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提要】 穆罕默德(Muhammad,570—632),是伊斯兰教的复兴者,出身于麦加城古莱什部落哈希姆家族。幼时父母双亡,替人放牧,稍长则外出行商。25岁受雇麦加富孀赫蒂杰,随后与其结婚,从而获得财富和地位。婚后他常到麦加郊区希拉山洞避世独居,冥想宇宙奥秘与生命真谛。610年即穆罕默德40岁时,他在希拉山洞内接受真主安拉的首次启示,立志传播伊斯兰教。传教活动由隐而显,直到612年末,他才公开宣布自己是安拉的最后一位使者,"万物非主,惟有真主",号召麦加人放弃偶像崇拜,归顺伊斯兰教。619年,其叔父和妻子相继去世,史称"悲痛之年"。622年即伊斯兰教历元年,穆罕默德迁至麦地那,史称"伟大的迁徙之年"。其间他妥善处理各种关系,巩固各氏族团结,确立各种典章制度,建立了一个以伊斯兰教信仰为基础的政教合一的政权。630年,穆罕默德夺取麦加城,清除旧宗教的痕迹,确立天房"克尔白"为伊斯兰教的朝拜中心。631年,阿拉伯半岛各部落纷纷归服,至此穆罕默德基本完成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632年,穆罕默德率领穆斯林到麦加朝觐,史称"辞朝"。同年6月8日,病逝于麦地那。 【作品选录】 牧羊人 穆罕默德童年曾给自己家和麦加其他人牧过羊。童年的牧羊生活使他更加酷爱思索和琢磨。后来他曾自豪地提起过他的牧羊生活。他说:"安拉只从牧羊人中选派先知……"他又说:"穆萨被选为先知,他是牧羊人。达乌德被选为先知,他是牧羊人,我被选为先知,我曾在艾吉耶德给家人牧过羊。"聪明的牧羊人,白天面对空旷的原野,晚上仰望万里星空。在这广阔无垠的世界里,可以任思路驰骋。他想看到那一个接一个的星球,他想通过大自然的各种现象探索对宇宙及其创造者的解释。他只要是聪明人,他就会看到,他自己是这大自然中不可分割的一员。他需要呼吸大自然的空气,否则就要死亡!他白天需要阳光沐浴,晚上借助月光照明。这样他本人与宇宙间的一切浑然成为一体。他面前宇宙间展现的一切又是在一定严密规律之下相互联系着的:太阳不能赶上月亮,黑夜不能走在白昼前面!!就连他与他面前的羊群也存在着有机的联系。羊群需要他警惕地看管。否则,狼就会闯来叼走某一只,或某一只就会在沙漠中走失。是什么力量控制着大自然中严格的规律呢?思考、探索这些问题使穆罕默德无心去追求人间的乐趣,使他把世俗浮华虚荣置于脑后。因此,穆罕默德的行为中,没有任何有损于麦加人对他称呼的东西。他一直是"艾敏"。 穆罕默德自己讲述的事也完全证实了这一点。他曾提到:当时他同一个小伙伴一起牧羊。有一天,他突然想像其他青年人一样去玩玩。晚上,他告诉同伴他想到麦加去,想在夜间像其他青年人一样去娱乐一下。因此他请求他替他照看一下羊群。但,他刚走到麦加前面,某人的婚礼激起了他的兴趣。于是他停在了那儿,并马上睡着了。在另一个晚上,为了同一个目的他又来到了麦加。这次他被悦耳的音乐迷住了。他坐在那里听音乐,听着听着又睡着了,一直睡到大天亮。麦加那些迷人的东西对这颗有教养,全神贯注于考虑、思索的心灵能起什么作用呢?这些被我们说成是迷人的东西,连比穆罕默德思想境界差很多的人都不愿去问津,它在穆罕默德面前又能算什么呢!穆罕默德一直拒这些社会弊病于千里之外,对他来说最大的乐趣和享受莫过于考虑和思索问题。 考虑和思索的日子 沉湎于考虑和思索,满足于放牧一类的工作,不会给人带来富裕的生活。穆罕默德也不去注意和关心这些。他一生中从没追求过物质享受。不追求财富,修身养性是他性格的一个组成部分。只要能身强力壮,对世界上其他东西无更多所求。穆罕默德曾说过:"我们,不吃会饿肚,但,吃不能过饱。"他的一生都是很俭朴的。他号召人们满足于粗茶淡饭。那些追求金钱,为金钱而奔命的人们所追求的是穷奢极欲的生活。而穆罕默德的一生中从没去追求过金钱。精神上的最大乐趣莫过于享受大自然的美和思索大自然中令人不解的东西。这种高尚的乐趣只有少数人才懂得;这种高尚的乐趣也正是穆罕默德从幼年就开始养成的乐趣。对过去的回忆深深印在他的心灵中,这也使他满足于俭朴的生活。穆罕默德仍是胎儿时父亲去世了,接着幼年丧母,然后他相依为命的祖父又离开了人间。这些往事常常使他回想。回想这些往事并不需要金钱,而需要一种巨大的精神财富。人有了这种精神财富就能克制自己,就能坚强地去生活,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乐趣。如果当时穆罕默德有条件去选择生活之路,他也不会走追求金钱的生活方式,而是满足于能够考虑、思索的牧羊人生活。牧羊人心中装着整个宇宙,而宇宙又以它那宽广的胸怀拥抱着牧羊人。 赫蒂杰 这些年穆罕默德的生活是舒适而又安定的。如果没有丧子之苦,这些年他在赫蒂杰的陪伴下,生活会更美满。很自然,这种生活环境给他提供了考虑和思索问题的余地。他听到了族人们对他们的偶像的议论。他比族人们中任何人都思索得多,考虑得远。穆罕默德具有敏锐的思想器官,命运将使他向人们传播他的真主的使命,他将把全世界的精神生活引向真理。所以他不可能心安理得地在人们所陷入的迷误中随波逐流。他一定会在宇宙间找出一条通向真理的道路。所以安拉早已准备好赋予他庄严的使命。尽管穆罕默德很注意精神生活,但他不想成为像神父那样的人,也不想像瓦拉格·本·努法勒之流那样想把自己树为首领。他所向往的只是真理。因此他常常成年累月地潜思默想,不轻易把自己心中所思考的大事泄露给别人。 独居祈祷 当时,在阿拉伯人中有一种习惯:他们的思想家们每年都要远离世人,自己隐居一段时间。用斋戒和祈祷使自己的整个身心去接近神灵,以向神灵祈福和乞求哲理。当时人们把这种生活叫作避尘隐居祈祷。穆罕默德觉得避尘隐居祈祷是使他能够思考问题的最好时机。他发现,在这种生活中,可以心情平静,独身一人排除世俗干扰,去探索能达到他一直渴求、并日益向往的知识,以及形成宇宙的原因的道路。在麦加北面十二点四八公里处有一座山,它叫希拉山。在山的顶峰有一个山洞。这个山洞是隐居祈祷的最好场所。穆罕默德每年伊斯兰历九月,带上一点干粮到这个山洞来。在那里,他远离尘世凡俗的纷争,摆脱鸡毛蒜皮的琐事,隐居祈祷,思索问题探索那唯一的真理。由于他全神贯注地进入探索真理的境界,所以竟忘了自己、忘了吃东西、忘了生活中的一切。穆罕默德觉得生活及生活周围的一切都不是真理。在山洞里他翻来覆去地去回想他领会的一切,和推敲各种猜想。 探求真理 穆罕默德没有指望在学者们的书籍或僧侣、神父们的经典中找到他要寻求的真理。而是想在围绕着他的宇宙中去寻求。在天空,有月亮、星斗和太阳。在沙漠,日出后它灼热烫人,当月亮和星斗的光亮给它穿上湿润的衣服时,它又是那么皎洁清澈。在大海,波涛汹涌澎湃。他在这一切一切之后,在与存在有关,被存在的统一所包括的一切事物中去寻找真理。他在宇宙间探讨那至高无上的真理。在隐居祈祷中,为了了解宇宙,为了透过表面现象了解到宇宙的奥秘,他自己达到了超脱的思想意境。无需过多地去思考,他就判断出他的族人们所进行的生活琐事,和用偶像靠近上帝的宗教并非真理。无害无利的偶像算得了什么呢?它不能创造,不能给人谋生计,也不能使任何人免遭意外之祸。供在天房内及其周围的各种偶像胡卜勒、拉特、欧萨,连个苍蝇都创造不了。它们从来就没有给麦加人带来任何好处。但是真理在哪儿呢?在这辽阔的宇宙间,上有苍穹星斗,下有茫茫大地,真理在哪儿呢?真理在这些给人类及地球上的万物带来赖以生存的阳光、温暖、雨水和发光的星球上吗?不是!这些星球和地球是一样的。真理存在于这些星球之外无始无终的能媒(以太)之中吗?但是能媒又是什么呢?我们今天享受的生活,不久就会消失。生命到底是什么?它从何而来呢?难道地球和地球上的人类都是自生自灭、无缘无由吗?但是地球和生命有它不可更改的规律。这些绝不是偶然产生的。人们有时行善,有时作恶。这是他们不自觉地去做的呢?还是有意识地去做的呢?穆罕默德隐居在希拉山洞时,他想的就是这些精神和意识方面的问题。他想从中找到真理,他想在生活中找到真理。当时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占据了他整个身心,使他忘记了生活,忘记了是早晨还是晚上。伊斯兰历九月过去了,当他回到赫蒂杰身边时,由于思考问题而造成的憔悴枯槁的面容使她很不放心,以至她询问他是否身染疾病。 穆罕默德在隐居期间是否是按照他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教规去祈祷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学者们有不同的意见。以本·凯锡尔在他的史书中阐述了学者们关于当时穆罕默德是遵循的哪一种教规的意见。有的人认为是努哈的教规,有的认为是易卜拉欣的教规,有的说是穆萨的教规,有的说是尔撒的教规,有人认为有确凿的证据说明他当时是按照他自己所遵循,并按它行事的教规祈祷的。后一种意见比前几种意见更正确一些。因为这种意见符合穆罕默德酷爱思索的逻辑。 真梦 一年过去了,伊斯兰历九月又来了。穆罕默德一如既往又回到希拉山洞去隐居、冥想去了。反复不断的冥想使他的思想逐渐成熟起来,使他内心世界更加丰满和充足。几年来,至高无上的真理占据着他的身心,以至他在睡眠中见到了真梦。在梦里他所追求寻找的真理的光辉呈现在他面前。同时在梦中他也看清了生活中的虚假浮华。到这时,他已确信他的族人们已背离了正路,他们的精神生活已被崇拜偶像及其信条所败坏。犹太教徒、基督教徒所谈的宗教不能把他的族人们从迷途中拯救出来。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所谈的宗教中包含真理,但同时也有形形色色的幻想和拜物教的影子。这些东西是跟那简明扼要的真理不相符的。否则这些有经典的教徒们就不会进行那种毫无结果的争论。这个真理就是,安拉是全世界的主,他是普慈特慈的。这个真理就是,人们将以他们的行为得到报应。 谁行过一微之善, ——有赏可见; 谁作过一尘之恶, ——必见惩办。 ——《古兰经》第九十九章《震撼》第7—8节 天堂是事实,火狱也是事实。不崇拜安拉而崇拜其他神灵者,等待着他们的是火狱。 穆罕默德在近四十岁时,他又来到希拉山洞隐居祈祷。这时他内心中充满了对真梦中所见的信仰。他的心灵完全摆脱了一切虚假的东西。他的主已完美地锤炼了他。他的整个心灵已趋向正路,趋向那永存的真理。他的整个灵魂已朝向安拉,安拉将引导处于迷误状态的族人们走上正路。穆罕默德就在这种思想状况下反复磨炼他的头脑和心灵,并进行长时间的斋戒。他对这些问题的反复思索竟使他达到了如醉如痴的执著程度。他从山洞出来,步入通往沙漠的道路。然后又回到山洞去苦思冥想,并推敲他头脑中想到的和真梦中见到的道理。他一直如此这般地翻来覆去思考了六个月之久,直到他本人都对自己这样下去的后果有点不寒而栗。他把自己的担心告诉了赫蒂杰,并把自己见到的透露给她。他唯恐自己受到妖魔的捉弄。对他忠心耿耿的妻子安慰了他。她认为他是位忠诚可靠的人,妖魔是不能够接近他的。当时无论是赫蒂杰,还是穆罕默德,都没有想到,这是安拉在锤炼他的精神,是在为那伟大的讯息——首次默示到来之日做准备,是为赋予他重任和使命做准备。 穆罕默德正在希拉山洞内睡觉,一位天使来到他面前。天使奉主之命对他说:"你宣读吧!"穆罕默德惊诧地说:"我不会宣读。"这时他感到好像天使在掐住他的喉咙,然后又松开,并对他说:"你宣读吧!"穆罕默德又说:"我不会宣读。"于是他又感到天使再一次用力地拥抱,然后又放开,再次对他说:"你宣读吧!"穆罕默德怕天使再次用力地拥抱,便说:"让我宣读什么呢?!"天使奉主之命教他启示: 你奉创造之主的名义诵读吧! ——是他用血块创造了人类。 你诵读吧!你的主最尊严高贵, 他教人们使用笔杆, 他传授人类以他们原先不懂的智慧。 ——《古兰经》第九十六章《血块》1—5节 首次默示(公元610年) 穆罕默德如梦惊醒了。他问自己:究竟看到了什么?难道他原来所怕的妖魔来了吗?他在山洞里左看看,右瞧瞧,什么也没看到。他停留了一会儿,感到害怕和恐惧。由于他对自己的经历大惑不解,便张皇失措地离开了山洞。他恍惚迷离地走在山路上,自己问自己:究竟是谁催督自己宣读的呢?当时,穆罕默德在隐居祈祷,静思冥想时,已见到了真梦。真梦充满了他的心胸,照亮了他前进的道路,给他指明了真理所在,使他揭开了古莱什人信奉神灵、迷信偶像的黑暗幔帐。这是指引他勇往直前的光辉!这是引他走上正路的真理!他是独一无偶的真主。 恐惧 这被提念的是谁呢?是他创造了人类、数他最尊严高贵,他教人类使用笔杆写字、传授人原所不知的智慧,穆罕默德一边在半山腰走着,一边害怕、恐惧、自问着。这时,他听到有人在叫他。他更加害怕,他抬起头向空中望去,只见那位天使以人的面目出现了。是他在叫他。这时他惊呆了。他赶快把脸避开,但,在天空任何一个方向他都看到他;他往前走,他往后退,美丽天使的丰姿倩影总在他面前。像这样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当时他妻子赫蒂杰派人到山洞去找他,却没有发现他。当天使的形象消失后,穆罕默德牢记着对他的默示、惶恐战栗、瑟瑟发抖地回家去了。 忠诚之妻赫蒂杰 他走到赫蒂杰面前,对她说:赶快给我盖上毯子。赫蒂杰给他盖上毯子,他像发烧似的颤抖着。恐惧消失后,他以求救的目光看着赫蒂杰,对她说:赫蒂杰!我怎么了?!于是就把他看到的告诉了她,并向她表露他担心是他的眼睛欺骗了他,或他将成为一个神父。赫蒂杰仍像穆罕默德在山洞隐居祈祷时那样,当他把他担心妖魔缠住他一事告诉她时一样,她是位仁慈的贤妻,是这颗恐惧而又伟大心灵的避难之处。赫蒂杰没有向他表示任何一点忧虑或怀疑,而以崇敬的目光望着他说:"我的人!该贺喜啊,请放心吧。赫蒂杰的当家人呀,我确实指望你成为这个民族的先知。向安拉起誓,安拉绝对不会使你出丑。你对族人、亲友是仁慈的。你说话诚实,帮助所有的人。你扶弱济贫,救助无辜。" 穆罕默德放心了。他对赫蒂杰投去感谢和亲昵的目光。这时他感到浑身疲惫不堪,嗜眠思睡,于是进入梦乡。他安睡了,为了醒来之后开始更坚强有力的精神生活而睡下了。这一生活将使人们耳目一新,更具有引人的磁力。但这一生活也是为了安拉,为了真理,为了人道主义而牺牲的生活。这是真主的使命,他将以完美的方式向人们传达,并号召他们去完成它。尽管安拉厌恶那些异教徒们,但他仍将把光明普照人间。 (王永方、赵桂云译) 注释: 艾敏:意为诚实的人。 最早的史书,其中包括以本·易司哈格的史书都是这样记载的。同时,很多圣训学家也是这样讲述的。但,一些人认为,首次默示是发生在白天穆罕默德醒着的时候,并提到了天使伽百利看到穆罕默德害怕、恐惧时,安慰他的话。以本·凯锡尔提到了哈菲兹·艾卜·纳伊穆·艾苏拜汗在他的《为圣的证据》一书中记载的阿勒盖迈·本·吉斯的意见。他说:"先知们得到的首次启示都是在睡梦中。这样他们的心会平静些。此后默示再延续下来。"他并说:"这是阿勒盖迈·本·吉斯个人的见解,但他的见解得到了他以前和以后的人们的支持。" 【赏析】 这部有关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生平的传记作品,是埃及著名学者穆罕默德·侯赛因·海卡尔的"最好作品",也被视为穆罕默德传记中最好的一部。我们知道,穆罕默德作为伊斯兰教的复兴者,不仅是所谓的真主安拉的最后一个使者,同时也是阿拉伯民族振兴的奠基人;他不仅影响了整个阿拉伯世界,而且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有关他的传记作品汗牛充栋、数不胜数。而海卡尔之所以能够出类拔萃,脱颖而出,主要得益于他丰富的阅历和谨严的学识。他几乎熟悉关于穆罕默德的所有撰述,却没有人云亦云,而是取舍有度,自成一家之言。 海卡尔关注的焦点不仅是外在世界的抗争,更是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困境和出路。在关于穆罕默德信仰历程的追溯中,我们可以看到,海卡尔常常舍去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而着眼于传主生活世界中的一些点滴经验,特别是传主信仰转变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环节。 如我们所知,无论是佛教的释迦牟尼,还是基督教的耶稣基督,抑或是其他伟大的宗教人物,他们在幼年大都表现出一种悲天悯人、慎终追远的情怀。因此,在传记中,海卡尔首先探讨的是穆罕默德的幼年生活经验,希望从中寻找到他日后成为宗教领袖的某种特殊机缘。 穆罕默德虽然有高贵的出身,但幼时凄然,所谓"无父何怙,无母何恃"?于是,穆罕默德就成了一个牧羊人。试想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在无边的原野上,面对茫茫的羊群,他能够想象什么呢?蓝天、白云、草地、沙漠、雨露、阳光和星辰,这些大自然非凡的杰作才是他可爱的伙伴和不灭的记忆。在这样广阔无垠的世界里,尽管他还是一个孩童,但思想可以任意驰骋,自由而又无拘无束。较之于许多其他孩子,穆罕默德的童年生活无疑是孤苦寂寞的,然而,正是这种孤苦和寂寞让他接近了宇宙和自然的真谛。他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过早地学会了思考和冥想。他常常沉醉于那些看似幼稚其实颇有深意的冥想之中,比如太阳为何赶不上月亮?为什么没有阳光雨露,人和羊儿就要死?为什么狼会叼走小羊?对于宇宙人生思考的种子已然在他幼小的心灵中萌芽,这使得他从一开始就远离了世俗的浮华而迷恋上了精神思索的充实和喜悦。 幼时的穆罕默德甚至提不起兴致去参与那些人世间的享受和玩乐。"沉湎于考虑和思索,满足于放牧一类的工作,不会给人带来富裕的生活。"但穆罕默德似乎对此毫不在意。这些放牧和思考的日子,对于穆罕默德的人生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海卡尔指出,即便当时穆罕默德有条件选择生活之路,他也一定不会选择追求金钱的生活方式,因为他已经满足于这种能够思索、冥想的牧羊人生活了。"牧羊人心中装着整个宇宙,而宇宙又以它那宽广的胸怀拥抱着牧羊人。"正因为人生的这种原初经验,穆罕默德即便在后来和富孀赫蒂杰结婚,获得财产和地位后,依然没有寻求俗世的荣耀,而是继续陶醉于自己沉思冥想的精神世界中,一如当初在原野上放牧。惟其如此,才有了穆罕默德后来山洞中的隐居、悟道及决意传扬新宗教的坚定态度。 希拉山洞独居冥思和首次接受真主默示的事件是穆罕默德一生中的重要时刻。这时的他,身份、地位、年龄都已发生巨大变化,他已不再是那个独自放牧的孩子了,而是一个有家室有地位的富足的成年人。他的生活舒适而安定,可他那潜思默想、注重精神追求的生活方式却一脉相承,没有改变,对宇宙、真理、生命等终极问题的思考依然时时萦绕心头。他躲避世俗的纷扰,独居祈祷,冥想真理,在灵性的追求上一往无前。在这里,海卡尔再一次让读者注意到,穆罕默德探索信仰真知的方式,不是借助于拉比和僧侣们的经卷和信条,而是直面周遭的世界万物。万物缘何而在?生命从何而来?宇宙的奥秘在哪里?"在辽阔的宇宙间,上有苍穹星斗,下有茫茫大地",穆罕默德在天地万物中去寻找终极的真理。但他最终意识到,真理不在万物之中,更不在那无言的偶像中,而是超越一切存在。正是穆罕默德的这种长期的冥思苦想,开启了他的灵性世界,引导他走向了唯一的至上的安拉那里。因此,他最后的觉悟和接受安拉的默示,只是一个时间和形式的问题了。 宗教经验无疑是神秘的,但并不是不可理解的。世界各大宗教都有着相似的记载和渲染。穆罕默德的这种宗教觉醒和选择与佛教的佛陀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他们都是经过一定的沉思生活,都是对原有的宗教表示不满,都具有一种异乎常人的宗教情怀,最终都经历了一场神秘的宗教体验而后发生突发性的信仰改变。我们知道,对于这些伟大的宗教领袖的幼年生活,我们大多无法获得切实的材料,后世的描绘不免有过度渲染、极力吹捧的遗憾,或者就是极力诋毁和歪曲,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海卡尔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始终把穆罕默德作为一个人来描写,并没有脱离生活世界,漫无边际夸大和神化穆罕默德。他甚至无所避讳地指出了穆罕默德初次面对默示时所曾有过的犹豫、软弱、恐惧和颤栗,以及妻子赫蒂杰对他的安慰和肯认。这种宗教的敬畏感和虔敬感,实际上是一切宗教经验的共同特征。而这种宗教经验的发生,除了所谓的神秘的启示或默示外,还与这些宗教人物自己长期的宗教冥想和精神修炼密切相关。 海卡尔是一位典型的伊斯兰教学者,他具有深厚的伊斯兰教情怀,一生致力于埃及的复兴运动和阿拉伯文化的更新。面对他信仰世界中的核心人物,海卡尔并不是心如止水,而是满怀敬仰之情。所以,他笔锋常带感情,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位虔诚的穆斯林对于先知的无限热情和敬爱。同时,他也能坚持传记作家客观谨严的原则,以事实为据,不偏不倚,秉笔直书。比如,对于那些被穆斯林们视为神秘的事件,他大都从精神象征的角度加以探讨和分析。有关穆罕默德夜行和登霄的传说,他采取的就是一种象征和隐喻的解释手法,力图在神秘主义和理性主义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这显然不是一般的穆斯林所能坚持的立场和方法,也不是一般的西方学者所能够达到的境界。 海卡尔还坚持以《古兰经》为立意之本,不断从中寻求佐证。《古兰经》经文贯串全书,微言大义,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传主的信仰空间提供了坚实的文本基础。《古兰经》作为伊斯兰教的圣典,与穆罕默德的生平和思想是相互关联的。所以,阅读海卡尔的著作,不仅让我们走进穆罕默德的内心世界,了解到那个遥远时代的云卷云舒,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古兰经》的宗教信息,了解到伊斯兰教的发生、发展及其信仰历程,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穆罕默德的思想。不过,海卡尔为了捍卫信仰立场,过多地陷入各种论争和辩驳中,常常不惜笔墨与所谓的偏见和攻击进行斗争,或许,这为本书的思想性增添了些许色彩,然而,其行文也常因此被大段分析和论证所阻断,显得拖沓沉闷,令人有些遗憾。 (汪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