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金融危机下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深度观察


  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市场环境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因此,分析和研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与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发展和出路的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历史上经济(金融)危机背景下
  艺术品市场发展考察
  1929年美国开始出现了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随后又扩散成为全球经济的大萧条,最后波及到全球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我们从客观上分析,1929年在经济大崩盘之初,全球的艺术品市场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但到了1931年之后艺术品市场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和影响。据有关资料显示,1931~1932年期间苏富比拍卖公司的利润达到历史最低水平。在1934年佳士得拍卖行的一次拍卖上,18世纪欧洲名画家隆尼的一幅曾于1928年以70万美元成交的作品无人竞价,最后以6.5万美元成交。这一事件引发了肖像画市场的跌价狂潮。从经济危机到艺术品市场危机来看,似乎不是随势暴跌,而是呈现出一个间断惯性下降的趋势和特点。
  从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又一次发生的崩盘情况来看。当时受到美国股市崩盘的影响,随后伦敦,法兰克福、东京、悉尼、香港、新加坡等地股市也开始狂跌。但是艺术品市场却在1988 1990年之间持续繁荣,这个时期艺术品市场的表现就是高价作品的成交纪录不断被打破。直到1990年5月凡·高的《加歇医生》拍出了创纪录的8250万美元的成交价。但从那个时候开始,艺术品市场就步入了下降和暴跌的状态。从这次的金融危机对艺术品市场影响的分析来看,下跌的特点和规律与1929年的下跌现象有些类同。不是金融危机一发生,艺术品市场就立刻产生动荡,而是有一个间断的过程。1997年至1999年暴发了亚洲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快速的影响到了亚洲艺术品的销售,使艺术品投资和市场遭到重创。例如佳士得拍卖行1997年的亚洲艺术品的拍卖总额是4112万美元,到了1998年这一金额下降到276万美元;而苏富比拍卖行1997年的亚洲艺术品销售总额是4045万美元。到了1998年直线下降到了2500万美元。这次危机产生的影响与上两次有些不同,即金融危机一暴发,就立即出现了艺术品市场的狂跌。
  我们从历史上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来看,每次经济或金融危机都会波及到艺术品市场。但在金融危机时,艺术品市场的危机通常又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与此同时也反映出金融危机与艺术品市场危机的差异性。
  当前金融危机对中国艺术品市场
  发展影响的分析
  从2008年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到暴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来看,这次对美国经济以及全球经济的影响远远超过此前的1929年的经济危机,也远远超过198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而这次低迷的金融市场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也很快就显现出来。金融危机像是一把"双刃剑",它冲击或影响了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契机。一方面当金融危机之时,艺术品市场出现急速下滑与调整,这对买方市场产生了许多有利条件,也给藏家创造了极好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机在欧美等国家的影响比较严重,迫于资金的压力,许多藏家不得不将手上的艺术品出售。而中国受到的金融危机影响没有像欧美等国家那样严重,所以海外的艺术品市场此时就出现了"回流"现象。这种"回流"现象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出现"海外回流"的现象是一样的。
  因此,我认为在这个货币流动性泛滥的时代,利益驱使资本在各个领域流通获利,艺术品市场作为高回报的投资领域,当然也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本。同时,新的金融工具开始在艺术品领域着陆与创新,艺术与金融的联姻日趋紧密,在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中,艺术品市场受其影响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通过分析,发现金融危机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影响也有两重性。
  从正面影响来看,金融危机加速了艺术品行业规范化和有序化的发展步伐。2003年至2006年这四年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蓬勃发展的阶段,但其中掺杂着很多投机的因素,许多买家来自其他行业,而非真正的藏家,许多拍卖公司纷纷成立,但都并非出于推动文化艺术市场发展的目的。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产生了一股无形的力量,使艺术品市场进行了一次清理,剔除了过多的投机成分之后,有利于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场危机,迫使拍卖公司重新审视优质拍品的标准,调整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对拍卖行业推向规范和有序发展是一件好事。
  这次金融危机对于艺术品的流通也是一个契机,尤其是对那些流存海外的中国古代的艺术精品回流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就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一样,我国许多藏家利用这个机会,从海外买回来一大批艺术精品。在2009年1月2日杭州西泠印社拍卖行举办的艺术品拍卖会上观察到,就发现有大量海外回流的藏品,这对收藏者来说是一个可喜的现象。金融危机促使藏品的易手,这无疑也是促使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一个极好机会。一般来说,藏品价格是呈上升趋势的,但金融危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客观上为收藏者和投资者"趁低而人"创造了条件。目前正是金融危机正席卷全球,但不少藏家仍充满信心。因为金融危机提醒人们应该更多关注艺术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金融危机的大环境是人们走出盲目炒作、跟风运作暗影和进行理性投资的好机会。
  金融危机唤醒了对艺术品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中国艺术品市场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和"非典"等波折之后,特别是遇到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艺术品市场在发展中不断的成熟起来。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艺术品成为国人追求的目标,它对唤起人们的精神追求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当今世界,一个国家可以没有核工业,但不可以不发展"文化工业"。这是社会发展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要,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
  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金融危机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也有负面影响。金融危机直接造成了艺术品市场的投放量和成交量严重缩水。从2008年秋季拍卖会和2009年春季拍卖会全国各大拍卖行的情况分析来看,投放到拍卖市场上的艺术作品数量明显减少。而在相关的艺术品拍卖会上,成交艺术作品的总量甚至精品数量也明显减少。这说明艺术品市场供过于求,主要是参加竞买者对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信心不足,对艺术品市场前景持谨慎的态度,所以竞买时举牌更加理性。
  另外,金融危机使得中国当代艺术品成交量萎缩。金融危机对中国当代艺术冲击最大,有的拍卖公司当代艺术的成交减少三分之一或一半以上。例如,2008年伦敦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中国当代艺术品成交203件,平均成交价格
  较春拍降低了32%。国内其他拍卖公司成绩也不理想,一是拍卖品成交价明显回落,二是拍卖现场人气骤减。2009年的春季拍卖会上,一部分拍卖公司撤掉了当代艺术拍卖专场,这说明人们对当代艺术信心不足,主要原因是前几年人为的炒作过度,对当代艺术的价格表示怀疑。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后,必然会传导到艺术市场,对购买力和信心两个方面产生影响。特别是有的人在证券和房地产投资上资金被套牢,很难将资金转向艺术品市场。所以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量和价格出现一个惯性的下滑,这个过程估计要比股票和房地产市场滞后半年左右的时间,实际上也是一种滞后的缩水现象。
  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中,除了中国的古代书画和瓷器等品种外,其他种类的艺术品与当代艺术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缩水。因此,各地拍卖行在拍卖活动的过程中都相应地调整了拍卖的定位和拍品的结构问题,使艺术品拍卖出现一个结构性质的变化。
  金融危机下中国艺术品市场
  出路的反思
  通过分析,金融危机对中国艺术品市场存在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要使中国艺术品市场走出危机的影响,就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支持艺术市场和艺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从国外来看,艺术品市场能增加特定地区的经济收入,因此有许多配套的政策,扶持艺术产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可根据艺术产业的特点或降低艺术品交易税与优惠贷款利率等多方面刺激艺术产业的发展。另外,艺术品市场的档次与活力取决于艺术品的质量与艺术价值的大小。换句话说,只有市场拥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才会繁荣兴盛。艺术品也才会有无限增值的可能。艺术家要潜心创造艺术作品,使其作品更具较高的艺术价值与时代意义,为市场的繁荣做出努力,而不是在金融危机下用粗制滥造的作品去忽悠市场。面对已辞世艺术家的珍品在流通过程中要妥善保护和修复,确保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可以不断升值。
  金融危机对欧美等一些艺术品消费大国的冲击尤为深重,这就意味着他们不得不加快对艺术品的变现。有的甚至不得不变卖家藏的艺术珍品,以弥补资金不足问题。特别是国外有些企业破产之后,就要将其财产拍卖。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一些有资金实力的企业和个人就可以趁此机会"走出去",到艺术品市场上买到称心的艺术珍品。在金融危机中,艺术消费者在思考艺术消费的问题。艺术消费群体的文化修养直接关系着艺术市场的发展。因此要致力提高艺术消费群体和收藏家自身的素质。目前很多艺术消费者购买艺术品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产品的增值而获取暴利,甚至很多拍卖公司恶意炒作,抬高拍卖价格,使很多现代书画都卖出了天价。这次金融危机,使这些炒作过头的艺术作品的价格直线回落。所以要借此机会,在艺术品行业中加强诚信理念的宣传,提高艺术消费群中的整体素质,提升国民的艺术消费热情和思想。
网站目录投稿:巧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