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慧娟 陈治宇 【摘要】 数据集中彻底改变了商业银行的柜面劳动组织方式,使其实现了以银行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深刻地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在经营理念、业务流程等方面也深深地影响了会计管理工作,对当前会计管理工作形成较大的机遇与挑战。文章探讨了数据集中背景下会计管理工作的变革、工作思路,并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 数据集中;会计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812(2019)11-0080-04 数据集中是指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将银行各个网点的信息集中到一个或几个大的中心,实现所有营业网点集中联网、所有会计账务集中处理、所有客户基本信息集中管理,从而形成一个上联总中心、下联网点终端,地理位置不同、物理上相对独立、逻辑上统一的全国性计算机综合信息系统架构[1]。商业银行数据大集中后的核心变化是实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系统的集中,真正实现了全行数据在物理上、逻辑上的高度集成。数据集中在技术层面上是信息技术、系统架构的变革,在经营管理上是经营模式、管理模式的变革,集中了业务、客户信息,实现了业务和账务相分离,并共享客户信息,资金清算更为便捷,提高了跨区域清算效率和安全性。 一、数据集中对银行会计管理工作带来的变革 (一)会计核算的重大变革 数据集中改变了商业银行"自下而上"的会计核算模式和以手工为主的核算手段,给商业银行传统的会计核算带来重大变化。具体表现在: 1.会计核算流程自下而上。数据集中前,会计核算流程为由下而上,实际上依赖于下级机构的会计主体层层汇总会计数据,最后形成总行这个法人主体的会计信息,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数据集中环境下,商业银行通过系统批量处理直接完成全行各项业务的会计核算及会计账表的编制工作,会计核算流程是"自上而下"。 2.主要业务账务处理实现自动化。主要业务通过系统自动处理,不再依赖于前台操作人员的手工会计处理,操作人员在业务系统中仅处理交易信息本身,系统自动完成每笔业务对应的会计核算。通过统一的编报基础,系统又自动整合、汇总会计信息并将会计信息转化为相关财务报表。即会计分录录入、编制明细账和过录总账、绘制财务报表等账务处理工作已基本由系统实现了自动化。 3.系统内跨行资金核算更安全。随着全行一本账核算体系的建立,系统内跨行资金清算会计核算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如图1所示:数据集中前,跨机构资金清算需要通过上级机构(如:总行或区域数据中心)进行清算过渡,因此中间会存在节点,为不法分子利用联行资金清算时间差盗用银行资金提供了空间;但数据集中后,由于业务集中在一个系统中完成,直接实现了点对点的记账,业务流程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原系统内跨行资金汇划业务可以转变为一本账下的不同客户账户之间的直接会计交易,不再通过复杂的清算过程,这不仅仅提升了服务效率,也简化相应会计核算,实现系统自动清算,防范了资金清算风险。 (二)会计职能的重心变化 数据集中前,商业银行会计管理工作和会计人员主要精力也是围绕着会计核算。集中后,业务操作人员录入必要的业务信息,在系统的提示下完成业务处理的全过程后,系统会自动将有关账务数据过渡到相应的会计科目上,并生成会计账。这种依赖于后台系统参数设置的信息处理体系,实现了交易与核算的联动,账务处理不再依赖于人工,而是通过前台交易触发,基于后台参数配置自动实现账务处理,并生成会计报表。因此,数据集中背景下商业银行具体的会计核算的职能已渐渐被系统所取代。商业银行会计管理工作的重心逐渐体现在会计分析(包括成本与费用分析、利润分析)、业务的监督、预算控制、资本考核等领域,会计人员从繁琐的会计核算中解放出来,转向分析、监督、决策支持等高附加价值的管理会计工作。 (三)管理会计的深度运用 过去商业银行为方便内部会计核算,系统建设多以账户为中心,当同一客户拥有多个账户时或跨区域开立账户时,无法实现该客户信息的集中,也无法实现跨机构下同一客户信息的共享。这种以账务为中心的系统机制也不符合商业银行创建"流程银行"的构想。流程银行的理念要求银行应以客户中心为架构基础,围绕客户的需求,建立贯穿银行前、中、后台的灵活、高效率的业务流程,变革组织架构和考核体系,以便于实现良好的经营绩效、更好地体现核心竞争力。数据集中是流程银行理念运用的系统支持,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系统和业务流程可以实现客户信息的集中存储、利用,从而为客户维度的核算、利润贡献分析打好基础,为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决策中的深度运用提供可能。 二、数据集中背景下会计管理工作的挑战 商业银行数据集中实现了业务、会计流程的重新整合,有效利用了银行内部会计数据信息资源,然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工作产生较大的挑战。 (一)会计核算职能弱化可能会削弱基层会计管理意识 集中前,商业银行的业务操作和会计核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柜面人员在处理业务的同时承担着日常会计核算的职能,业务的开展离不开会计业务,對会计知识方面的要求较高。实施数据集中的处理模式后,前后台业务处理相互分离,多项业务集中上收,网点职能向直接的业务操作方向倾斜,网点人员的主要职责是金融交易的处理。日常业务的会计核算被系统取代,致使一线柜员会计业务水平下降,同时因核算自动化程度提高,部分管理工作者也弱化了会计管理意识。此外,商业银行推行扁平化管理方式,实现了上级机构对网点的集中监控,少数基层管理工作者因此错误认为会计工作可有可无,忽略了对业务风险的监控,对操作风险的产生埋下了隐患。这种错误认识如果长期得不到重视将会影响会计基础管理水平。 (二)会计核算风险的复杂化对风险的察觉和监控产生不利影响 数据集中减少了会计手工处理,有效降低了手工核算差错,但因其更多依赖于系统参数的配置和业务操作的正确处理,致使风险不易发现,而一贯使用的管理手段和监督模式已力不从心。 1.风险前移:会计核算差错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参数配置错误和人员业务操作失误、不规范,更需要事前控制防范风险。 2.风险更具隐蔽性:交易触发产生账务,账务处理的准确性依赖于业务操作是否正确、参数配置是否正确,账务差错可能是人为操作失误,或者是系统设置差错,特别是参数配置导致的错误更难发现。 (三)前端业务处理不正确直接影响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会计的监督职能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业务的监督。数据集中之后,系统通过一定的规则完成业务信息向会计信息的转变,信息的输入方是操作产生的业务信息,信息的输出方是会计信息,而中间的转变过程由系统自动完成,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项业务前端处理的正确性。前端操作错误,核算跟着出错,这大大增加核算出错的几率。 (四)人员素质难以迅速适应岗位职责需要 随着数据的集中处理,业务流程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会计管理人员对变化后的业务流程不熟悉,短期内根据业务本身的特点对业务实施监控的难度加大。另外,会计管理人员如缺乏对系统机制的了解,包括数据源、数据处理过程、业务信息如何变成会计信息、业务信息如何展现在报表中等,则利用集中数据提高管控效率受到了限制。 (五)信息获取和使用存在难度 数据集中后,账户、交易等信息集中存储于总行系统中,下级行如何獲取这些信息并加以差异化运用,成为商业银行大数据应用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此外,由于业务与会计相互分离,业务信息与会计信息分开展现,会计人员在利用数据进行业务监督和分析中受到一定制约。 三、数据集中背景下开展会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会计管理工作的思考 1.更新观念、重视会计。数据集中后账务处理的自动化、系统化导致一些银行人员认为会计工作不再重要、会计管理功能弱化,不利于会计基础夯实。笔者认为,有必要更新观念,会计管理工作还是商业银行基业长青的基础,不应该弱化会计管理的角色:一方面指明了商业银行在业务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另一方面监督着业务的发展和系统的运行,对不合规业务和系统机制缺陷等起到发现和纠正作用;此外,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满足多方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使用需求。 2.扎实基础、调优职能。数据集中带来的一个难题就是面对系统机制的变化,制度、流程、核算机制、系统运行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会计管理工作似乎变得无所适从,短期内部分会计人员并不清楚会计管理工作该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做。笔者认为,尽管会计数据集中使商业银行会计核算流程和手段发生了根本变化,但会计的根本职能没有发生变化,会计确认、计量、披露(报告)、监督的基本职能依然存在,商业银行应结合变化切实贯彻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扎实会计基础工作,基于新的系统环境调优会计职能。 3.转变思路、提升价值。数据集中使得商业银行的财会工作的重心有条件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商业银行应结合宏观会计政策和会计核算机制变化,转变会计管理思路,以提升会计工作的价值。将业务制度完善、业务流程的优化、业务系统管理、业务的内控监督等作为完善会计管理、提高会计信息准确性的重要途径。还应将传统会计职能延伸到管理会计领域,发挥管理会计对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决策支持,更好地为实现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目标服务,更好提升财会管理价值。 (二)会计人员履职的思考 1.会计人员的边界。数据集中前,网点也发挥部分核算的功能,部分网点人员也被纳入会计人员,但集中后,核算机制变化使得网点人员变为一个纯操作人员,不直接从事会计处理,但业务操作又会影响会计结果。信息人员虽然也不处理账务,但其职责履行直接影响业务系统的运行与维护,而这些系统处理也会直接影响会计结果。此外,业务被集中上收使得部分业务部门也参与了集中处理业务的交易处理和会计结果。以上种种,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尽管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有关会计工作岗位的相关规定很明确,但数据集中后会计人员岗位界定边界的实际情况还是有些模糊了,这是一种新的情况,需要加以研究。笔者认为,这一方面要考虑是否结合会计电算化实际进一步明确会计岗位的范围。另一方面,虽然不能直接将系统维护人员、业务操作人员、部门交易处理人员等界定为严格意义上的会计人员,但从最终会计结果上,这些人员的工作某种程度上间接从事着会计行为,应结合工作履职对会计方面的要求熟知相关会计知识。 2.会计人员的工作重心。会计核算职能弱化,财会工作由核算为重转向管理为重,会计人员的职责也应发生转变,拓展会计管理职能。将关注重点由会计核算转变为如何规范和监督会计行为,以及利用强大的数据信息为经营决策发挥作用。 3.会计人员的知识要求。数据集中后会计职能相对集中化,但同时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明显增加,会计人员不仅要熟知会计工作本身,还要了解各项业务活动、业务处理流程、系统处理机制和各种业务系统的特性等等。一方面要专,即使数据集中使得账务处理简单、部分会计工作可以通过系统实现自动化,但商业银行会计人员仍应提高会计专业水平,熟悉各种会计法律法规,加强对财政部、银监会有关业务新规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全,结合新系统环境的特点通透核算机制、各种业务、业务流程,在业务指导、系统建设等方面能够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发挥会计对业务的支持作用。 四、数据集中背景下开展会计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夯实基础工作 商业银行应从员工意识、系统建设与维护、业务内控等方面适应数据集中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变化,夯实基础、维稳系统、规范业务,确保会计基础工作扎实牢固。 第一,重视会计基础工作,夯实会计工作基础。建议商业银行要以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指导,研究在数据集中环境下,如何分层次落实,建立新的实施制度,从制度层面夯实会计基础工作。同时,面对数据集中后的扁平化的管理组织模式,商业银行应加强基层机构的日常会计基础管理工作,平衡网点布局和内控资源的安排,促使网点在促进业务发展的同时也能扎实开展会计管理工作。针对网点会计基础工作可能弱化的现状,加大指派懂业务兼懂会计的人员对网点业务进行指导、管理、监督和检查,或者增加针对性会计专题培训。日常工作中对合规的重要性进行宣导,提高银行工作人员对会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考核上,加强对基层行会计管理人员合规指标考核,促使其"重业务"的同时也"重合规"。同时,也要倡导网点形成良好的会计管理文化和氛围。 第二,应加强系统管理,确保系统运行正确。数据集中后,业务活动转化为会计信息的语言体现为系统中参数的配置。会计参数的配置直接影响了业务信息以何种形式、何种内容反映为会计信息,参数配置规则的不合规将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合规,参数配置的不准确将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系统中账务处理机制的不正确将导致实际账务流程的不正确。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加强系统的参数维护与管理,确保系统参数的配置、账务处理机制的正确与完整。商业银行应指派专人维护参数配置信息,定期核對已开展的业务与参数配置信息,根据新业务、新管理需求不断完善系统运用。总账系统以外的业务系统处理差错可能会反映为财务信息的重大差错,商业银行除会计监督外,还应加强对业务系统的监督。 第三,强调合规操作,加强核算源头控制。数据集中改变了会计核算机制,实现了会计与业务的分离,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合规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业务的合规性。商业银行应根据内控原则加强业务的合规性,从源头开始规范业务行为。数据集中后会计信息是业务活动的逻辑输出,单从会计信息本身可能无法直接得出业务行为的法规遵循性。这需要商业银行规范业务开展,使各项业务活动符合监管要求。 (二)提升管理效能 会计工作不应仅仅只是业务信息在账务层面的反映,还应包括发挥会计管理的功效、提升企业价值,特别是,结合数据集中的影响从制度建设、系统应用、监督体系、过程管理、精细化会计核算管理等方面提升会计管理效能,促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第一,完善规章制度。数据集中后,业务流程有了重大变化,部分管理制度还不适应变化后的业务流程。商业银行需要树立现有业务流程,明确各业务在新系统环境下的授权机制,评估现有制度是否已覆盖所有业务流程,制度的现行规定是否适用于现有流程并充分考量了现有流程的风险并有应对的管理措施。 第二,加强系统控制与运用。特别是,加强系统对业务的事前和事中控制,完善自动控制系统,防范人为重大操作风险。系统建设时,通过机构处理层级、金额限制、审批权限等实现对业务的事前控制,如一项业务已集中至上级行,系统中应不再允许下级行有操作权限。业务过程中,通过权限设置和授权机制等实现对业务处理的事中控制。商业银行还可以根据业务交易规则,建立异常交易数据的系统监测机制,实现异常数据的系统自动控制或预警,防止重大差错的发生。借助外部监管检查的契机,思考是否可以利用大数据加强对监管部门重点关注业务的监控,运用系统控制的手段加强对这些业务关键风险的控制,使各项业务管理符合会计管理要求,确保会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商业银行还应结合数据集中的优势,加强数据挖掘,增强系统运用。数据集中后,一方面业务信息不再以手工方式登记台账,而是被实时反映在外围系统中,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信息量十分丰富,囊括了账户信息、客户信息和业务数据等,并实现了外围系统间的信息传递与共享。商业银行可以利用数据本身做深度挖掘,根据管控要求提取和分析数据,为高层管理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为经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利用集中数据优势,结合会计检查、监督工作要点对数据结构进行分析,分析数据背后的经济实质,利用数据之间的勾稽和配比关系实现数据的自动核对,提高大数据应用在监控检查方面的深度和广度。 第三,建立多层次会计监督体系。会计监督需要会计人员结合新系统机制,提高业务分析能力,深入挖掘信息含量,建立多层次的会计监督体系。商业银行各层级机构的会计工作内容不同、关注的重点也不同,因此各层级会计人员监控的内容及手段有所差异,商业银行可尝试梳理各层级会计监控的内容,并将之纳入统一的会计监控平台,运用系统手段获取监控所需的数据信息,使各级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能快速高效地监控本级机构的会计行为,提高管理质效。 第四,加强业务的过程管理。业务信息通过一定的规则经系统加工处理成会计信息,各项业务录入准确性、业务开展的规范性将直接影响会计核算的质量。柜面人员虽然不曾直接参与会计核算,但由于系统本身的设置使得柜面人员已无意中参与了会计工作,因此业务操作过程中的正确性就变得十分重要。商业银行应加强业务过程中的复核和监督,确保所输入业务系统的信息真实地反映了业务内容。结合业务差错的分析,对高差错率的业务完善复核机制、增加事中控制的手段。商业银行还应加强业务操作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在提高操作处理效率的同时保证其操作的准确。 第五,精细化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是精细化核算。会计核算应按照商业银行精细化经营管理要求细化和多元化核算主体,按机构、产品、客户、货币、渠道等维度核算,提供多维度利润贡献,从而为产品定价、渠道建设、业务转型、资源配置等精细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大集中背景下,精细化会计核算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集中处理业务的收益应反映在各受益机构,应注重分摊原则的公平性和分摊方法的科学性。第二,多维数据的可获取。为此,商业银行需要根据不同业务的特点研究和制定分摊规则,不断完善信息系统,真实地反映各机构、各产品、各业务等不同维度的会计信息。 (三)加强人才培养 商业银行还应从人才培养入手,推进会计基础工作,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会计管理水平。 第一,建立满足不同层级机构岗位履职需要的会计人才队伍。结合数据集中后各级机构会计管理工作变化、会计人员岗位职责变化,适时调整会计人员工作内容,更新会计人员的培训与考核,以适应新系统环境下会计工作需要;开展会计人员梯队建设,培养各层次会计人才,提高各机构会计人员履职水平;针对新系统下监控方式和内容变化,安排专人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监督;建立会计人员的动态淘汰机制,从而使得会计人员主动及时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提高岗位适应性。 第二,以培训工作推进基础工作。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基层机构会计培训的力度,并结合经营管理需要提高培训质效;规范会计培训工作,统一部署培训工作开展、统一培训师资,规范培训流程;培训需求应更贴近管理工作的实际和会计人员的需求,开展培训效果的后评价工作;适时对需要了解会计知识的非会计人员开展培训工作,提高其工作中运用会计知识的能力。J 【主要参考文献】 [ 1 ] 尹月丽.数据集中对银行会计的影响及思考[J].金融会计,2008,(5). [ 2 ] 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会计基本规范指导意见[S].银发[2002]370号. [ 3 ] 肖伟.关于会计管理领域需要思考的几个理论与实务问题[S].金融会计,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