等处……他出生在南宋末,但大部分时间是在元朝度过的。元武宗至大年间(1308—1311),官翰林学士,期间还作"渡江云"《揭浩斋送春和韵》:"名园花正好,娇红白,百态竞春妆。笑痕添酒晕。丰脸凝脂,谁为试铝霜。诗朋酒伴,趁此日流转风光。尽夜游不妨秉烛,未觉是疏狂。茫茫。一年一度,烂漫离披,似长江去浪。但要教啼莺语燕,不怨卢郎。问春春道何曾去,任蜂蝶飞过东墙。君看取,年年潘令河阳。"。泰定元年(1324)﹐命为经筵讲官﹐复命修《英宗实录》。二年﹐《实录》成﹐辞官南归。至顺元年(1330年)退归乡,省、县官员均迎请执业,四方之士不远千里负笈前往求学者达数千人。吴澄的家乡咸口村与流坑相距仅有20多公里。因吴澄的影响和交往之便,流坑不少人士,如董定得、董惠、董起潜、董元善、董有庆、董天衢等人均与他有过密切的交往。元统元年(1333),天历三年(1330),朝廷因吴澄年事已高,特任命其次子吴京为抚州教授,以便就近奉养。天历四年,吴澄病逝,享年八十五岁。朝廷赠为江西行省左丞、上护军,追封临川郡公,谥"文正"。(见《白话二十四史。元史。吴澄传》:http://yw.eywedu.com/24/23/mydoc285.htm)卒於家,著有《吴文正集》一百卷,是元代著名的理学家。(本文,以吴澄在元至顺四年癸酉(1333年)年,即元统元年为吴澄去世时间。当然,尚若吴澄是在公元1330年去世,那有庆的弟天泰在元至顺四年癸酉(1333年)就见不到死去的吴澄了,也就无法写序了)
  吴澄曾与文肇淳派人董定得为同年之友,宋咸淳七年(1271年)进士,定得先逝,吴澄感怀这位有才华的友人,特作诗以挽之。并为纪念董定得所建的进士坊题写匾联;起潜辨证施治头头是道,吴澄十分佩服,特作《赠董起潜序》:"倘天下之医人人如起潜,天下之病人人遇起潜,则可以保身,可以尽年,而举世无枉夭之患。良医之功其博济于民,视良相奚异!";吴澄元贞元年(1295年)游豫章(今南昌)西山,讲学于郡学,董天衢(字方达)是吴澄的得意门生,元至治三年(1323年)董天衢江西乡试中举,次年,即泰定元年(1324)应礼部会试,被特恩长龙兴路宗濂书院修业三年(注:推测应该是1327年),其后,赴京应吏部选。临近起程日,天衢向恩师吴澄告行,吴澄特作序文为送。序文开篇叙述了两宋董氏科宦盛况,借以勉励天衢。序中写道:"董氏儒科之有人,虽运代更易而不替盛矣哉。";"子之家世如此,子之才艺如此,有光于前有开于后,将为皇元董氏文儒之第一祖。"文句中充满着吴澄对弟子董天衢殷切的期望和关爱之情;流坑董氏,南宋董槐始修谱,元初遭兵祸,仅存一帙。有庆令其弟天泰持谱向远近闻名的吴澄求序。
  那么,由董氏十四世孙文肇滋派的董有庆再续修宗谱,是在元至顺四年(1333年,癸酉年;中国至顺四年六月,和世长子妥欢帖睦尔即帝位于上都,是为元惠宗即顺帝,改年号元统。也称:元统元年。),可能参与此时流坑修谱的会有:董有庆、董天衢、董惠、董起潜、董元善等人。但是董定德早于吴澄去世,必定无法参与修谱。
  吴澄的去世有两种不同的记载,有的记载吴澄(1255-1330)见查字典http://www.chazidian.com/shiren/wucheng/3023/。另有的记载为吴澄(1249-1333)见好搜百科:http://baike.haosou.com/doc/6406662-6620326.html。依据:万历十年(1582)董氏族谱载《云盖乡董氏族谱序》,流坑以该序见元吴澄《吴文正集》卷三十二(《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197册),以证明属吴澄所撰;其中《云盖乡董氏族谱序》记载:"董之裔有庆,重修族谱甚悉。其弟天泰,持以示予,予于是益详董氏之盛。",因此,定德不会参与流坑修谱。
  2,流坑元末的原谱
  依旧流坑六修谱的记载:《董氏族谱序》(也就是《云盖乡董氏族谱序》),以:大元至顺癸酉(1333)五月望日,那么,意思就是五月吴澄还健在世上。序全文为:唐改临川郡为抚州。疆域之广,亚于洪、吉、赣,而文物声名,甲于大江以南之西。宋三百年间,一家一族儒宦之盛,乐、曾、王、蔡、晏五姓为首称。爵位之崇,王、曾、晏最,乐蔡次之。科名之稠,曾、蔡、晏最,王、乐次之。乐安云盖乡之董,计其科名,多于曾、蔡与晏;校其爵位,亦在乐、蔡之上。而论者不以拟于抚之五姓何也?盖宋南渡以前,董极盛之时,犹隶于吉。绍兴中年,抚增置乐安一县,治割吉之云盖乡隶抚,由是董氏乃为抚之属民。今董之未抚也久矣则尚论抚之世族,其可遗董氏乎?董之裔有庆,重修族谱甚悉。其弟天泰,持以示予,予于是益详董氏之盛。每贡举之年,与荐名或七或六,或五或四。自祥符八年乙卯至咸淳七年辛未,擢进士科近三十人,武举、特奏、世赏异路而仕者不与。通抚之六族而论,仕宦之众莫之与伦,至于今从事词章者不匮。虽然,昔晋范亡具陈其家族历千数百年之久,而鲁叔孙豹以为保姓受氏,世祀之不绝,不若立德、立功、立言之不朽。六族之儒科仕宦则均,而惟南丰曾氏、荆国王氏可以当言之立继。此董氏之子孙,倘能立功、立德,则其不朽之实将与孔门之颜闵,周室之大召,有商之伊傅,唐虞之皋契并。其德立,其功立,下视曾、王二氏之言立,且不足贵。而超越五族,盖有在科名爵位之外者,董氏之子孙其懋哉!
  后至元戊寅(1338年)二月,刘岳申作《董氏谱跋》:"翰林学士临川先生吴公(注:应指吴澄)序董氏族谱,……予与参政诸孙天衢游,是谱重修,实出其手,有尝辱知临川,故提之后"。以刘岳申作序之口,加以证实吴澄为董氏写序为真,已经时隔5年为董氏写跋。元朝元仁宗延祐年间(公元1314-1320年),延祐年号,共计7年。流坑六修谱载:元仁宗延祐己未(1319年)三月戊申,萧泉养蒙书《董氏衣冠袭庆图跋》,那从此时至有庆修谱的1333年,已经14年。后至元五年(1339年)己卯正月望日,文安公揭徯斯书《董氏衣冠袭庆图又跋》,则与修谱时间相距6年,与萧泉养蒙书,相距14年。那么,刘岳申作跋,与揭徯斯作跋,在后至元戊寅(1338年)、后至元五年(1339年)己卯。与董有庆修谱相距5~6年。
  至于,其后,有成化二十三年丁未董时望作的《董氏衣冠袭庆图又跋》,和嘉靖癸卯三月吉旦二十代孙昕《董氏宦官记录重订补遗跋》。至于福建布政使司、南京刑部郎黄霖,现在难以查询黄霖,然福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福建布政司,是明朝在闽江流域及附近地区的一级行政区名,下辖8府1直隶州57县。布政使司衙门驻福州府。那么,可以确定是在明朝时期;那么,这一时期,黄霖作《重修黄山祠碑记》;嘉靖癸亥岁季秋吉旦,兵部尚书,吉永丰,双江聂豹《重修黄山寺檀樾祠碑记》。张沈(原字:左为"纟"旁)《董氏谱又跋》属于永乐戊子春(明成祖朱埭六年公元1408年)。由于不是元末修谱,不在此文着重探讨。
  嘉祐间(1056~1063),京师诏修百官家乘,司马光、欧阳氏首开修谱之风。而至和元年(甲午,1054)董傪的《登科提名录序》,在1056年前,属于谱引。天禧五年(公元1022年),真宗谱诏要求官员"各述祖宗本末,以进朕省览",官吏修本族谱引,需要上报朝廷。(见:《董氏历代源流考》的考证),也由于不是元末修谱,只是关联而提及。
  然,洪武丙子年友善作《旧谱事略》则需要进行结合分析的。全文如下:吾宗家谱,当元初兵燹之余,惟罗坑一帙仅存而已。后经诸老成增修考订,续所未有,载所未备。前列《登科记》、《衣冠图》视旧加详。元至顺癸酉,嗣孙有庆令弟天泰持以谒吴文正公,因请序之。又得虞文靖公《秋祀堂记》及揭翰林、刘申斋诸名公序、跋,议欲刊梓以传。后以祠堂未建弗果,遂家传写之。暨丙申乱,族众避难流徙于外,谱牒亡散几尽。癸卯春,友善同侄良玉因商道经宁都苎畲,偶值乡亲彭时中馆授于彼。因言则善翁乱中流寓,因家于此,所依族谱一本,今藏其家。友善购求得之,乃令良玉携归珍藏之。乙已复土,即以献之养性史。养性从新考订,缮写成编。及祠堂成,即议刊刻。值征书催逼,有志弗就。友善荷祖宗之佑,虽亦玷名仕版,幸获归老田里。顾瞻松楸,俯仰桑梓,慨想宗党归乡以来,生齿之蕃,既倍于前,昭穆之伦,恐紊于后。辄不自揆,遂与桂林侄将《登科记》、《衣冠图》逐一参互考订,从新增广。刊刻板行,散归各房收受。务要珍惜,毋致损失,聊卒前人之志而已。继自今以往,瓜瓞绵绵,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辑之,请自十世代以后依例增修。庶几垂裕无穷,传之永久云。
  有关的论述,我在《分析流坑董友善撰的《旧谱事略》》一文详细论证,至于本文论及的是:"嗣孙有庆令弟天泰持以谒吴文正公,因请序之。又得虞文靖公《秋祀堂记》及揭翰林、刘申斋诸名公序、跋,议欲刊梓以传。"。
  上文已经有了:萧泉养蒙元仁宗延祐己未(1319年)作跋,属于董有庆修谱前;由于董定得为宋咸淳七年(1271年)进士,那萧泉养蒙疑似可能与董定得有关。
  吴澄去世之前,"董之裔有庆,重修族谱甚悉。其弟天泰,持以示予,予于是益详董氏之盛。"即有庆令其弟天泰持谱向远近闻名的吴澄求序,吴澄览其谱,为董氏科宦之盛,深为赞叹。其序文开篇说明董氏在宋代未被视为抚州著名宦族之一的原因,是由于董氏科宦鼎盛时期,流坑隶属于吉州。大元至顺癸酉(1333)五月,作《云盖乡董氏族谱序》。
  董有庆在元至顺四年癸酉年(1333年)应该与董天衢、董惠、董起潜、董元善等人一起修谱。从《乾隆辛丑重修谱序》:"考乐安于元季(注:指修谱于元朝)时天衢公修者,曰:原谱;尚公修者,曰旧谱。自明洪武至成化御史时望公续修而未卒业,宏治间司训续修,校书一派。然皆略而未;嘉靖初庠士润则合通族而修之。谓之新谱。虽备于前而制犹未尽善。迄嘉靖末,谱所弗录者,四十余年又值辛酉流寇祠燬,谱亦散亡;迨万历七年已卯刑部正堂燧致政归,慨谱缺修巳久,因思雪峰公谱例中一图一传之说。格而未行时大足县极久归田,御史公裕亦按秦还复续修。之谓重新族谱"可知天衢参与修谱:之后,刘岳申后至元戊寅(1338年)作跋,与揭徯斯后至元五年(1339年)己卯作跋。
  虞文靖公《秋祀堂记》,由于我现在掌握的资料缺,分析应该是在其后的时间了。不属于元末。因为流坑董氏大宗祠始建于洪武二年(1369年),地处杏林之墟。
  3,元末流坑原谱的内容
  杨松筠(834-906年),名益,号救贫,赣州人。中国四大堪舆名师之一。唐僖宗(874-888年)朝,掌灵台地理,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乾符六年(874年)王仙芝起义,黄巢应之。广明庚子(880年)黄巢入长安(今西安),(另传是安史之乱出宫后到江西赣州授徒曾文辿开基祖先廖瑀)。董姓族迁于此,得于唐僖宗时的国师杨松筠和堪舆家曾文迪师徒的占视形胜,相地定穴,以后才汛水灵应,事业发达。由是杨、曾也人祀流坑董族宗祠之报功堂,历受香火祭拜。时隔千年,世事沧桑。
  流坑留下许多人文古迹,少不了名家显宦之笔墨:宋代理学家朱熹为董德元的"状元楼"题匾,明代兵部尚书、三朝宰辅杨士奇为董琰的家宅手书"少司成第",明代地理学家罗洪先为董燧的"理学名家"送上"高明广大"的墨宝,明代大儒、礼吏兵三部尚书湛若水为董时望之母撰写了《贞裕堂记》;旅行家徐霞客更在《江右游记》中发出了"其处阛闚纵横,是为万家之市"的赞叹……
  董铢,字叔重,称槃涧先生。德兴人。学于朱子。登嘉定进士,授迪功郎、婺州金华尉。黄勉斋志其墓。(云濠案:《江西通志》:"先生所着有《性理注解》、《易注》。")。董铢(1153—1214),黄榦又为董铢作《盘涧先生墓铭》,言其本从乡之先儒程公洵游,后入闽从朱熹。葬于银城九峰之原(今十都银城上名山峰源)。朱熹(1130年10月22日—1200年4月23日),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另查阅董铢,字叔仲,防虎乡(今合肥市肥西县)人,南宋进士,官金华尉,为著名学者朱熹学生,1177年(淳熙四年)曾督修《董氏宗谱》,朱熹亲撰《董铢督修宗谱序》。据载:董铢(1153—1214),嘉定元年(1208)进士。民国《德兴县志。卷九艺文志》载朱熹《宋赠迪功郎董公墓志铭》。但未见留存(待考)。
  "……自仲舒后,仕者世有,如宣如寻,尤为刚直。而蕃衍盛大,巍然衣冠右族,则未有若近世庐陵之董也。……孝慈如召南,刚直如宣寻,儒如仲舒,史如狐,斯不愧于斯图之衣冠矣……董氏亦有此甥。",萧泉养蒙作《董氏衣冠袭庆图跋》,书董氏先祖之溢美;吴澄赞美流坑的"仕宦之众莫之与伦";刘岳申夸"吴公序董氏族谱,论次其乡世族,凡儒宦、爵位、科名之盛,其言详矣。";文安公揭徯斯书《董氏衣冠袭庆图又跋》:"余尝读乐安董君伯达。所示衣冠图,内自宰执、侍从、馆阁、台谏、卿监,外方伯、连帅、郡县长属,上下二百年,炳耀舄(xi)奕,可谓盛矣!……良史则……妙龄弃官,不肯仕秦桧之世。与乾绍定进士,不肯受公卿之荐,……凡其德行之可师,学问之可法,政问之可则。……必不去董氏矣,岂独望于伯达哉"是对董氏德行的认可与赞美!从近朝南宋就可知:董良史(1142年前后在世),字邦直,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1149年前属永丰云盖乡)流坑人。南宋官吏,为人正直,不惧权贵,颇有清名。绍兴二年(1132)进士,历任建昌(今南城)、赣州、隆兴(今南昌)等州(军)通判。绍兴八年(1138),张宗颜任庐州(今安徽合肥)知州率兵击退金兵。秦桧当权令其党羽诬张宗颜与张魏公,董良史深知全系虚构诬陷之词拒不奉行。正颜厉色回答:"吾性拙直,岂为权势所胁,罗织无辜。倘或保全善类,吾虽得罪,无悔也。"的施压,不久,调任帅府干办判官。仕终柳州知州。
  4,分析与总结
  董时望作《登科提名录又跋》和《董氏衣冠袭庆图又跋》,流坑六修谱分别记载成化二十二年(1486)丁未,成化二十三年丁未?而明成化丁未年(1487),分析认为应属于成化二十三年丁未年(1487),然而,时望修谱时间比较短,仅仅在这成化二十二年丙午公元1486)秋、成化二十三年丁未年(1487),至己酉(1489)春进行了两年多时间修谱(见《仲三的考证》一文):"丙午(1486)秋,时望其母病故,在家服孝的时望,利用这段时间编修了自家房派的族谱——《桂林公谱》,撰《董氏衣冠袭庆图又跋》。己酉(1489)春,时望起复,被授为监察御史。这年的八月,时望入早朝,正值倾盆大雨,街渠水漫,马坠御沟桥,时望衣湿透体,服湿衣入班,感冒成伤寒病,不治而卒,享年仅三十有九。"。
  从时望作的《登科提名录又跋》:"而进士之科,直抵成化甲辰(公元1484年),始于予小子而添续焉。"也就是把流坑考取的科举,进行叙述。《董氏衣冠袭庆图又跋》:"……吾宗六百年于兹矣,自宋已号宦族,国史之所编,郡县志之所载,诸儒巨文集之所存,……然后取历官之人以张其目。纲以经之,目以纬之,表世而远近详矣,系名而大小著矣。庶几开卷了然,无复留疑。其虚左方各数行者,以待后人之继书,且旁搜博证。……敦逸之历官,虽国史有传并志书可考,而与谱率有不同。盖恐史志举其概而谱录其详,则两存之而不质也……"其实,这仅仅是说谱有史料所不记载的,记载的方法如何的描述。未涉及到世系的大的变动。毕竟修谱时间太短,2年时间不足,董时望就去世了。
  从流坑元末修谱的原谱来看,基本是歌功颂德的序、跋,没有涉及迁徙、世系的内容记载。那就是基本沿袭了南宋以来的董槐谱世系。
  那么,以后发生变化的,也就到了尚公,董友善时期,购买到了以董德元名义的《董氏历代源流考》的谱序。
  为以后嘉靖时期,连申的变化,申与伸的变化、尚二无后的记载、该流坑从全素的连接,到董溪的连接,仲一、仲二、仲五的记载,见于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董开尧的《董氏世次考》与《董氏仕官记录跋》,也见于与开尧修谱相距16年后,嘉靖癸亥岁(1563)季秋聂豹撰的《重修黄山寺檀樾祠碑记》也记载"仲一、仲二、仲五"。嘉靖的谱的多处细小变动,却为万历十年的大规模到各地联系与修改宗谱,创造了进一步演变的空间。
网站目录投稿:春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