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论十大关系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摘要】《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代表作,它的出现有国内外两方面时代背景,是对两个维度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概括与总结。文章从历史和现实角度分析其重要意义,初步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时代课题,为科学制定中共八大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提供了反思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崭新视角,秉持创新理念和思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思想萌芽。
  【关键词】《论十大关系》;八大路线;苏联建设经验
  【中图分类号】A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19)13-0059-04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现收录在《毛泽东文集》第七卷。这篇著作是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初步实践,又有了苏联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细致的调查产生的,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背景
  1.国内背景:总结中国经济建设经验
  1956年,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建立。但是,面对依然落后的生产力发展现状和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建设内容和发展领域的困惑,各种问题纷至沓来,对党认识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严峻挑战。1956年2月至4月,毛泽东同志分别听取国务院35个部委关于工业生产和经济工作的汇报。之后,经过中央政治局的讨论分析,按照"努力找出适合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的指导方针,毛泽东同志经过充分细致的调查,总结相关经验,通过对十大突出问题(也就是十大关系)的论述,形成了在立足中国经济建设经验基础上、旨在解决中国建设突出现实问题的新建设方针和原则理念。《论十大关系》就此问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自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成果。
  2.国际背景:鉴戒苏联建设经验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斯大林被全盘否定,国际社会空前震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波折。中国共产党人虽然不完全赞同这一主张和观点,但也在思想上、行动上发生了转变,即开始扔掉教条主义,破除苏联迷信,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这种情况下,鉴戒苏联建设经验,从中国建设实际出发,直面中国现实问题而总结归纳其辩证关系的《论十大关系》应运而生,我国开始提出自己的建设路线和内容。
  二、基本内容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接着,文章又对国内外的积极因素进行了明确界定,即国内的工农力量、可以争取的中间势力和可以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反动势力,国际上的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可以争取为中立的不中立力量、可以分化和利用的反动力量。这就将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挖掘和掌握了尽可能多的动力和助力。更为重要的是,毛泽东同志在认识和阐述这一内容时,将唯物辩证法思维深刻贯穿其中,懂得辩证看待变与不变、好坏互变、积极消极矛盾统一关系,从思辨的角度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提供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2.全面论述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和政治问题
  "十大关系"前三条——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在本质上涉及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提倡走中國自己的、与苏联有所不同的工业化道路理念,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十大关系"第四条和第五条——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蕴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思想萌芽,为后期的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调整提供借鉴,也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新方针,比如"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等。总之,"十大关系"前五条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问题进行探讨和论述,注重从各个方面入手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十大关系"后五条——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集中探讨和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政治问题,注重从政治生活及其思想文化方面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系列新方针,比如"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念。
  3.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思想
  一方面,在《论十大关系》之"党和非党的关系"中,毛泽东同志强调了无产阶级政党存在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论述了反对官僚主义、实现党政机构精简的重要价值,体现了通过维护团结、调动发挥非党派力量尤其是民主党派力量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科学原则和理念,体现出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在《论十大关系》之"是非关系"中,毛泽东同志不仅强调分清党内党外的是非,而且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团结全党方针,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合理的原则理念面对党内外犯错误问题,体现出科学建党、成熟护党等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思想外延。
  4.发展战略和发展理念的重新评价和超越
  从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看,苏联模式可以概括为"八重八轻",即重政治轻经济、重工业轻农业、重重工业轻轻工业、重军工轻民用、重速度轻效益、重积累轻消费、重计划轻市场、重国家利益轻个人利益。这里的"轻与重"只是相对而言,如"重政治轻经济"不等于说斯大林不重视搞经济,只是说在用什么途径来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他更侧重于用政治手段来搞社会主义,甚至走向唯意志论。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同志吸取苏联模式主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工业化建设畸形发展战略和发展理念的教训,实现对其重新评价和超越,确立以重工业发展为主,"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的方针,从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实际出发,努力追求中国的工业化道路。
  5.以辩证法思想对待外国文化
  从国际关系视角看待《论十大关系》,也体现着深刻的辩证法思维。毛泽东同志鼓励大家要向外国学习。要放下"戏台上的那个架子",谦虚认真地学;要学一切民族和国家的长处和精华,包括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一切真正好的东西,不要学他们的"糟粕"和短处,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辩证地借鉴和吸收;不仅要学习资本主义,而且要学习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尤其要辩证变化着去学习这些东西;既要学习国外的自然科学、先进技术、科学管理方法,又要坚决抵制和批判外国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总之,《论十大关系》之"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种科学合理、清晰明确的方针策略、目标原则,不仅为当时的对外关系发展指明方向,而且长期指导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中国独立自主又接轨国际、融入潮流树立了方法论原则。时至今日,这一思想理念仍体现其内涵价值,并不断展现其时代深意。
  三、重要意义
  1.初步回答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时代课题
  毫无疑问,在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摆在当时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严峻时代课题。《论十大关系》在中国历史的又一重要关头,对这一时代课题进行了初步回答,是中国共产党在独立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取得的又一独创性理论成果,切中时代脉搏,准确把握了时代特征和现实状况,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此后,毛泽东同志在回顾这段历史时也多次提到《论十大关系》的重要历史作用,强调这是中国开始提出自己的建设路线。
  2.为科学制定中共八大路线奠定思想基础
  《论十大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问题导向和实事求是原则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为科学制定中共八大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
  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以执政党的面貌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意义非凡。中共八大正确地总结了七大之后完成的两个伟大胜利;正确地分析了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后的形势,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正确地开始了对中国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这三句判断,从三个方面体现了中共八大的成功。中共八大是我们党开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标志,这样说是把《论十大关系》包括在内的,因为正是在为中共八大作准备的过程中,由毛泽东同志总结中国的经验,集中集体的智慧,又以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弊端为鉴戒,才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这十大关系。而这正是《论十大关系》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贯彻实事求是原则理念的生动体现。
  3.提供反思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崭新视角
  一方面,对苏联建设经验的鉴戒是《论十大关系》的时代背景之一,也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反思社会主义前途命运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面对苏联共产党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中国共产党人以一种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客观公正地对待之前、当时和之后的社会主义历史与前途,对斯大林的"三七分"评价也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理性客观地看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另一方面,也有专家学者曾从两个方面对这一崭新视角进行过解读:"一方面我们要把自己的事情搞好,使社会主义不断地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要观察和积累资本主义内部不断孕育和形成的‘新社会的因素。"
  4.秉持创新理念和思维
  不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抑或改革开放和社會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并不断创新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和行为规范。从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到古田会议"思想建军",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出现与确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出现与坚持,无不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坚持理论实践创新的典型特征。
  《论十大关系》是这一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也鲜明体现了这一重要时代价值和意义。面对国内发展建设新局面新状况,在严重缺乏独立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经验前提下,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没有抱残守旧、固步自封、自怨自艾、颓废放弃,而是以一种不断追求真理和为全人类谋幸福的初心意念,走出一条创新之路。从这个层面考虑,《论十大关系》不仅是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创新之作,而且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乃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应时代之变的创新之举,坚决秉持了创新理念和思维。
  5.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思想萌芽
  《论十大关系》阐述的"十大关系",有政治、经济建设方面的问题,也包含民族、国际关系、党的领导与建设、社会民生等方面内容,构成初步探索走中国自己道路的理论体系。更为重要的是,《论十大关系》体现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统筹兼顾""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机构精简"等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与继承创新提供了思想萌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466-468.
  [2]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毛泽东著作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393.
  [3]黄宗良,项佐涛,古明明.热话题与冷思考——关于"社会主义改革60年:从苏联模式到中国道路"的对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6,(1).
  [4]赵建春.《论十大关系》与"中国道路"的探索[J].学术论坛,2016,39(6).
  [5]龚育之.龚育之文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232-1241.
  【作者简介】董杰,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工程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
网站目录投稿:谷筠